第2章 远古传说战国乱(1)

盘古开天辟地

盘古是中国古代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神,他殚精竭虑,以自己的生命演化出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给后人留下无穷无尽的宝藏,是中华民族崇拜的英雄。

据民间神话传说,盘古出生在黑暗团中,他不能忍受黑暗,于是用神斧劈向四方,一股清新的气体散发开来,飘飘扬扬升到高处,变成天空;另外一些浑浊的东西缓缓下沉,变成大地。从此,混沌不分的宇宙变成天和地两部分,不再是漆黑一片。为了防止天和地重新合并,他不断地施展法术。每当盘古的身体长高一尺,天空就随之增高一尺,经过一万八千多年的努力,盘古变成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而天空也升得高不可及,大地也变得厚实无比。

盘古临死前,他嘴里呼出的气变成了春风和天空的云雾;声音变成了天空的雷霆;盘古的左眼变成太阳,照耀大地;右眼变成皎洁的月亮,给夜晚带来光明;千万缕头发变成颗颗星星,点缀在美丽的夜空;鲜血变成江河湖海,奔腾不息;肌肉变成千里沃野,供万物生存;骨骼变成树木花草,供人们欣赏;筋脉变成了道路;牙齿变成石头和金属,供人们使用;精髓变成明亮的珍珠,供人们收藏;汗水变成雨露,滋润禾苗。盘古倒下时,他的头化作了东岳泰山,他的脚化作了西岳华山,他的左臂化作南岳衡山,他的右臂化作北岳恒山,他的腹部化作了中岳嵩山。传说盘古的精灵魂魄也在他死后变成了人类,所以才会有“人类是万物之灵”的说法。

盘古是自然大道的化身,在开天辟地的传说中蕴涵了极为丰富而深刻的文化、科学和哲学等内涵,是研究宇宙起源、创世说和人类起源的重要线索。而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更是人类精神的至高境界。

燧人氏钻木取火

从原始人群到氏族公社初期人类生活是怎样进化的,我国古代有许多传说。传说中往往把成就归于个别的大人物。

原始人的工具十分简单,周围又有许多猛兽,随时随地会遭到它们的伤害。后来,他们看到鸟儿在树上做窝,野兽爬不上去,不能伤害它们。原始人就学着鸟儿的样,在树上做起窝来,也就是在树上造一座小屋。后来的人把这叫做“构木为巢”。传授这种方法的人,就被人们称做“有巢氏”。

最早的原始人,也不知道利用火,采摘来的植物果实和捕捉到的野兽都是生吃的。后来,才发明了用火(在周口店的北京人遗址上,已发现用火的痕迹,说明那时候我国的先民已经知道利用火)。火的现象,自然界早就有了,火山爆发、打雷闪电的时候,树林里也会起火。可是原始人开始看到火,不会利用,反而怕得要命。后来偶尔捡到被火烧死的野兽,拿来一尝,味道挺香。经过多次的试验,人们渐渐学会用火烧东西吃,并且想办法把火种保存下来,使它常年不灭。又过了相当长的时期,人们把坚硬而尖锐的木头,在另一块硬木头上使劲地钻,钻出火星来;也有的把燧石敲敲打打,敲出火星来。这样人们就明白了人工也能取火(从考古材料发现,山顶洞人已经懂得人工取火)。从那时候起,人们就随时可以吃到烧熟的东西,而且食物的品种也增加了。人们把教授他们人工取火方法的人称为“燧人氏”。据说,燧人氏还教人捕鱼。原来像鱼、鳖、蚌、蛤一类东西,生的有腥臊味不好吃,有了取火办法,就可以烧熟来吃了。这样,人们的身体素质就有了极大的提高。

不知过了多长的时间,人们开始用绳子结网,用网去打猎,还发明了弓箭。这样,平地上的走兽,天空的飞鸟,水里的游鱼,都可以射杀、捕捉起来供人类食用。捕来的鸟兽,多半是活的,一时吃不完,还可以留到下次吃,这样,人们又学会了饲养。这种结网、打猎、养牲口的经验,都是人们在劳动中共同积累起来的。

这种渔猎的时期又不知经过了多少年,人类的文明越来越进步。开始,人们偶尔把一些野生谷子撒在地上,到了第二年,发现地面上长出苗来,一到秋天,又结出了更多的谷子。于是,人们就大量栽种起来。他们用木头制造一种耕地的农具,叫做耒耜。他们用耒耜耕地,种植五谷,收获的作物就更多了。后来传说中把这些种植庄稼的人说成是一个人,名叫“神农氏”。传说中的神农氏还亲自尝过各种野草野果的味儿,有甜的,也有苦的,甚至碰到有毒的。他不但发现了许多可以吃的食物,还发现了许多可以医治人们疾病的药材。

从有巢氏到神农氏,这些传说中的大人物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从钻木取火,一直到渔猎、畜牧,发展农业,反映出原始文明的发展进程。

涿鹿之战

涿鹿之战,指的是距今约4600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东夷集团中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涿县一带所进行的一场大战。这是远古时代一次很大规模的战争。

传说约四五千年前中国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兴起于今关中平原、山西西南部的黄帝族与炎帝族经过融合,沿着黄河南北岸向今华北大平原西部地带发展。而兴起于今冀、鲁、豫交界地区的蚩尤九黎族,则由东向西发展。两大部落为争夺宜于牧猎和浅耕的地带,展开长期的争夺战。

据说蚩尤族善于制作兵器,其铜制兵器精良坚利,且部众勇猛剽悍,生性善战,进入华北地区后,首先与炎帝部族发生了正面冲突。蚩尤族联合巨人夸父部族和三苗一部,用武力击败了炎帝族。炎帝族为了维持生存,向黄帝族求援。黄帝征集各部落、联盟兵众,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今河北涿鹿东南)。

黄帝族率领以熊、罴、狼、豹、雕、鹖等为图腾的氏族,数战不胜。后来,黄帝命应龙作水阵阻挡蚩尤,但被效忠于蚩尤的风伯雨师所破。蚩尤率领所属七十二氏族(或说八十一氏族)利用浓雾天气围困黄帝族。黄帝请旱神女魃作法,天气骤然放晴,旱热难当,使习惯东南方阴雨气候的蚩尤无法忍受,败阵南逃,结果在冀州之野被擒杀。

远古时代的这场战争,结束了部落时代的历史,各部落的人都愿归顺轩辕,一致拥戴他为盟主。从这时起,世界上第一个中央有共主的国家建立起来了。中华民族开始形成了,从此以后,人们都尊称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涿鹿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见于记载的最早的“战争”,对于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尧舜禅让

尧,中国古代传说的圣王。《尚书》和《史记》都说他名叫放勋,后代又传说他号陶唐,姓伊祁,因此称为唐尧。尧当上部落联盟的首领,和大家一样住茅草屋,吃糙米饭,煮野菜做汤,夏天披件粗麻衣,冬天只加块鹿皮御寒,衣服、鞋子不到破烂不堪绝不更换。老百姓拥护他,如爱“父母日月”一般。

舜名重华,又称虞舜,建国号有虞。按先秦时代以国名作为姓氏的习惯,被称为有虞氏帝舜。传说他是颛顼的七世孙,距黄帝九世,生于诸冯(在今山东省境内),家世非常寒微。

尧在位七十年,有德政,常征求四岳的意见,而且设立谤木,让平民可以发表意见,创立多个政权组织,要求荐举贤人,加以任用。传说尧还发明了围棋。尧晚年的时候,想找一个贤能的接班人,人们一致推举舜。尧听说舜很贤德,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一番考察后,尧把部落联盟首领的全部职权让给了舜。这就是历史上的“尧舜禅让”。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禅让制度的话,就是:能者居之。

舜接位后,亲自耕田、打鱼、制陶,深受大家爱戴。他通过部落联盟会议,让八元管土地,八恺管教化,契管民事,伯益管山林川泽,伯夷管祭祀,皋陶作刑,完善了社会管理制度。他也仿照尧的样子召开继位人选会议,经过民主讨论,大家推举禹来做继承人。舜到晚年身体不好,依旧到南方各地去巡视,竟病死在苍梧(今湖南境内)的途中。舜死后,禹做了部落联盟的首领。

大禹治水

禹又名文命,字高密,相传生在西羌(今甘肃、宁夏、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一带),后随父迁徙于崇(今河南登封附近),父亲是鲧(ɡǔn),尧时被封为夏伯,故又称夏禹或伯,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同时也是奴隶社会的创建者。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尧就让禹的父亲鲧去治水。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改变了他父亲用堤坝挡水的做法,而是通过开渠排水、疏通河道,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当时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他四处奔波,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因此留下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经过十三年的努力,他终于取得了成功。

在治理水患的同时,大禹还积极指导人们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大兴水上运输,重建家园。史书记载,洪水退去后,一块块平原露出水面,他带领人们在田间修起条条沟渠,引水灌溉,种植粟、黍、豆、麻等农作物,还让人们在地势低洼的地方种植水稻。大禹为当时农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难怪孔子对禹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孔子认为禹王的功德是无可非议的:禹自己饮食菲薄,然而祭祀的祭品却非常丰富,这是至孝;平常他只穿粗恶的衣服,然而朝衣则讲究华美,这是恭敬群臣;他不注重自己的宫室,所以宫室很简陋,却尽力来为农民修建沟渠,以利农田,这是厚爱百姓。孔子说了这些事实以后,再次夸赞“禹,吾无间然矣”。

公元前2070年,舜正式把天子位禅让给禹。禹以安邑(今山西夏县)为都城,国号夏,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改定历日称为夏历,又收取天下的铜,铸成了九鼎,作为天下共主的象征。由于禹在治水中的功绩,提高了部落联盟首领的威信和权力。传说禹年老的时候,曾经到东方视察,并且在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一带)召集许多部落的首领。去朝见禹的人手里都拿着玉帛,仪式十分隆重。有一个叫做防风氏的部落首领缺席,禹认为怠慢了他的命令,把防风氏斩首。这说明,那时候的禹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变成名副其实的国王了。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即位,打破了禅让制度,开创了子继父位的世袭王朝制度。

父传子,家天下

夏朝(约公元前2146~前1675年),始于大禹,终于桀,共有十七位统治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也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朝代。大禹是我国历史上“相揖逊”禅让制度的最后一位受益人,史书上记载,与大禹一起治水的皋陶之子伯益功勋卓著,理应是禹的继承人,但禹死后人们爱屋及乌,拥戴了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

夏王朝建立以后,夏王朝内部的贵族有扈氏反对夏启即位,启动用军队镇压了有扈氏的叛乱,才巩固了夏王朝的统治。夏启在位十年后去世,其子太康继立。太康治国无方,追求奢侈淫乐的生活,由此发生太康兄弟五人争夺王位的斗争,在太康的孙子相统治期间,东夷的后羿趁夏朝内部王权之争夺取了统治权,夏朝自此中断了四十年。相的儿子少康逃到有虞氏,得到有虞氏的帮助,组织夏的旧部,夺回了政权,才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这就是夏代历史上的“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和“少康中兴”。少康死后,其子予即位。予重视发展武装和制造兵甲,形成了夏代中兴的局面。夏王朝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中兴稳定后,到孔甲时,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阶级矛盾日趋尖锐,逐渐走向崩溃。

夏桀即位后不思进取,骄奢淫逸,挥霍无度,日夜饮酒作乐,置百姓的困苦于不顾。一些正直的大臣向他进谏,他却厚颜无耻地将自己比作太阳。百姓得知后,纷纷指着太阳咒骂夏桀。而这时,黄河下游的商部落在其首领成汤的领导下逐渐兴盛起来。成汤以讨伐暴君夏桀为名,发动了灭夏的战争;夏桀兵败,死于南巢(今安徽寿县),夏朝宣告灭亡。一个强大的国家经历了四百余年历史,却为一个小国所灭,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震惊与思考,所以后来出现了“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的告诫。

夏朝距今大约有四千年的历史,由于年代久远,加之至今我们仍未发现任何原始的文献与文字记载,所以历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许多人怀疑。近年来,通过对夏都遗址的考古工作及“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我们对夏代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又有了新的认识。在河南偃师县二里头村发现的二里头文化正是夏朝文化的代表。其中,发现了大量青铜器、陶器及大面积宫殿遗址群。由此看来,夏朝已由石器时代进入了青铜器时代,并且掌握了冶金与铸造技术。与石器时代相比,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农业文明达到很高的程度,传说禹的大臣仪狄开始造酒,夏王少康又发明了秫酒的酿造方法。为了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夏朝人们努力探索出农事季节的规律,现代仍旧流行的称为夏历的农历就是那个时代发明的。此外,畜牧业也有一定发展,马的饲养受到人们的重视。

夏作为上古三代之开始,为华夏文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甚至可以说,没有夏朝就没有此后中华民族三千多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历史。

商汤伐夏

传说,商人的祖先是帝喾之子契的后裔,契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封于商地(今黄河下游地区),开始兴起。关于契的出生,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传说。经过五百年的发展,到成汤时,已经成为夏国东方的强大部落。

成汤,名履,又称武汤、大乙、天乙,是商朝的第一代君王,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商汤。他本是夏朝的方伯,专管征伐之事。夏末,王室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君王荒淫无道。成汤则在国内布德施惠,轻赋薄敛,使百姓亲附,政令通行。汤看到夏桀的无道,决定推翻夏朝,于是开始实行灭夏的计划。他先灭掉了商附近的一个小国,后经过十一次出征,灭掉了夏王朝的三个重要同盟国,剪其羽翼,之后一举灭夏,历史上称之为“鸣条之战”。鸣条之战是我国军事历史上一篇辉煌的杰作。它是中国古代通过“伐谋”“伐交”“伐兵”“用间”的全面运用,最终达到战争速胜的最早的成功战例,对于后世战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构筑,都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

公元前1600年,汤正式建了我国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商汤立国后,吸取夏代灭亡的深刻教训,废除了夏桀时的暴政,采用了“宽以治民”的政策,使商王国内部矛盾比较缓和,政治局面趋于稳定,国力也日益强盛起来。商汤开了以武力夺得天下的先例,打破了天子不可变的定律,是中国政治史上的第一次改革,史称“商汤革命”。

伊尹辅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