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隐身的坚忍之道:要想挺住先要忍住》:“忍”也是一种智慧

生活中离不开坚忍。英雄等待出头之日要坚忍,别人打你耳光要坚忍,甚至连夫妻生活也需要坚忍。坚忍中具有道德、智慧,坚忍中具有真、善、美。在坚忍中不觉得苦,不觉得累。所以,坚忍是一个人生存的第一能力,能屈能伸方为大丈夫本色!生活中,我们都需要坚忍,都要学会坚忍。

中国古代的先贤极为推崇“忍”,视“忍”字为最妙,奉“忍”为“众妙之门”;现代化的工业强国日本,也极为重视“忍”,将“忍”作为工业伦理学来研究。“忍”字为什么会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其妙在何处?那就让我们来推开这扇“众妙之门”,追根溯源,探究一下“忍”的本义吧!

以“忍”组词,人们可以顺口说出一大串词语,诸如忍耐、忍受、忍让以及忍饥挨饿、忍气吞声、忍痛割爱、忍辱负重等等。但当“忍”作为人的一种性情、性格、行为方式和处世态度时,人们往往很自然地把它同无能、窝囊、废物、懦夫等联系在一起,久而久之,“忍”在生活词典里便成为一个被贬责的对象。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

“忍”字在古文字学和古代人生活中却是一个褒词。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这样解释“忍”:“忍,能也”。清朝的段玉裁被公认为注解《说文》的天下第一人,他在“忍”字注中解释说:“贤者称能,而强壮称能杰。凡敢于行曰能,今俗所谓能干也。敢于止亦曰能,今俗所谓能耐也。能耐本一字,俗殊其言。忍之义兼行止,敢于杀人谓之忍,俗所谓忍害也。敢于不杀人亦谓之忍,俗所谓忍耐也。”“忍”字原来并非人们通常认识的那么简单、单纯,消极意义则可解为残忍,杀人也敢。一个“忍”字竟会解出反差如此之大的意义来,不可谓不妙。

古人在使用“忍”字时,一般有四义:

一曰忍耐、容忍。

《论语·八佾》:“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也就是说连这也能忍,那么还有什么不能容忍的呢?

二曰堪、忍受。

张衡《东京赋》:“百姓不能忍”。李善注:“忍,堪也”。说白了,就是不堪忍受,无法忍受。

三曰克制、抑制。

《荀子·儒效》:“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情性,然后能修”。大意是从主观意志上克制私欲,然后才能为公;在行为上抑制住性情,这才能够修好。

四曰残忍。

《新书·道术》:“恻隐怜人谓之慈,反慈为忍”。也就是说有恻隐之心、怜悯之意是慈善,反之则是残忍。

在古书中,由“忍”组成的多义词,其中既有对忍字的解释,同时也阐释了忍功。

忍性:就是克制性情。《孟子·告子下》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庄子·列御寇》曰:“忍性以视民,而不知不信。”

忍事:就是以忍耐态度处事。《避暑余话》上说:“灰心缘忍事,霜发为论兵”。

忍垢:也就是忍恶。《庄子·让王》曰:“强力忍垢”,也就是说对恶人垢语要有坚强的毅力去忍受。

忍辱:一作忍受耻辱讲;二是佛家话。指忍受各种非常的侮辱、恼害、而心不记恨。为六波罗蜜之一。

忍辱铠:佛家语。也就是袈裟的别称。能遮防红尘,诤谩诋辱,因而称为“忍辱铠”,又称“忍辱衣”。《法华经·劝持品》曰:“我等敬信佛,当著忍辱铠”。

忍士:佛家语。指婆娑世界。婆娑是梵语,义译为忍,又译为堪忍世界。佛家用之指众生安于忍受多种苦恼,不肯出离这世界,所以称为忍士。用今人话说:抵住一切诱惑。

忍水:佛家语。忍辱之功德,如海水之深广也。《大集经·四十五》曰:“忍辱如大地,忍水常盈满。”可见,能忍功德无量,胸怀博大,什么都能容得下。

上述七忍,有四忍都是佛家语。这又道出忍字之妙,达到一种神妙之境。我们从这七招忍功中似乎可以看到一个身怀忍功的圣徒,以其博大如海的胸襟,百折不挠的韧劲儿,超凡脱俗的心性面对现实,摒弃一切私欲,容天下难容之人,忍常人难忍之事,伟岸挺拔。那不是神仙,却是我们大家。当你确认了忍的本义,懂得了忍的价值,你就可以做到忍苦耐劳、忍饥挨饿、忍气吞声、忍辱负重,最终便会成为一个有大作为的人,有心智的人,能抵御邪恶势力的人,一个真人。

忍是一种力量,忍是一种智慧,忍是一种担当。能忍才能化除一切问题。忍,不是怯懦,忍是勇敢。忍者,是一种牺牲,是一种奉献,是一种大智慧,大力量,大勇敢。忍,不是说你骂我,我不敢回口;你打我,我也不敢回手,那是懦弱、怯弱。学会忍,学会在忍中锲而不舍地追求,在忍中更深刻地感感悟人生。忍,可以成为处世的一个策略,甚至成为一种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