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兴于晚唐,最初是为不同乐曲所填写的歌词,故称为曲子词。词的创作必须配合曲子的韵律,每种曲调对歌词的段数、句数、字数、平仄都有不同的要求,这种固定的遣词造句的规范,就是“词牌”。在清代陈廷敬、王奕清等汇编的《钦定词谱》中,共收录了八百多个词牌,但词牌的总数还不止于此,可见词牌之浩繁。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只需了解几十个使用频率较高的常用词牌,便能赏析大部分名词佳作。以下介绍的词牌,是在《全宋词》《宋词全集》等著作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牌,基本涵盖了常见的词牌。
在词作中,段落被称为“阕”或“片”,阕指音乐结束了,片是“遍”的简写,就是唱完一遍的意思。只有一段的词,称为“单调”。有两段的词,称为“双调”。第一段叫“上阕”或“上片”,第二段叫“下阕”或“下片”,双调是最常见的调式。有三段的词称为“三叠”,这是较为少见的形式。
词是一种韵文,创作中必须押韵。诗人填词时,按照词牌的规则用韵:每个字的位置都规定了应该使用平声字还是仄声字,平声字分为阴平、阳平两种,因古代汉语的语音变迁,部分字在现代汉语中读音已发生了变化,但阴平基本上就是现代汉语拼音中的一声,阳平基本上就是现代汉语拼音中的二声;仄声字包括上声、去声、入声,上声基本上等同于现代汉语拼音中的三声,去声基本上等同于现代汉语拼音中的四声,入声依然保留在现在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的方言中,但在现代的标准普通话中,已没有了入声。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使用相同韵部的字,称为韵脚。不同词牌的用韵规则也不同,用不同的符号表示这些规则,能很快地识别用韵的要求:○表示必须使用平声字;●表示必须使用仄声字;⊙表示既可使用平声,也可使用仄声;△表示必须押平声韵;▲表示必须押仄声韵。
南歌子
又名《春宵曲》《水晶帘》《碧窗梦》《南柯子》等。调名出自汉代张衡的《南都赋》:“坐南歌兮起郑舞。”词牌传于晚唐词人温庭筠。本词牌为双调,五十二字,上、下阕用字相同,每段四句,后三句押平声韵。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6C937D/38693409038300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210_0012.jpg?sign=1739124920-tKhc4lhZqMQniEDmpxvyCbiJt3QEdF0R-0-4d284ba6348b96bc0fa1c3f84aa8c7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