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学点心理学每天学点经济学每天学点哲学 大全集
- 吴光远
- 1938字
- 2024-12-23 01:01:29
第十一章
恋爱要懂心理学
初恋的内心体验
初恋是人一生中第一次恋爱的经历,通常具有新奇性、纯洁性、含蓄性等特点。一般来说,纯洁的初恋完全以情感的吸引为联系的纽带。每一个青年都十分珍视自己的初恋时光,对它寄托着全部的深情、希望和幻想。在他们的脑海里,初恋是一幅画、一首歌、一串脚印;在他们的文字里,初恋总会被最美好的字眼描绘成一个童话。为了自己心爱的人,他们往往能不顾一切,认为能和他(她)在一起,自己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阿帆的初恋经历:我的初恋是在初二,虽然我们最后没有在一起,但是我还是很感谢她给我留下了一段那么美好的回忆。我们是一个班的,她是一个很活泼的女孩,漂亮、乐于助人,是我们班的副班长,很多男孩都暗恋她。我那时刚转学过去,跟她不是很熟悉。我的物理很好,她常来找我讨论问题。她很细心,慢慢地我们就有了感情。我们在一起两年,只牵过一次手。那真是一次柏拉图式的爱情,但是很甜蜜。虽然没有结局,但是还是很感谢她带给我的美好初恋。
在青春期发育的初始阶段,少男少女们都情窦初开,常常选择生活中或者影视中的突出异性作为自己仰慕、暗恋的对象。这时候的单相思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一旦确立了心中追求的对象,少男少女们就会陷入想入非非之中,总是一厢情愿、顽固不化地爱恋对方,而全然不顾对方的感受。初恋中的人很容易把爱全部倾注于对方身上,而不管此人的优缺点到底是什么,甚至缺点也是其魅力所在。这是初恋中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也是很正常的现象。
大多数人在懵懂的初恋时期都会冲动、盲目地向意中人直抒胸臆,并且会死缠烂打,受了挫折则很容易一蹶不振。
初恋是美妙而又珍贵的,它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发展时期:
1.迷醉期
这是被倾慕对象的形象、言行、品格、才能等身体与精神的魅力深深吸引而迷醉的阶段。此时个体会出现一种被对象所吸引的近乎幻觉性的思念情绪,对方的形象时时在脑海中萦绕,并产生综合效应。恐慌、幻觉、羞涩、急盼等情绪重叠着占据心身,使个体陷入强烈而又无理智的恍惚中,有一种难以捉摸的亲近欲与冲动。
2.怀疑期
因为被恋人迷醉,所以想在对方面前显示自我,向她(他)进言,以微妙的眼神和动作来示意,以期引起对方注意。但同时,个体也会经常自问:“他(她)对我有意吗?看得起我吗?”即对他(她)对自己的爱的可能性疑虑不止。一方稍有不慎或可疑举动,就会引起另一方的不安与烦恼。但这其实是过敏性思维所致,往往是自寻烦恼。
3.非我期
当终于知道对方也在爱着自己的时候,初恋就进入了“非我”期。双方相见时很激动,情感体验强烈,常举止失控、声音颤抖、神色紧张,没有了以前那种“镇静自若”的形象,也不像平时的“我”了,故称“非我”。这阶段时间虽短,但很重要,从中可判断出爱的深度与强烈性。
4.美化期
这时,恋爱者在心里总是把自己和对方融为一体,你我不分。无论是学习、工作、生活还是穿戴等活动,常从对方角度考虑,一举一动都首先会想到:“我这样做她(他)会喜欢吗?”并以对方的苦为苦,以对方的乐为乐。对恋人的一切进行感情升华的审美效应,会不同程度地把对方理想化,恋人常常依照对方的价值尺度来改造自己、提高自己、塑造自己。
初恋是苦涩的,大多数初恋都不会坚持到谈婚论嫁的时候。初恋为什么多以失败告终呢?心理学家认为,在人第一次恋爱时,年龄通常比较小(16~23岁)。一方面,这时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独立性、与人沟通的能力、自我控制力、判断力以及自我反省意识还有欠缺,情感世界丰富而多变;另一方面,这时的个体社会角色多为学生,经济上还不独立,出身、家庭对个体具有持续影响,未来的安排还不明确,所以尚未完全具备守护爱情的能力。在个体主观和客观双重因素的影响下,初恋总会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难怪经历过初恋失败的人时常感叹这样的痛苦在劫难逃。
初恋的失败让人终生难忘,会给年轻人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压力,甚至会给以后的恋爱和婚姻蒙上不可磨灭的阴影。
有个小伙子叫涛,在中学时就暗恋同班的女生雨,总是围绕在雨的周围默默地为她做事。高考后,雨考入了某名牌大学,而涛落榜了。为了追求雨,涛发奋补习了1年,第2年也考入了雨所在的大学。两人在共同的学习中慢慢地建立起感情,涛终于如愿以偿。但好景不长,接触一段时间以后,雨觉得涛做事唯唯诺诺、男子气不足,便与他分了手。涛经受不住初恋失败的打击,万念俱灰,甚至想一死了之,并最终因不能正常学习而不得不辍学回家。不仅如此,涛很多年里都没有走出痛苦,最终他随便找了一个村里的姑娘,放弃了自己的前程。
初恋的失败有时候也并非坏事,它可以使人成熟起来。失恋者不应沉溺于失恋中痛不欲生,而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化解内心的痛苦,并总结经验教训,以便在面对后来的爱情时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都能顺利地度过初恋,进入到甜蜜的热恋和婚嫁阶段。就像现在正在幸福生活着的人们,有几个没有经历过失败的初恋呢?
初恋令人刻骨铭心,有很多人一辈子都难以真正忘怀自己的初恋。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这主要源于初恋的未完成性,人总是对未完成的恋情有更高的期待和憧憬。并且,沉湎于初恋不仅仅是怀念那位让你春心萌动的人,更重要的是去追寻、去回味、去记忆那段青春年少中再也找不回来的特殊岁月……
恋爱中的审美错觉
“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心理现象可以说是爱情的必需组成部分,尽管这是一种心理学上所称的“审美错觉”。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联系的一种错误知觉,有审美错觉和认识错觉之分。认识错觉和审美错觉是有区别的:认识错觉反映的是不真实的客观情况;审美错觉是对审美对象深入体验之后,审美主体所产生的真实的美的感觉。这种审美感觉在客观上好像是失真的,但在主观上却是真实的心理体验。
热恋中的男女对异性美的审视,既针对其外在体貌特征美,也针对其内在心灵美。心灵美可以弥补外表美的不足,正如托尔斯泰所说的:“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有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可以证明这一点:
伊丽莎白·巴莱特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女诗人,坎坷的命运使她与五彩缤纷的生活擦肩而过。多年的病痛折磨使她卧床不起,年近四十仍是孤身一人。但她写得一手好诗,所以拥有众多的诗迷。她与白朗宁的结识是从一封白朗宁致女诗人的信开始的,在几个月的密切通信后,巴莱特收到了白朗宁的求爱信。鉴于自己的身体状况,巴莱特拒绝了,但白朗宁坚持不懈,终于打动了巴莱特尘封已久的心。两人见面的时候,白朗宁拉着巴莱特的手说:“你真漂亮!”白朗宁的意外闯入,使巴莱特原本灰暗的生活出现了灿烂的阳光。更不可思议的是,多年来纠缠她的疾病也有了转机。
在别人眼里,巴莱特相貌并不出众,而且身体还不健康,何美之有?可白朗宁却在她的诗里发现了她的内在美,由内向外扩散,巴莱特成了他眼里最美丽可爱的女人。
这种审美错觉其实是很有意义的:它能使情人发掘出恋爱对象身上更深层的美以补偿某种不足,可以推动爱情的发生与发展,而不至于使那些外表并不美的人终身孤单。但如果审美者本身没有健全的审美意识,或者这种错觉发展到过分的程度,那审美错觉就会产生消极的作用。正如霭理士所言:“在热恋中的男女竟会把对方很丑的特点认为极美,而加以誉扬颂赞。”
人的价值观、人生观是产生审美错觉的内在原因。正常人总是向往美好的事物,并且往往把善良、真诚与美联系在一起。美丽的外貌容易引起人们对真、善的联想,从而产生好感,这是一种自然的心理反应;真、善的内在本质也容易引起人们对美的思考,从而产生美感,这是正常的心理效应。但无论对真、善的理解还是对美的欣赏,都离不开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人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就不会让真、善、美在内心得以统一,就无法架起连通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桥梁,甚至内心连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都没有。如果爱情没有在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引导下的审美,就容易暗藏危机,导致日后婚姻和家庭悲剧的发生。如果审美错觉有悖于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一旦爱的激情日趋平息,光环效应随着消失,个体就会后悔也为时晚矣。
恋爱中的男女,容易被对方容貌的美丽光环迷住双眼,而忽视了其美丽外表掩盖下的丑陋灵魂。巴尔扎克曾对这种情况作了透辟的描述:“在虔诚的气氛中长大的少女,天真、纯洁,一朝踏入了迷人的爱情世界,便觉得一切都是爱情了。她们徜徉于天国的光明中,而这光明是她们的心灵放射的,光辉所及,又照耀到她们的爱人。她们用心中如火如荼的热情点燃爱人,把自己崇高的思想当做他们的。”
特别是一些青少年,由于心理的发育还不够成熟,常常不能冷静、客观地审视对方,以至只见其优点而不见其缺点,甚至把缺点也看成了优点。例如有位女子爱上了一个颇为英俊潇洒的男子,她认为他的英俊潇洒盖过了其他一切。当他有些粗鲁时,她却认为是豪爽;他挥霍浪费,她却认为是慷慨大方;他有些方面不老实,她却认为这是聪明机智;甚至他和别的女人勾勾搭搭,她还认为这是由于他的魅力所致……直到最后吃了大亏,她才后悔莫及。
热恋中的男女,要正确看待审美错觉。出现错觉无可厚非,但要通过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来指导和修正这种审美心理。
恋爱中的心理差异
由于生理特征、认知方式等诸方面的差异,恋爱中的男女是存在心理差异的,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建立更加稳固的恋情。恋爱中男女的心理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男性比女性更容易一见钟情
人们之间的了解,总是从相识开始。爱情萌生于好感,而人们之间的好感也离不开最初的一见。有的初见没有什么,但会日久生情;而有的只要见上一面,就会顿生情愫。通常情况下,男性更注重女性的外貌长相,而女性更注重男性的内心世界,所以选择对象一般比较慎重。因而男性比女性更易一见钟情。
2.男性在恋爱中的自尊心没有女性强
在恋爱中,男性一般并不过分计较求爱时遭到对方拒绝所带来的尴尬。如果求爱受挫,他们会用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以求得自心身理上的平衡。而女性则不然,她们在恋爱中极其敏感,自尊心强,并想方设法来满足这种需要。
3.男性求爱时积极主动,女性则偏爱“爱情马拉松”
在恋爱的过程中,男性往往比较主动,敢于率先表白自己的爱情,喜欢速战速决,与对方接触不久就展开大胆的追求,希望在短期内就能够取得成功。而女性则不然,她们喜欢采取迂回、间接的方式,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喜欢将爱情的种子埋藏在心灵深处。
4.女性的情感比男性细腻
在恋爱中,男性往往有些粗心,不能体察女方细微的心理变化。他顾及大的方面,而不注意小的细节,发现对方情绪变化时,经常百思不得其解,不知所措。
女性的情感很细腻,善于体察对方的心理。她们追求爱情的亲密,要求男子的言谈举止都要称心。马马虎虎、粗心大意的男友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件事,也会使她们伤感不已或大发脾气。
5.男性的戒备心理没有女性强
一般来说,男性在恋爱中的戒备心理比女性少一些。不少男性在与女性开始接触后,几乎没有什么怀疑对方的心理。女性则不然,她们在恋爱初期显得十分冷静,常常以审视的态度来观察对方是否出自真心实意,考察对方的各方面细节,唯恐上当受骗。所以在恋爱的初期,女性往往显得十分小心谨慎。
6.在情感表现方面,女性较男性含蓄
男女在恋爱中的情感表现大不相同,即使到了感情白热化的热恋阶段。男性一般反应迅速强烈、意志坚强、勇敢大胆、激情洋溢,但情绪不稳定。这种个性特点使他们对爱的感受容易溢于言表、喜形于色,言行多不深思后果,易冲动,受到刺激时不善控制自己,如急于用亲吻、拥抱等亲昵行为表达爱。
女性一般沉稳持重、灵活好动、情绪多变、感情充沛而脆弱。体现在恋爱过程中则是她们感情羞涩而少外露,善于掩饰自己,表达爱慕常感到羞涩,喜欢用婉转含蓄、暗示的方法而不喜欢过早用动作、行为的亲昵来表达。
7.失恋后,女性的承受能力较强
失恋对于男女双方来说都是痛苦的事情,但面对失恋,男性的承受力却低于女性,常常表现得消沉、哀伤,乃至绝望。这是因为男子恋爱中的感情浪漫色彩较重,对失恋缺少理智的分析和考虑。另外,男子的忍受力较差,在失恋这种重大挫折面前易于消沉、哀伤。女性失恋后自然也非常痛苦、伤感,但她们忍受力比较强,又喜欢憋在心里,所以看起来就不怎么痛苦。
上述是在恋爱过程中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异。看来,女性较男性的情感更丰富细腻,心理活动更复杂多变,尤其是处在恋爱中的女性,其心理更是让人捉摸不透。恋爱中的女性还存在以下几种特殊心理:
1.假心假意的“转移”
在恋爱时,女性常常希望自己的男朋友说“亲爱的”、“没有你和我在一起,我很寂寞”、“我永远离不开你”等甜言蜜语。然而男性很少了解这一点。正因如此,女性会有意识地在男朋友面前与其他男性友好、亲热,企图激起男友的醋意,以考验男友的真诚程度,但现实中往往适得其反。因为,大多数男性对于女性的这种“移情”会信以为真,进而主动退出恋爱,从而导致双方结束美好的恋情。
2.莫名其妙的嫉妒
女性对周围的人或事甚为敏感,尤其在恋爱中,她会不断地将自己和他人作一比较,脑海里总担心自己的价值得不到对方的承认,因此便产生嫉妒,有时会使自己无法得以解脱。嫉妒心理是有害的,它不仅有损他人,也影响自己的心身健康。
3.真真假假的否定
女性在恋爱过程中表达自己欲望的方法一般比较含蓄、委婉,有时还会是反向的。她说“不”的时候,内心往往是“愿意”,如约女友去看电影时,男友要去买票,女友说不用,男友就真的转而等女友去买,那么这场电影肯定看不成。
4.扑朔迷离的“施虐”
恋爱中的女性具有一种施虐的意识,如与恋人约会时,会故意姗姗来迟,或有意不赴约,让久等的恋人焦急、烦躁、疑惑、担心,甚至痛苦、备受煎熬,以得到男友为她付出的快乐。恋爱中,这种轻微的、偶尔的“施虐”也是不可缺少的“作料”,但经常、过分的施虐却是一种变态的心理,是万万不可取的。
女性的这些奇特心理,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计策。当然,有时也是女性真正内心的表示。男性在恋爱中掌握女性的这种异常心理,仔细斟酌,真正领悟,有助于恋爱成功。
恋爱中的“高原心理”
恋爱双方在恋爱期间如胶似漆,使得双方在情感上有了互相依赖与支持的对象,共同品尝着爱情的美酒。但是这种美好的感觉是有期限的,一段时间后双方会出现精神疲劳,心理上会产生一种茫然和失落感,并且常会有段时期既想保持热恋中的甜美、充满激情的爱恋,但又感到与恋人交往后失落感愈来愈强,总觉得恋人不如从前,其魅力少了,体贴少了,各个方面都不如意了,有一种不被满足又茫然不知所措的心理。恋爱者的这种心理在心理学上称为恋爱中的“高原心理”。
“高原心理”能导致恋爱双方对对方作出错误的判断,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它,就有可能使本来很美满的恋爱化为乌有。
热恋后双方整天厮守在一起,旁若无物,自由安排的活动时间没有了,与同伴一起轻松愉快的交流时间没有了,因此原来的活动空间相对缩小,社交范围相对变窄,精神生活也没有恋爱前丰富了。这种改变会使人的心理失去平衡,产生不适感,感到人际关系的压力。而恋爱时期双方又都是非常敏感的,彼此只要有一点变化对方都能体验到,而且还会产生放大效应,这样就会冲淡恋人感情,削弱亲和力,使“高原心理”不知不觉地产生。所以要适当地保持各自原有的活动空间和原有的交际圈,让恋爱中的愉快情绪可以向外界投射,以减小内心压力。
一般男性对女性的厌倦是由于女性失去了自我。女性在对待爱情上过于亲昵的表现使得对方窒息,对方会觉得是种负担。所以女性即使谈恋爱了也不要失去自我,而是要信任自己、表现自己,不一味地取悦对方,也不必处处以他为中心。过于坦白对增进感情并无帮助,也剥夺了对方慢慢了解一个人的乐趣。保留个人的小秘密,令对方不时有发现的余地,更可以巩固彼此的感情;维持个人的兴趣,更能彼此交换,增添情趣。换句话说也就是该做的为他做,不该做的留给他自己去做。
恋爱的自惑心理
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一帆风顺者固然不少,但也有几多漂泊,终未能到达彼岸的。因为年轻人在选择恋爱对象时,常习惯于挑挑选选、比比看看。婚姻是人生大事,不可草率,认真选择是正确的。但是,有的人不仅仅是选择,而是通过多次谈恋爱来加以比较鉴别。殊不知,多次的谈,多次的等待,往往会使谈恋爱者产生自惑心理,即心理上总是等待更好的对象出现,也就是心理上的自我困惑、自我干扰。
婚姻心理学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以往恋人的回忆具有扬善隐恶的现象,即越是为自己和以往某个恋人分手感到惋惜,对方在你记忆中的好感越是增多,结果是越比较越后悔,也越对眼前的对象感到不如意,最终只好告吹。
恋爱中的“自惑”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反应,也是多次恋爱后普遍出现的一种择偶障碍,它是在攀比心理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要克服恋爱“自惑”心理。
自惑心理是爱情道路上的障碍,如果要在爱情路上顺利通过,就要克服自惑心理。
首先,要根据自身条件客观而恰当地制订择偶标准,标准过高或过低,都会使恋爱陷入“自惑”,不能自拔。
其次,谈过恋爱的人,最好不要在新旧恋人间进行比较。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尤其在恋爱方面,不可能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错过的人就让他永远地过去吧,现在的人才是你真实的选择。当时对旧恋人不满意的地方太多,但是新恋人与旧恋人相比,有很多方面还不如旧恋人。一个比一个,越比越不足,没有一个是令人满意的,这就是对比产生的消极作用。因此,你无须比较过去,而应看重现实,着眼于未来。这样,你不仅能获得美好的爱情,还会拥有美满幸福的生活。
恋爱的嫉妒心理
嫉妒是恋爱的一大敌人。说起嫉妒,不得不先说一下吃醋,因为两者是分不开的。吃醋是一定程度上的嫉妒心理,吃醋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了嫉妒,而嫉妒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因此,在恋爱中,首先要掌握好吃醋的尺度。
从某种程度上说,吃醋对爱情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首先,吃醋在某种程度上是爱的体现。没有爱也就没有嫉妒,没有醋意的爱情等于没有灵魂的躯壳。假如自己对恋人所做的一切都无所谓,看到自己的恋人与别的异性去春游、跳舞等,一点反应也没有,这实在不能说你是爱他(她)的。
其次,吃醋能促进爱情的发展。例如,一个男孩对一个女孩可能开始并没有很强烈的好感,但若发现某一天另外一个男孩正在苦苦追求这个女孩,那么他就会开始吃醋,并立刻加入到追求的行列中来。
再次,吃醋还可使女孩显得更加妩媚可爱。爱情具有排他性和独占性,正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女性的情感难以捉摸,一会儿怡然自得,一会儿愁云密布。当女孩发觉她的恋人对她的爱减弱时,她会采用疏远的行为、以退为进的方法,或声东击西,用故意对别的男孩表示好感的方法来刺激恋人的爱,以锁住恋人的心。这种逆向刺激反应能使对方神魂颠倒,从而强化对爱的专注。因此,女孩子在恋爱中的撒娇、赌气、猜忌、泪水既是爱的伎俩,也是女性情爱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要注意的是,醋意要有限度,如果太离谱,就变成了嫉妒。
恋爱中的嫉妒心理即性嫉妒,是恋爱中的人独占爱情的一种心理反应,即当恋爱的人感到自己的爱情受到第三者的威胁时所产生的一种痛苦情感。当同性别的人出现,而自己的性爱对象有被占有或被夺取的危险时,人便会产生各种复杂的情感体验和行为,先是注视、疑虑、担心或跟踪,继而转为憎恨、敌视,甚至采取不寻常的行为。这些情感反应和行为是性嫉妒的外在表现或延伸。
嫉妒情感是人之常情,是因可能失掉亲爱的人而感到的潜在的忧虑,这种嫉妒是爱情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每对恋人都有的嫉妒之心。如果你想考验你的恋人是否爱你,最古老而最简单的办法是激起他(她)的嫉妒心,这是一个立竿见影的方法。你与其他异性单独来往时,如果他(她)爱你,就会在行为上流露出嫉妒之情。如果一个人表现出对对方毫无嫉妒心,那么很难说他(她)是爱对方的,但是合理的嫉妒可以理解,而“变态的嫉妒”、“无理的嫉妒”则是要坚决反对的。
其实,人类的嫉妒心理在公有制的原始社会并不存在。同样的道理,爱情中的嫉妒心理在群婚制的时代也不存在。它产生于一夫一妻制。在群婚制的时代,一个男人可以和一群女人“结婚”,其中任何一个同某个男人或女人发生性关系的异性,都不会去嫉妒别的异性。在人类婚姻史上,一夫一妻制占据主导地位,两性关系在法律和伦理意义上得到框定之后,爱情就不仅仅是异性间的吸引,而是具有了更重要的特征。这时,爱情中的嫉妒心理就蓬勃发展了起来。
与人在其他行为中的嫉妒心理不同,爱情中的嫉妒心理,每个爱情中人都难以彻底摆脱。另外,自然的性嫉妒实际上可以促进爱情的发展与稳固。正如哲学家所说的:“爱情的快乐同人类的所有快乐一样,需要一定的刺激—愉快感的对立面。这种快乐绝不会长期‘晴空万里’。如果没有不快乐做陪衬,则快乐也会显得平淡。感受总是一幅色彩比较鲜艳的情感镶嵌图画。‘晴空万里’的幸福爱情一般都会很快消失。爱情的幸福是不能离开陪衬的感受而单独存在的。正因为如此,爱情需要薄薄的一层忧伤,需要一点点嫉妒、疑虑、戏剧性的游戏。”
但嫉妒的危害也是很大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一切不利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如忧虑和嫉妒。”嫉妒心理犹如心灵的肿瘤,会危害人们的心身健康。美国科学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嫉妒心理弱的人在25年中仅有2%~3%的人患有心脏病,死亡率只占2.2%;嫉妒心强的人,同一期内竟有9%以上的人患有心脏病,死亡率高达13.4%。原来,嫉妒心理能使人体大脑皮层及下丘脑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造成大脑功能紊乱、免疫机能失调,从而使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心血管、周期性偏头痛的发病率增加。嫉妒心强的人还常会出现一些不良现象,如食欲不振、胃痛、恶心、头痛、背痛、心悸郁闷、神经性呕吐、过敏性结肠炎、痛经、早衰等。强烈的爱情嫉妒心理还会给爱情生活带来裂痕,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发生矛盾,甚至会导致爱情的枯萎。
那么应该如何克服恋爱中的嫉妒心理呢?
(1)要认识自我。分析自己是否过于敏感、缺乏自信。自卑的人容易产生嫉妒心理。
(2)分析嫉妒根源。嫉妒心的产生往往是由于误解所引起的,首先要搞清楚是不是误解了自己的恋人。
(3)积极消灭嫉妒心。要主动进取、充实生活、转移注意力,比如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工作和学习上。就像培根说的:“一个埋头沉入自己事业的人,是没有工夫去嫉妒别人的。”
(4)要学会控制情绪,尊重对方的感情。尤其是恋爱时,要允许对方有自己的人际交往空间。
驶出单相思的心理孤港
恋爱是两个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如果只是一方投入感情,而对方毫无感觉或不想与之交流,就形成了单相思。单相思只是单方面的倾慕,所以不是恋爱。但由于这种倾慕者大部分是默默地表现着,又迫切希望自己能够被接受,所以这种情感往往十分强烈,也容易受到伤害,产生心理疾病。
单相思的形成大多由于以下两种原因:
1.“爱情错觉”
即把男女间正常的交往,朋友式的关怀和友谊误解为爱情,想入非非,陶醉于遐想的“爱情”中造成单相思。
2.“理想模式”
每个青年男女的心中都有自己的“白雪公主”或“白马王子”,一旦在生活中遇到一位在容貌、才华、气质、风度上都与自己心中的理想模式吻合的人,人就会产生难以抑制的爱情之火,这种爱在没有引起对方的感情共鸣时就形成了单相思。单相思的对象有的是同窗好友,有的是邂逅新朋,有的只是一面之交,也有的是影视明星或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
单相思的滋味很多人都品尝过,并且有心理学家调查发现,单相思在14~18岁的年龄最容易发生。
单相思是人渴望爱情的一种心理反应,只是这种感情不是建立在双方相恋的基础上,而是从当事人主观愿望出发的“自作多情”。有些单相思者往往把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倾注到对方身上,但又不知道对方是否有意,因此陷入痛苦、彷徨、忧虑的状态。也有一些单相思者由于对倾慕对象一往情深,想得到对方爱情的心太切,所以常常会把对方的言行举止纳入自己的主观需要来理解,从而造成对他人认知的偏差。
对于单相思者来说,自己像是热情的火焰,而对方却淡漠如水。这种“不平衡”很容易让单相思者陷入痛苦。另外,有些单相思者还承受着来自自己心灵的道德的谴责。比如,自己爱上了一个有男朋友的女孩,可能就会觉得“我怎么会有这样不道德的想法?”同时也可能觉得“她为什么爱上他而不是我,是我不如他吗?”这些错误的想法都会将单相思的人带入痛苦的深渊。
单相思是一种心病,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单相思的人很自卑,这些人虽然总是进行爱的自我陶醉,但当真正面对对方时,却总会表现出极度的紧张和不安,并且试图掩盖自己的真情,有时甚至出现语无伦次、动作僵硬等笨拙的举动,使对方感到莫名其妙。而这些,往往引起当事者事后的懊悔。他们对相思的人怀有高不可攀的畏惧心理,尽管对现实的恋爱十分向往,但却不敢轻易地向对方表白,生怕对方说出“不”字。在单相思的状态下,人们通常会心情烦躁,情绪低落,敏感多疑,注意力下降,学习、工作效率低,失眠,厌食。严重者还会患上忧郁症,影响心身健康,影响正常的生活。
那么,单相思的人该如何正视这份渺茫的感情,从虚幻的遐想中解脱出来呢?方法有三:一是移情,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和集中到学习和工作中。当人处于极度的繁忙之中时,就会无暇顾及情感问题。
二是倾诉,既可以把自己的心事告诉密友,让对方分享你的痛楚,也可以直接向意中人明白地表达爱慕之情。如果他接受你的爱当然是最好的,如果他找出种种缘由劝慰你放弃对他的爱,你就知道你们情缘已了,但交个普通朋友他是不会拒绝的。这样,你单相思的苦恼也可解除不少。如果他拒绝了你,你可以大哭一场,这对你来说也是人生必经的一次磨炼和情感体验。美梦惊醒的那一瞬虽然痛苦,但你很快就会发现这也并非世界末日,吸引你的事情还会不断地出现。如果他漠视了你,不理睬你,你应该对自己说:“他根本不懂得爱,一个完美的人怎么可能对别人的爱慕无动于衷呢?”尝试用批评的眼光去扫视你的崇拜对象,你会发现这也是一种非常有趣而且有用的体验。
三是运用心理学上的贬值法。某些东西,由于人们对它的态度不同,其价值也就不同。这时候可以将其“贬值”,降低其在心中的地位,进一步摆脱对它的依恋。你可以多想想对方的缺点,然后你会发现,自己心仪的对象原来也不是那么令人着迷,这样你就可以逐步消除对对方的迷恋。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是万能的,最有价值的东西,比如自己爱得死去活来的对象,一旦给自己带来的是忧愁,就应该让它贬值,降低客观存在在你心中的地位,摆脱对它的依恋。这样,忧愁消除了,你就能心情轻松,快乐地投入生活,享受人生的美妙。
解读“电子情缘”——网恋
随着网络的普及,由于网络和爱情之间的某种契合度,人们发现在虚拟的空间可同时满足对爱以及安全的需求,于是网恋产生了。不管是虚幻还是真实,是时尚还是游戏,网络时代的恋情,不可否认地正悄悄地向我们走来。爱情的网线开始取代月老手中的红线。许多未曾谋面甚至远隔重洋的男女通过网络相识、相知、相恋,并有少数终成眷属。在众多的网恋中,年轻的“网上一族”是其中的主要人员。他们以网络为主要沟通工具,充分利用网络通信的各种方法,如E-mail、OICQ、网上聊天室、BBS、网络虚拟社区等来表达感情。据某网站的网上调查显示,近40%的网民坦言有过网恋的经历。如果网上调查结果是可信的,那么就意味着目前国内已有600~700万的网民已在网上寻觅到自己的虚拟爱情。
许多钟情男女在指尖点击中相识、倾心交流、心心相印,成了伴侣。由于网上交友没有先行的目的,更符合情感发展的自然规律,所以双方更容易进行情感交流。但是,用网上交往替代实际交往,会使人不能获得对方的全面信息,而且也容易产生不准确的信息,所以不利于发展到婚姻。另外,网上恋爱精神性多于物质性,所以也往往成为夹生饭。
网恋类型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1.超脱型的浪漫网恋
现实生活中爱情与婚姻通常是一种必然的联系,而在网上可以爱得死去活来,却不必谈婚论嫁。所以,具有超脱心理的浪漫型网恋者便在网上互诉衷肠。他们在网上谈人生、谈理想、谈工作、谈爱好、谈浪漫、谈恋情……唯独不谈现实中的爱。也许,他们觉得这种感觉才是最超脱、最浪漫的爱情体验,因此深陷其中而乐此不疲。
2.超越型的虚幻网恋
这类网恋者幻想能在网络上得到超越一切世俗的纯真爱情。有此类心态的人往往很容易在网络上坠入爱河而不能自拔。但是,他们所拥有的恋情具有很大的虚幻性,而这种恋情的最美丽之处又在于其神秘性,正如人们所知的“距离产生美”。况且,此类恋情中恋人彼此间少了生活中的各种磕磕碰碰,少了许许多多的责任,少了有矛盾时面对面的尴尬,而多了不少随意与自由。在网上,“恋人们”可以不受限制,尽情“相爱”。
3.游戏型的欺骗网恋
有些人只是想在网络上体验一下交友甚至是恋爱的感觉,他们既无心真诚地爱对方,也无意对自己的言行负任何责任。他们只想在网上潇洒玩一回,而从不将此事当真。他们心里很清楚,所谓的“网恋”就是玩玩而已,根本就不可能投入。也许在现实生活中张口说出“我爱你”三个字太难,但在网上却可以向不知真实姓名和真实性别的“恋人”千百次地说出“我爱你”甚至更甜蜜的情话。这种体验既过瘾又有安全感,因为只要一关机便可全身而退。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有不少居心不良的人,居然利用“网恋”进行欺诈犯罪活动,骗财骗色,使不少缺乏社会经验的网恋者深受其害,这点应引起人们足够的警惕和重视。
研究发现,网恋者一般有以下几种心态:
(1)超越型。理想主义者幻想在网络上能够有超越一切的纯爱情。带有此类心态的人往往很容易在网络中坠入爱河,不能自拔。
(2)超脱型。现实生活中爱情与婚姻不可避免的联系限制了人们对情感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网上却可以爱得死去活来,也不必言娶论嫁。
(3)游戏型。有些人只是想在网络上体验一下恋爱的感觉,既无意于真诚地爱一个人也无意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此种人往往比较潇洒,不必担心被爱情这把双刃剑刺伤。
(4)实用型。由于网络具有便捷的特点,很多有意于寻找终身伴侣的人把网络作为实现目的的一种手段。他们往往会主动挑明自己的条件和要求,因为他们不想浪费过多的时间。
(5)恶作剧型。有些人以在网络上勾引异性为乐事,当他们成功地使一个异性爱上自己时,就会悄悄地退出。对方越是痴情,他们就越是有快感。
网络是虚幻的,在虚幻的网络中爱情显得非常脆弱。有网友这样调侃网恋:网恋,就是一根电话线,两颗寂寞心,三更半夜里,四目不相见,十指来传情;网恋,就是电脑和电脑诉衷肠,键盘与键盘说情话,鼠标和鼠标谈恋爱。
许多人之所以热衷于网恋,是因为在网恋的初期有强烈的神秘感。网络就像一层厚厚的面纱,隔开了两个人,也遮住了两个人的真实面目。因此,在交往时,人们只能从对方的“言谈举止”中去猜测,即使有所了解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看不真切,因而总有一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感觉,而好奇心又会吸引着人们去一探究竟。
人类不但非常信任自己的主观感觉,而且还对危险具有天生的排他意识。当人在没有感受到危险警示的状态下去主动接触陌生事物的时候,会首先将危险意识转化为兴奋,然后,为了说服“自我”,“本我”会把未知描绘成或想象成自己希望的模式。
然而网恋就像闭着眼睛盖房子,没有稳定的架构,房子终不会结实。网恋双方在褪掉网络的面纱,在现实中相遇或相处后,往往会发现以往的感情是那么地脆弱。
热恋的心理距离
有人说热恋是保持青春永不衰老和保持精神永远年轻的良药。热恋能使人丧失理智,认为全世界没有任何不好的东西,就连平时的臭水沟也会突然之间香气四溢,灰色的老墙也笑逐颜开,平时小得不能再小的眼睛也忽然之间变大了,并且脉脉含情、光芒四射……
李斌是北京某医学院的研究生。去年3月份,他在去面试的车上结识了王艳,他对王艳一见钟情。于是,他对王艳展开了猛烈的追求。在得到王艳的接纳后,两人陷入了疯狂的热恋。几个月来,两人热情依旧,颇有燎原之势。在自己深爱的人和深爱自己的人面前,李斌感觉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男人。但是,脆弱的李斌却在心底潜藏着恐惧,他好担心王艳会突然弃己而去。
恋爱是甜蜜的,而热恋则可以将甜蜜继续升华。热恋中,一天不见恋人的面都难受。此时,彼此的感应是尤为强烈的。双方恨不得能随时随地交流、沟通,让对方分享自己的快乐与欢笑。在这时,即使热恋中的一方犯了很大的错误,另一方也往往会原谅。就因为时机的巧妙,就因为是热恋时刻,所以每个人的缺点都会随时消失,即使平时再好的朋友或父母去劝,也未必有效,只因为是热恋的时刻。其实,正因为这一时刻才有许多佳话产生,也为许多的悲剧埋下了种子、拉开了帷幕,因为身处其中的人此时乐昏了头而并未意识到危机的存在。进入热恋期后,初恋时小心翼翼的亲昵已被炽热的激情所取代,双方认为他们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并深深地沉浸在两人世界中,容不下第三人,把对方看得无限美好。但是,如此强烈的感情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出现什么不和与矛盾,往往就会发生剧烈的变化:真情变成了假意,美好的变成了丑恶的,爱变成了恨—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
一对恋人之所以会由初始的迷恋发展到以后的淡漠、惶惑甚至离异,可能就是因为随着双方不断熟悉,两人之间那种因神秘感、好奇心而表现出来的“心理距离”逐渐消失了,又没有再生,从而使得原先心目中深深崇拜的“偶像”走下了神台,变得平凡甚至丑陋了。因此,要想保持长久的甜蜜爱情,就一定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
首先,保持一份神秘感。神秘感会使对方在探索你的个性答案、万般风情的过程中保持永不衰退的兴趣。要培养这种神秘感,不仅要不断地完善自身的外在特征,还要不断地完善内在的人格,充实和更新知识,提高各方面的素质,加深思想上的修养,追求事业上的成就。只有这样,你才能不断向你的恋人呈现你积极向上、新的一面,才能像是一眼永不枯竭的泉,令人回味无穷。当然,保持神秘感要恰到好处,不能高深莫测地全方位封锁,若隐若现、蜻蜓点水最为美妙。
其次,相见不如思念。两个人整天像连体人一样形影不离,再丰富的情话也会暂时断流,没完没了的抚爱也难免感觉麻木。“黯然销魂,唯别而已。”一旦分开,人才会发现没有爱人的日子是多么地寂寞、凄凉,“良辰美景虚设”,思念与日俱增,将来也会更加珍惜在一起的时光。俗话说:“小别胜新婚。”这是很有道理的。所以,你甚至可以刻意地拉开时空上的距离,例如和朋友、同事出去旅游、出差几天,以此来造成彼此心理上的距离,并且告诉爱人:“我离开你,只是为了去感觉想你的滋味。”
最后,不要忽视友谊。热恋中的情侣常常是“重色轻友”的,但人既需要爱情,也需要友谊。爱情不能取代友谊,而且爱情有时也需要友谊的帮助和扶持。两人世界无论多么值得留恋,久而久之双方的心灵也会因为缺乏友谊而感到空虚、闭塞。友谊能为爱情带来许多新的信息、新的感受。即使是异性友谊,只要是可信的,就不必排斥。如果对恋人的异性朋友采取粗暴、冷淡、猜疑、不尊重甚至敌对的态度,无疑会伤害大家的感情。
当然,保持“心理距离”并非是故意让心灵疏远,故意在心灵设立屏障或防线。有距离才有吸引,但是,千万不要太远。距离产生美,掌握好热恋的距离是十分必要的。
失恋后的心理调节
失恋,就是恋爱的一方否认或中断恋爱关系,使对方因失去爱情而受到痛苦的心理挫折。这通常发生在那些曾经获得过某种程度、某种性质的“爱”,并为此作出过真心承诺或有较大的物质和精神投入的男女身上。他们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突然或不情愿地与恋人分手,从而体验到一种内心的失落感、伤心感甚至痛不欲生之感。
失恋的人常有如下心态:其一,羞愧难当,陷入自卑与迷惘,“从此无心受良宵,任他明月下西楼”,心灰意冷,走向怯懦封闭甚至绝望、轻生,成为爱情殉葬品。其二,对抛弃自己的人仍一往情深,对逝去的爱情充满美好的回忆与幻想,自欺欺人,否认失恋存在而陷入单相思的泥潭,也有人会出现一种既爱又恨的特殊感情矛盾。其三,因失恋而绝望暴怒,失去理智,产生报复心理—或攻击对方;或自残;或从此愤世嫉俗怀疑一切异性,看什么都不顺眼;或从此玩世不恭,得过且过,寻求刺激,发泄心中的不满。
既然失恋已经不可避免,陷入痛苦的泥淖痛不欲生依旧于事无补,不如调节好自己的心态,正视失恋,使自己从失恋的阴影中走出来。
1.正视现实,不要纠缠与责难
如果他或她已经真的不爱你了,到了必须分手的时候,就不要纠缠着不放,纠缠也许会令对方一时难以逃脱,但却更坚定了离开你的信念。不要再一味地责难,责难也许会让你感觉一时痛快,但却可能粉碎曾经的美好回忆。更不要怪罪自己天生缺乏魅力,活在怨恨里会令你的生活更沉重。既然你已得不到所希望的那份真情,又何必再为她或他伤心劳神、浪费感情与青春呢?放弃一段已经死亡的情感,你也许仍会痛苦,但却有了新的爱情空间,有了重新选择的机会。
2.自我安慰
有时,也可以适当运用挫折合理化心理作感情转移。一种是“酸葡萄”心理,即缩小或否定个人求而不达的目标的好处,而强调其各种缺点,比如失恋了,就说对方不好,就好像狐狸吃不到葡萄而说葡萄是酸的一样。另一种是“甜柠檬”心理,即不是把目标的好处缩小,而是把目前的境况扩大,比如失恋了,可以说这更有利于集中精力学习、工作。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暂时延缓你对不愉快的事情真相的接受,直至有了心理准备,能够正视现实为止。当然,自我安慰只是一种消极的方法,如果失恋后听任这两种心理支配而不能接受现实,那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移情
及时适当地把情感转移到失恋对象以外的其他人或事上。可以把注意力分散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去,因为活动本身就是在冲淡心中的郁闷。失恋后,可与朋友发展更为密切的关系,可积极参加各种娱乐活动,释放苦闷,陶冶性情;可投身大自然,把自己融入大自然的博大胸怀。
4.要懂得爱惜自己
要忘掉一段曾经真心付出的感情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不要太苛求自己,要给自己留出空间与时间。要知道,你的生命不光属于你一个人,还属于你的亲人、你的朋友和你的工作岗位。你必须珍惜自己,你没有权力自暴自弃。失恋了,就不必再挂念那个人了,正好可以多疼惜一下自己。
5.做出不在乎的样子
失恋了,一点感觉也没有是不可能的,但表面上装作不在乎有利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积极的自我暗示在这时候是非常重要的。你可以这样去暗示自己:“对付负心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好好地活下去!”或者“是不是都要看我难过痛苦?没门!”又或者“他都不在乎了,我为什么要在乎?一定要镇静,当什么也没有发生过,只是梦醒了而已。”
6.学会宣泄
失恋后,心中的空虚、寂寞会油然而生。此时,最好的办法是找你最好的朋友或师长,向他们诉说你的悲伤和烦恼。他们在倾听了你的诉说后,会很好地安慰你。如果你不善言谈,那么你可以奋笔疾书,让情感在笔端发泄,以释放自己的心理负荷,求得心理解脱。你也可关门大哭一场,因为痛哭是一种纯真感情的爆发,是一种自我保护性反应。另外,你还可以以运动等方式解除失恋带来的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