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协同知识创新研究

1.2.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当前,企业管理已进入了知识管理和协同管理时代。在动态变化环境下,特别是我国企业已进入结构调整和转型提升的关键时期,新形势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企业的战略主体已由过去的单个企业转向企业价值网络,战略的核心思想转变为共赢的合作竞争,战略性质也由静态、单向战略转向动态、互动战略。要求企业的协同知识创新要以动态能力为基础,能够快速适应环境的动态复杂变化。而只有通过对协同链上各方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管理,提高企业的协同知识创新效率,才能有效地降低创新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实现协同链多种创新资源的互补,使企业和协同链整体能够适应环境变化,提高其动态反应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课题开展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协同知识创新研究并建立其系统模型,对于指导企业应用,增强企业对复杂环境的动态反应能力,促进企业及其协同链的可持续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并将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1.2.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课题结合1.1.3节提出的问题,主要从以下10个方面开展了研究。

1.企业协同知识创新中的主要关系分析

本课题以提高企业和协同链整体的动态能力与持续竞争优势为目标,从理论上深入分析了协同知识创新中的3个主要关系:①动态能力、协同知识创新与企业持续竞争力之间的关系;②企业协同知识创新与企业创新系统发展的关系;③知识管理、组织学习与协同知识创新的关系。通过揭示这些重要关系的内在联系与作用,为本课题研究寻找正确的方向,奠定重要的理论分析基础。

2.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协同知识创新的内在机理及过程研究

本研究以海尔集团为例,分析了企业核心能力的动态衍变过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一些相关企业案例,从企业、协同团队和知识型员工3个层面,分析了基于动态能力的协同知识创新的内在机理及过程,从而得出在动态能力下企业开展协同知识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确立了其目标。

3.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协同知识创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本研究探讨了企业协同知识创新流程中各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联系企业实际,从协同知识创新流程中的环境分析、节点选择、问题确认、协同团队建设、知识创新以及知识应用与反馈等6个阶段,对各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梳理,并提出了建立企业协同学习机制与协同文化、协同博弈机制以及知识转化与保障机制等促进企业动态能力提升的策略。

4.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协同知识创新影响因素研究

为了有效地指导企业开展协同知识创新活动,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以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背景,分析了影响企业协同知识创新绩效的8个关键影响因素。首先,根据理论分析提出了研究假设,构建了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其次,根据企业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得来的数据,对各假设进行了验证,通过信度和效度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关系强度、利益分配、领导行为、团队结构、激励策略、知识共享、知识创造和技术支持等8个关键因素均对企业协同知识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5.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协同知识创新链及流程研究

由于协同链上的各协同单位有着不同的动态能力、核心竞争优势和文化背景,它们对知识的需求以及对知识价值的认识还存在着某些差异。因此,本研究在探讨支持动态能力提升的企业协同知识创新链的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协同链上的知识创新主体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案例分析,构建了能够有效支持核心企业与协同链整体动态能力提升的协同知识创新流程模型。

6.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协同知识创新利益平衡研究

利益关系是阻碍企业间知识共享和协同知识创新的关键问题。协同知识创新作为一种高风险和高收益的价值创造活动,其决策涉及各方的重大利益关系。为协调和处理好利益关系,本研究在构建协同知识创新的风险识别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分析并构建了协同知识创新的利益协调、平衡和演化机制,以引导协同知识创新活动沿着有利于各方共赢的均衡方向演化和发展。

7.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协同知识创新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研究

本研究分别探讨了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协同知识创新的基本模式与应用模式及其运行机制。基本模式以动态能力为基础,强调了企业在协同链上的协同能力对于提升其动态能力的重要意义。而在以完整产品和服务为导向的协同知识创新模式下,企业间和企业各部门间的关系更趋紧密,它强调了从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的各个环节均要协同开展创新活动,以及完整产品和服务过程与协同知识创新互动关系的重要意义。

8.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协同知识创新系统模型及实施研究

本研究在深入进行系统的内涵分析、需求调查分析、影响因素及问题分析、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协同知识创新系统模型,其内容主要包括系统的体系结构模型、功能模型和用户知识门户等。该系统模型具有系统集成性好和技术支持服务能力强等特点,强调了协同知识创新各主体的协同作用、知识采集与处理的智能性,以及新知识的螺旋创造效果,可有效地提升核心企业与协同链整体的动态能力与持续竞争优势。此外,还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专题研究了系统实施的目标、原则、主要内容及步骤,以及系统实施的主要策略等,为我国企业的系统实施提供了可行的参考思路和方案。

9.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协同知识创新系统评价研究

本研究运用系统评价理论,遵循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分析并提出了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协同知识创新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从创新团队人力资源状况、系统的环境、基础设施及技术、功能、性能和效益等6个方面建立了6个一级指标和32个二级指标。我们应用多级可拓评价方法确定了指标的权重,并结合实例进行了分析评价,从而提供了较为全面、有效的系统评价方法和依据。

10.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协同知识创新系统案例分析

将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企业的具体经营过程,选择高新技术企业(YLZ信息技术公司)作为案例,对该企业协同知识创新的流程、模式及运行机制,系统建模及实施,以及系统的改进方案等实际应用进行探索,初步验证了本课题主要成果的可行性。

1.2.3 本课题研究成果的主要特色及创新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特色及创新点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① 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企业协同知识创新的3个主要关系、内在机理及过程,得出了关系模型以及影响企业协同知识创新绩效的关键因素及主要问题。

② 综合运用知识管理理论、协同论、博弈论和知识创新理论等理论,探索了企业协同知识创新的内在机理和演化路径、流程、利益平衡、模式及运行机制,深入研究了协同知识创新链的内涵、构建方法与运行模型,提出了企业协同知识创新的基本模式和以完整产品及服务为导向的应用模式。

③ 运用系统建模方法,建立了支撑企业以动态能力为基础进行协同知识创新的系统模型,构建了系统的体系结构、功能架构和门户,并讨论了系统实施的内容、步骤和策略,以及系统评价的指标与方法。

1.2.4 本课题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和效益

本课题系统地研究了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协同知识创新系统模型及其实施问题。研究中深入融合了知识创新、知识管理与协同管理的重要思想和理念,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了与动态能力相适应、能够满足企业竞争与合作需要的协同知识创新模式与运行机制,并最终建立了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协同知识创新系统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相对于其他模型具有较大的优越性,这是本课题的主要创新研究内容。

目前,国内对企业知识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内部,而对企业间的协同知识创新的研究较少。本课题从企业协同知识创新的3个主要关系、内在机理及过程模型研究出发,深入分析了当前国内企业协同知识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关键影响因素,建立了协同知识创新链模型,并从协同知识创新流程、内在机理、协同各方的利益关系协调和动态演化机制、博弈模型等多个层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的以完整产品为导向的企业协同知识创新应用模式及其运行机制,有利于提升企业间知识创新的层次、降低协同知识创新的成本和风险。所提出的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协同知识创新系统模型、实施策略和绩效评价机制,丰富了企业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的研究内容,弥补了单纯从技术角度进行研究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使研究体系更加系统。

本研究的最终成果不仅从理论上构建了以动态能力和协同知识创新提升企业知识能力及竞争优势的模型和管理模式,为提升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绩效提供了一套较为系统、完整的新思路,而且研究成果中提出的系统模型更是为今后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实施提供了可行的模型,这对于指导企业的实际应用,增强企业对复杂环境的动态反应能力,促进协同链企业的可持续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并将具有广阔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本课题分析了动态能力和协同知识创新的内涵与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理顺了企业协同知识创新中的主要关系,验证了影响协同知识创新绩效的关键因素,明晰了协同知识创新各阶段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模式及其运行机制,构建并初步验证了系统模型及其实施方案与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为我国企业的推广应用提供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指导框架。当前,我国企业正处于结构调整和转型的关键时期,企业迫切需要通过协同知识创新来适应其环境的动态复杂变化,以及结构调整与转型所带来的严峻挑战,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在指导我国企业在协同知识创新实践中理顺和协调好各种关系,平衡好协同各方的利益关系,实现协同各方创新资源的优势互补,提高创新效率,降低创新风险,实现合作共赢,提升核心企业及协同链整体的动态能力与持续竞争优势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较高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