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五四时期的诗歌

五四新文学的创作,是以白话诗歌创作为开端的。此时期宁波的新诗创作尽管谈不上繁荣,但徐雉和应修人的作品,是任何一部文学史研究著作都不容忽视的。

一、“一个彻头彻尾的诗人”:徐雉及其诗歌集《雉的心》《酸果》

徐雉(1899—1947),浙江宁波慈溪人,宁波现代文学史上重要诗人、小说家。其作品大都发表于《小说月报》,代表作有新诗集《雉的心》《酸果》及小说集《毁去的序文》等。

徐雉1899年出生于浙江慈溪县一个小知识分子家庭,十四五岁时就能写旧体诗。1921年考入苏州东吴大学后,参加了“文学研究会”和“绿波社”,并开始了白话诗的创造。1925年大学毕业后,徐雉奔赴广州,投笔从戎,在国民革命军第六军政治部宣传科任科员。“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徐雉回到慈溪老家。1928年到了上海,先后任《商报》《申报》编辑等职,生活颇为艰辛。大革命的失败、社会的黑暗以及个人的坎坷遭遇,使得徐雉苦苦思索着尖锐的社会矛盾和人们的出路,并开始用小说来与黑暗抗争。

徐雉的文学创作大致分为前后两期:1925年之前的创作受五四新文化思潮影响明显,热衷于白话诗歌的创作,诗的主题大多是反对封建礼教,歌颂恋爱自由,诗体自由,语言质朴无华,富有年轻人的挚诚与率真。创作于1922年的《失恋》一诗,可以说是这时期的代表作品——


鸟儿栖息在树枝上;

树儿倒了,

它便去巢人家的栋梁。

但是,亲爱的姑娘!请告诉我,

假使栋梁也折了,

又叫它飞向何方?


鱼儿游泳在小河里

河水枯了,

它便漂到汪洋的海里。

但是,亲爱的姑娘!请告诉我,

假使海水也干了,

又叫它向哪里找安身之地?


我年轻的时候,

我的心紧紧地系在母亲身上,

母亲死了,

我闲空的心便到处流浪!

后来碰着了一个美丽的姑娘,

就把她缠住了,

但是,亲爱的姑娘!请告诉我,

假使你不爱我,

我的心更向何处去归宿?


回旋反复的诗句、一唱三叹的歌咏,朴实无华的诗句与真挚的情感,使该诗在当时深受欢迎。该诗后被收入朱自清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诗歌卷》(1917—1927)。大革命后,随着社会矛盾的日益加剧、战争气氛的日益浓厚,徐雉的文学创作也更加贴近现实。他不再创作情诗,而是用严肃的现实主义态度从事小说创作。他于1933年先后出版了《不识面的情人》及《卖淫妇》两本短篇集。这些小说题材大都是反映大革命失败后知识分子的苦闷和摸索前进的道路,也有暴露当时社会阴暗角落的失业、卖淫等现象。收在《不识面的情人》中的《嫌疑》是他的代表作品。小说从侧面穿插写了北伐军驻扎南昌时,毛泽东探望林伯渠的逸事。毛泽东与主人公对话时的音容笑貌写得颇为传神。这个情节,是徐雉根据自己在第六军政治部的工作经历写成的。这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里第一次出现毛泽东形象。

抗日战争爆发后,徐雉转道武汉来到延安,投身于伟大的抗战之中,并继续创作一些战斗诗歌。1947年,在国民党胡宗南部队侵犯延安时,徐雉病逝于转移途中。

《雉的心》是徐雉最重要的诗歌集,1924年作为天津绿波社丛书之二由新中国印书馆出版。叶圣陶为诗集写了序,指出:“近来大家喜欢作小诗,而徐君却有好些近百行的长诗。固然,不能说长诗就是较好,但材料的丰富和组织的经心,可以想见了。”后来,文学史家唐弢在他的《晦庵书话》中,从文学史的角度进行评论:“《雉的心》与刘大白《旧梦》、康白情《草儿》、汪静之《蕙的风》等同为早期受注意的诗集。这几本诗集有个共同的地方,就是承受‘五四’的余风,倡导自由恋爱,解放男女社交,被卫道士所反对,而又为当时新派诗人所爱读,乘风扬帆,正是极富于时代气氛的作品。”这份时代精神是对爱情的追求和对严肃现实的反思共同组成的。一方面,徐雉是一个憧憬未来的人。他让鲜红的心到处乱滚乱跳,希望有人分担一点蕴藏在他心底的悲哀,正如他永远愿意分担蕴藏在别人心底的悲哀一样。他祝愿人心相通,虽然明知这不可能,这恰如他不相信世上有什么上帝,却又始终期待着上帝的出现。正如他在《序诗》中所言:“寂寞的雉的心,在街上到处乱滚乱跳;想把它蕴藏着的悲哀,让来往的人们知道。”另一方面,徐雉又自有其实实在在的追求。从《残废者》《卖儿子》《乞丐来法》《被污了的灵魂》《送给上帝的礼物》等篇里,已经透漏了一点消息,织成他希望中的那个幸福的世界。明知“希望是一团野火”,容易熄灭,“希望是一座高塔”,容易倒掉,“希望是一个骗子”,惯于用甘言蜜语诱惑别人,可是,诗人却有他的信念,他引吭高歌,向我们唱出了:“一团野火,有时可以燎原;一座方塔,存时高能凌云;一线希望,有时也会实现。所以,还是相信希望罢!”继《雉的心》出版后,同年,徐雉又由上海新文化书社出版了他的诗集《酸果》和短篇小说集《毁去的序文》。

徐雉的诗歌不仅仅有时代的痕迹,更有生命的热忱。他不仅仅在用血泪写诗,更在用生命写诗。他留下的不只是文学语言的美好,更是生命的华丽形式。

二、清新质朴的湖畔歌者:应修人

应修人(1900—1933),浙江宁波慈溪人,原名麟德,字修士,笔名丁九、丁休人,湖畔诗社重要成员。他此时期的作品收录在湖畔诗社诗人的诗歌合集《湖畔》和《春的歌集》中。

应修人

应修人1900年出生在浙江宁波慈溪赭山应家河塘的一户小康之家,父亲是一个小店员。他在14岁小学毕业后,便到上海的钱庄中当学徒,期满后便留在上海中国棉业银行做职员。应修人于1925年“五卅”运动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受中国共产党派遣在广州黄埔军校和武汉国民党政府劳工部工作。1927年赴苏联学习。1930年回国,先后在上海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江苏省委等处工作。1933年5月14日下午,在与抓捕他的国民党特务搏斗时,不幸坠楼身亡。

应修人的社会活动和文学活动开始于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1921年,他与一些在上海钱业界做职员和学徒的进步青年,创办了上海通信图书馆,在当时新思潮的传播上曾起了不小的作用。1920年应修人开始新诗的创作。1922年春假游杭州,同汪静之、潘谟华、冯雪峰等出版四人的新诗《湖畔》,是为湖畔诗社。1923年又同潘谟华、冯雪峰合出诗集《春的歌集》。1925年2月他主持了小型的文学月刊《支那二月》,出到4期停刊。1927年,赴苏联途中曾作《海参崴的海》诗一首;1928年在莫斯科作《在莫斯科》一首。1930年回国后,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1年和1932年,以当时中央苏区根据地的故事为题材,创作《旗子的故事》和《金宝塔银宝塔》童话2篇。

应修人一生虽只有短短的33个春秋,却留下了较为丰硕的文学作品。尤其他的100余首新诗、20余首旧体诗和湖畔诗社的创建,使他在五四诗坛产生较大的影响。

应修人的诗歌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湖畔诗社成立前期,主要是旧体诗尝试和白话新诗的试笔期;1922—1923年是其诗歌创作的高产期,《湖畔》《春的诗歌》中的优秀作品均是在此时创作的;1923年之后是其诗歌创作的第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新旧交融一体。此时,他的诗歌创作常混杂着新旧文学的美学特征,可以看到白话诗初期的印迹。1920年春的《村居》,以对仗、押韵、平仄的手法营造了一幅人类安居乐业的田园风光。

第二时期,在自然景象之外,更增添了成熟、细腻的真情。如《我认识了西湖》:“从堤边,水面远近的杨柳掩映里,我认识西湖了!”堤边、水面、杨柳,三个相互联依但普遍可见的景物透发着西湖在诗人眼中的魅力,对西湖的喜欢以及诗友会面的兴奋溢于言表。再如《妹妹你是水》,无论是从格式、意境来说都是爱情诗歌中的一篇佳作。“我底心儿他尽是爱游泳”婉转表达了初陷爱情漩涡的青年人渴望爱情又害羞生涩的可爱矛盾状态;“烫得我手心痛”,单一个“烫”字则将爱恋男女心急热切的心态表露无遗;一句“妹妹我要到荷花深处来”更是直接喊出爱情的口号,充满了大胆、自信和热情。《小学时的姊姊》则是这时期应修人最出色的爱情诗歌。诗人用回忆的笔触,顺着时间的逆流而展开对往事的追溯,引发出无限的深思与惆怅:青梅竹马的长大,不得不分离的遗憾,距离丛生的重逢。一件件琐事、一个个生活场景都仿佛历历在目,但今非昔比,人隔万重天了。应修人在这首诗里或是采用了大量的比兴手法,或是直抒胸臆地表达,或是回环反复地低吟,强烈激发了读者的共鸣。诚如“湖畔”这个名字,也正如扉页上印着的两句“我们歌笑在湖畔,我们歌哭在湖畔”,应修人给文坛带来的是一股清新之风,没有撕心裂肺的呐喊和热情澎湃的歌哭。正如朱自清所言:“大体来说,《湖畔》里的作品都带着些清新和缠绵的风格;少年的气氛充满在这些作品里。这因作者都是二十上下的少年,都还剩着些烂漫的童心;他们住在世界里,正如晨光来时的薄雾里。他们究竟不曾和现实肉搏,所以还不至十分颓唐,还能保留着多少清新的意态。”

第三时期的诗歌创作主要以无可奈何的直面现实为特征。此时在应修人的诗歌里已经明显带有更深的愁绪、更重的压力,历史的进程逼着诗人直面和揭露现实,并在心理和创作上转向成熟。《雪夜》便是控诉的代表。

整体来说,应修人的诗歌以清新、质朴为主要的美学风格,他的独特的人生经历、文雅细腻的性格,使他独有的诗风格外引人注目,特别是在人人呐喊的年代。应修人追求创新和自由同时兼顾诗意的建设,这使得其创作独树一帜,同时,应修人的这种抒情基调也对白话诗歌日益空浮的诗坛起到鞭策、促进的作用。应修人作为湖畔诗社的发起者、组织者,以他独有的清新质朴的诗风,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增添了一页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