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穆萧尹 姚邵湛汪
097和 Hé
和姓为中国第231常见姓。2010年统计,人口约有41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031%。约61.1%分布于云南省,24.3%分布于河南、河北、山西3省(《中国四百大姓》,2013)。望出汝南郡。
和姓有负鼎堂、汝南堂等堂号。
“负鼎”堂号典出武则天时岐山人和逢尧“负鼎上书”的故事。说的是和逢尧背着大锅(鼎)到朝中,说要为皇帝当厨师。接见他的臣子说:“从前夏桀荒淫无道,伊尹背着大锅去见成汤,为的是借机向成汤进言。你是不是也想借机向皇上进言,如今皇上圣明,你有什么可进言的?”和逢尧无言以对,被流放到庄州的地方。后来和逢尧中了进士,官至柘州刺史,他的子孙以“负鼎”为堂号。
和姓有两个主要来源:
春秋时晋有龢邑,晋大夫以邑为氏,后假为和氏。《左传》春秋晋悼公时有大夫和组父。
西周、春秋时楚国有荆(今安徽怀远)人卞和,上山砍柴时得到了一块玉石(璞),先后献于楚厉王(?—前741)、楚武王(?—前690),都被认为是假玉,因欺君罪而砍了他的双足。楚文王即位(前677)后,卞和抱着这块玉石在荆山下大哭,楚文王就叫人对这块玉石进行雕琢,果然得到了一块宝玉。后来这块宝玉加工成璧。楚文王后来封卞和为零阳侯,并赐姓和氏,这块璧因此称为“和氏璧”。
相传上古高阳氏帝颛顼曾孙重黎之后有羲氏、和氏,世掌天地四时。尧时有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驻东、南、西、北四地,观星象、定季节、制历法。此为传说,并不可信。
有人以和氏出第十九任商王阳甲(盘庚之兄)之后,据说阳甲名和,他的子孙中就有以和为氏;还有人以和氏出春秋宋穆公和之后。更有人以和氏出周代军队中的和令,即旗令官之后;或出周代内廷官吏受和,即掌管王室成员膳食、负责周王进食前食物检查的内膳令之后。这些都是毫无根据、没有影儿的事。
古代一些少数民族也有和姓:
鲜卑族素和氏,北魏太和十九年(495)改和姓。北魏有义州刺史和安,清河临漳人;子和士开(524—571),北齐尚书令、淮阳王。
西羌昨和氏,后改和氏。今西北地区和姓,多昨和氏之后。
明有蒙古人阿噜台,永乐时封和宁王。其孙脱脱孛罗,天顺元年(1457)赐姓名为和爱。子孙融入汉族。
现代一些少数民族也有和姓:
蒙古族和姓,本姓和硕特氏、客列亦惕(客列亦)氏、呼和那塔氏、呼和绍布氏、克什克腾(客什克田)氏、呼和淖如得氏、贺勒楚德氏、呼和努德氏、何热矣德氏、嘎勒奇纳尔氏、哈热何热矣德氏、贺日叶特氏、也和克里特氏、察干克里特氏、巴嘎何热矣德氏。
回族和姓,其先为皈依伊斯兰教的蒙古人,以汉译人名的首字为姓。
彝族和姓,本属吉者家支(氏族)、呆得家支(氏族)。
满族和姓,清代八旗满洲钮祜禄氏,乾隆时大臣和珅(1750—1799)之后。又或出八旗满洲辉和氏、赫哲氏、克什克腾氏、专图尼马察氏,以及融入满族的维吾尔族和卓家族。
白族和姓,本属腊波氏族,即虎氏族。白族的一支勒墨人罗遣氏族,汉姓也为和。
傈僳族汉姓,本姓芈扒氏(弥扒氏)、阿多扒氏、腊扒(牢饶时)氏。芈扒氏,即猴氏族;阿多扒氏族,即火氏族;腊扒(牢饶时)氏,即虎氏族。“猴”“火”“虎”方言皆与“和”音近,故皆取“和”为汉姓。
纳西族第一大姓。明代赐云南丽江木氏土司(丽江军民府土知府)为和姓,其所辖通安、宝山、巨津和蓝州四州汉族亦被迫改和姓。清贵州镇远镇总兵和耀曾(1834—1897),丽江人;子和廷彪(1861—1910),曾任广西思恩府知府,曾参加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抗八国联军战争,为著名纳西族著名爱国将领。
摩梭人也有和姓。四川盐源摩梭人和姓,原属塔本“斯日(小母系氏族)”;木里县俄亚乡占妥家及其分出去的吾居家、扭很家,汉姓也为和。
普米族和姓,本属梓乐氏族,即白鹤氏族。
壮族、苗族、水族、怒族等民族也有和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