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汪 Wānɡ

姓为中国第60常见姓。2010年统计,人口约有483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36%。约37.1%分布于安徽、湖北2省(其中安徽省最多,约占24.1%),30.7%分布于江西、四川、浙江、江苏、河南5省(《中国四百大姓》,2013)。汪姓为安徽歙县第1常见姓,安徽舒城、浙江开化第2常见姓。望出新安郡、平阳郡。

汪姓有爱敬堂、安居堂、宝庆堂、宝善堂、朝宗堂、承恩堂、崇本堂、崇和堂、醇德堂、丛桂堂、存著堂、达德堂、大本堂、德基堂、棣庆堂、鼎立堂、笃本堂、笃亲堂、惇(敦)睦堂、惇(敦)叙堂、惇本祠、惇彝堂、惇义堂、敦本堂、敦伦堂、敦实堂、复兴堂、耕荫堂、光裕堂、积庆堂、集庆堂、教忠堂、精卫堂、景徽堂、敬爱堂、敬德堂、敬敷堂、敬睦堂、聚德堂、立本堂、两仪堂、麟书堂、六桂堂、六合堂、六顺堂、六州堂、龙溪堂、明德堂、明伦堂、培元堂、培源堂、平安堂、平阳堂、七公堂、清山祠、润辉堂、三辉堂、三锡堂、尚德堂、尚义堂、生花堂、世德堂、世和堂、世茂堂、世泽堂、述古堂、树彩堂、思成堂、四维堂、同源堂、万年堂、惟善堂、味根堂、务本堂、婺源堂、西麓堂、锡美堂、孝恩堂、孝思堂、孝友堂、心谊堂、叙伦堂、延风堂、燕翼堂、一本堂、一六堂、诒燕堂、义和堂、义忠堂、亦政堂、雍睦堂、永承堂、永恩堂、永和堂、永俊堂、永伦堂、永思堂、佑启堂、余庆堂、越国堂、越荫堂、越源堂、振绮堂、中和堂、忠厚堂、忠勤堂、滋德堂等堂号。

部分堂号出典如下:

唐歙县(今属安徽)汪华(587—649),官徽州刺史,掌歙、宣、杭、睦、婺、饶6州军事,封越国公。其后人以“越国”“越源”“越荫”“六州”为家族堂号。

五代时翁乾度6子别为洪、江、翁、方、龚、汪6姓,后同举进士,时人誉为“六桂联辉”,因共以“六桂”为家族堂号。

北宋绍圣四年(1097)进士,临川(今属江西)诗人汪革(1071—1110),教育子孙:“咬得菜根,则百事可成。”子孙以“菜根”为家族堂号。

北宋政和二年(1112)进士,太府少卿汪思温(1077—1157),乐善好施,济危扶困,其德行为乡人称颂。子孙以“世德”为家族堂号。

北宋末、南宋初文学家汪藻(1079—1154),著有《龙溪集》,子孙以“龙溪”为家族堂号。

北宋宣和七年(1125),金兵南下,歙县(今属浙江)汪仁七避居婺州(今浙江金华)凤凰山,子孙以“七公”为家族堂号。

明洪武中右丞相汪广洋(?—1379),封忠勤伯,其子孙以“忠勤”为家族堂号。

明徽州婺源(今属江西)汪用和,洪武二年(1369)避兵乱迁居山东汶阳(今肥城汶阳镇),子孙以“景徽”为家族堂号。

明初湖广黄冈(今属湖北)汪宗一、王宗六迁浠水下巴河汪家桥,子孙以“一六”为家族堂号。

明嘉靖间南直歙县(今属安徽)音乐家汪芝,搜集琴曲,历时30年而成《西麓堂琴统》,奇后人以“西麓”为家族堂号。

安徽岳西望家岭汪氏,始祖汪宗赐,明末清初由黟县(今属安徽)迁岳西。次子汪一德生6子,子孙祈求6位先祖永保家族顺利,以“六顺”为家族堂号。

清代藏书家汪宪(1721),名其书屋为“振绮堂”,子孙以为家族堂号。

汪姓来源一直存在着争议。《广韵》最先提出汪姓出上古汪芒氏之后说。以后,《姓解》《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书辩证》《姓氏急就篇》等都附和此说。汪芒氏,一作汪罔氏,釐(僖)姓,为防风氏的一支。防风氏发祥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以豨(野猪)为图腾的封豨氏与以凤鸟为图腾的风夷大风氏一支0(qú)夷氏联姻产生的氏族。公元前3000~前2000年在今浙江杭州市余杭区反山、瑶山一带建立了良渚文化。相传防风氏之君,守封、禺之山(即今浙江德清县西南封山与嵎山)。禹会诸侯于会稽,防风氏来晚了,禹就将他杀了。防风氏的一支汪罔氏(汪芒氏)后来北迁到了今天的山西、山东境内,与其他部族融合,称长狄氏。春秋时建立鄋瞒国,活动在今山东济南以北(一说高青)地区,曾袭击齐、宋、鲁等国,公元前616年败于鲁,公元前607年为齐所灭。汪芒氏改汪氏乃后人附会之说,先秦文献找不到任何的记载,各地的汪氏,也没有一家自认出于汪芒氏之后。所以,这种说法并不可信。

汪姓来源比较可信的说法有3种:

春秋秦宁公封其侄于今陕西大荔县境,国曰汪,伯爵,其后公族以汪为氏。西周早期青铜器0(汪)白卣,就是汪国器。

汪氏,姬姓,春秋鲁成公次子公子汪之后。公子汪,生公孙挺;公孙挺之子诵以汪为氏。春秋鲁哀公时有汪踦(?—前484),即汪诵之后。

五代十国时有翁乾度,本闽国补阙郎中。南唐灭闽,为避战乱,隐居莆田竹啸庄(今福建莆田荔城区北高镇竹庄村),将6个儿子改为洪、江、翁、方、龚、汪6姓。宋初,兄弟6人同列进士,时人誉为“六桂联芳”,因共以“六桂堂”为堂号。第6子汪处休,宋雍熙二年(985)进士,官拜朝散郎、韶州通判。

还有人提出其他一些来源:古代有一条河叫汪水,发源于今湖北麻城五脑山,最后流入淮河。居住在汪水河边的人有的以汪为姓;秦汉时期今甘肃玉门、阳关一带有一个羌族建立的汪野国。公元前121年,大将军霍去病西征,汪野国归附汉王朝,其国民或以汪为姓,后融入汉族。这些说法有没有根据呢?没有。

更离谱的是,有人居然提出这样的说法,说汪姓源于隋末唐初歙州刺史汪华之后。汪华只能说是安徽、江西、浙江一些地方的汪姓始祖之一,并不是汪姓的始祖,怎么可以说汪姓出于其后呢?

古代一些少数民族也有汪姓:

金代的女真族古里甲氏(夹谷氏)、汉姓曰汪。金亡后一部分人改姓汪姓,渐融入汉族。

金末有巩昌盐州(今陕西定边)人汪世显(1195—1243),本鞑靼黄掴氏(汪古氏),后降蒙古国,为巩昌等二十四路便宜都总帅,封陇右王。长子汪忠臣、次子汪德臣、4子汪良臣,德臣子汪惟正、汪惟和,皆蒙古国及元代名将。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浙江山阴(今绍兴)举人汪金刚奴,本蒙古人,子孙融入汉族。

现代一些少数民族也有汪姓,例如:蒙古族汪姓,本姓完颜氏、弘吉剌(弘吉剌惕)氏、汪古(汪古惕、汪古特)氏、汪古沁(汪古勤)、汪古津(敖恩古津、奥恩高津)氏、希日努特氏、宝日楚惕(孛尔楚惕、宝如沁、鲍日沁)氏、吉雅德(吉雅图)氏、汪扎尔氏、汪拉佳氏、忙高德氏、明嘎德氏、晃给热德氏。藏族有汪姓:四川石棉藏族汪姓,本姓肉挖;四川越西藏族汪姓,为清代四川宁远府越嶲厅老鸦漩(今越西县境)藏族土百户汪氏之后。苗族汪姓,本姓卯荡、卯当、孟达。彝族有汪姓:云南昭通一支彝族汪姓,本属土比氏族。满族汪姓,其先清代八旗满洲完颜氏、汪佳氏、汪拉佳氏、汪扎布氏、瓜尔佳氏、瓦勒佳氏,以及融入满族的八旗蒙古汪扎尔氏,八旗汉军汪氏;又满族汪姓,或出清末民初京剧名伶汪笑侬(1858—1918)之后。汪笑侬,本名德克金。清末因为官清廉刚正被劾罢官而改学戏曲,名伶汪桂芬讥之,后发愤更名汪笑侬。瑶族有汪姓。明御马太监汪直(?—1483),广西桂平人,即瑶族。今云南麻栗坡等地瑶族犹有汪姓。傈僳族汪姓,本属汪扒(旺扒、望扒)氏族,即鱼氏族。台湾高山族之一支邹人有汪姓,居住在嘉义县阿里山乡等地。土族汉姓。其先蒙古族,元西宁州海子沟土官汪南木哥之后。南木哥,成吉思汗八代孙,明初归附,官西宁卫指挥佥事。自明至清,子孙世袭,入民国,为青海湟中海子沟土司,1931年废职(《中国土司制度》)。回族、壮族、布依族、侗族、白族、土家族、傣族(花裙傣)、水族、纳西族、羌族、仡佬族、东乡族姓等民族也有汪姓。

0

孟浩然(689—740)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字浩然。唐代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