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毛禹狄 米贝明臧
105祁 Qí
祁姓为中国第176常见姓。2010年统计,人口约有8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061%。约34.2%分布于江苏、甘肃、河南3省(其中江苏省最多,约占12.8%),20.2%分布于河北、青海、山西3省(《中国四百大姓》,2013)。望出太原郡、扶风郡、下邳郡、乐陵郡。
祁姓有宝善堂、澹生堂、归闲堂、鹤栖堂、举善堂、举贤堂、卿田堂、三不堂、树德堂、遂初堂、太原堂、吴兴堂、志清堂、尊贤堂等堂号。
部分堂号出典如下:
春秋时晋国中军都尉祁奚(前620—前545),年老退休时,晋君让他推荐人接替他的位子。他先推荐仇人解狐。解狐死后,他推荐自己的儿子祁午。大夫羊舌职死,他推荐自己的亲信赤子。他推荐的3个人后来都为晋国作出了贡献。史书称其“奉其仇而不为谄,举其子不为比,奉其偏不为堂”。其后人以“三不”“举贤”“奉善”“尊贤”为家族堂号。
明代藏书家祁承澲(1562—1628)建藏书室名“澹生堂”,子孙以为家族堂号。
祁姓有2个主要来源:
以姓为氏。祁,先秦古姓。本作“”或“
”,假作“祁”。相传帝尧为祁姓。尧妻散宜氏之女女皇,生监明。监明之子式封在刘,也就是今天河北省唐县地方,后来就以刘为氏。刘氏的后代子孙中有一个叫刘累的,跟着豢龙氏学习畜鼍(养鳄鱼)的技术,在夏帝孔甲当政的时候,做过扰龙(驯鳄鱼)、御龙(驾驭鳄鱼以代舟渡)之官,夏帝赐氏御龙,或为扰龙氏。商王武丁灭豕韦氏,将刘累的子孙封在豕韦氏的故地,即今河南嵩山一带,这一支子孙称为豕韦氏。商代末年,豕韦氏徙封于唐,即今山西翼城县西地方,为唐氏。周成王灭唐,封其后于杜,即今陕西西安东南,又为唐杜氏。杜伯为周宣王大夫,无罪被杀。他的儿子隰叔逃到了晋国,封在一个叫先邑的地方,因此以“先”为氏。隰叔在晋国担任“士师”之官,所以又以“士”为氏。后来士氏又分为许多支族,如范氏、刘氏、祁氏等。其中祁氏乃“以姓为氏”,也就是祁姓祁氏。春秋晋大夫祁举、祁瞒,可能就出这支祁氏。
祁氏,姬姓,以邑为氏。春秋晋献公曾孙奚,食采祁邑,以祁为氏,称祁奚(祁黄羊)。祁邑,在今山西祁县东南。春秋晋国中军尉祁午,就是祁奚的儿子。祁午的儿子叫祁盈,晋顷公时大夫。
祁姓的来源还有两个说法:
谥法:“经典不易曰祁。”春秋邓有邓祁侯,卫有大夫石祁子,其后或以谥为氏。
周官祁父,掌军事典制,其后或以官为氏,谓之祁氏。
这两种情况并非没有可能,但于史无征。
还有一种说法,说古代将犯了重罪后不判处死刑的罪犯称作“祁人”,有些“祁人”后来就以祁为氏。不知道有何根据。
少数民族也有祁姓,例如:
蒙古族祁姓,本姓乞颜氏、齐木德氏、达拉特氏、陶格齐纳尔氏、都格齐纳尔(图格齐纳尔)氏、道劳干陶格新氏、道劳·特古新(道劳·道古森)氏、道劳嘎德氏、撒勒只兀惕氏、萨勒吉高德氏、其博沁氏。
回族祁姓,部分出自元西域人祁望芳之后。祁望芳,居住甘肃狄道(今临洮)地方,曾任临洮府达鲁花赤,甚有政绩,死后封为临洮府城隍。又回族祁姓,或出唐天宝中古都白丁之后。
藏族祁姓,本姓祁所。
满族祁姓,其先满洲祁佳氏、奇塔喇氏、奇德理氏、喜塔腊氏、喜特勒那氏,八旗蒙古都讷亨氏,汉军祁氏。
土族祁姓有3个来源:第一个来源出元代甘肃行省右丞、蒙古人朵尔只失吉之后。朵尔只失吉,明初归附,授西宁卫指挥佥事,其孙祁震始以祁为姓。子孙世居今青海民和县上川口胜番沟,后融入土族;第二个来源出蒙古国将乞失里黑之后。乞失里黑,随成吉思汗西征留居柴达木一带,裔孙贡哥星吉,明初以功授副千户,其子锁以祁为姓。子孙世袭土司,世居今青海湟中县南寄彦才沟高墙堡,后融入土族;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南门峡乡祁家村土族祁姓,土语称“祁嘎·孔”,意为住在“河边的人们”。这是第三个来源。
达斡尔族祁姓,本姓祁布祁日“哈拉”。
彝族、侗族、傣族、土家族、哈尼族、东乡族、纳西族、锡伯族、怒族、保安族等民族也有祁姓。
回族祁姓,有一种说法,说源出唐时西域人古都白丁之后。古都白丁,唐初来华,天宝十四年(755)任大将军,因初居住在今安徽祁门,故以祁为姓。据说这一支祁氏在北宋时迁到了扬州。但据笔者所知,古都白丁在扬州的后裔姓古氏,这在清代的《扬州府志》上有明确的记载,怎么到了某些人的笔下竟变成了祁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