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梁 Liánɡ
梁姓为中国第22常见姓。2010年统计,人口约有113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85%。约43.3%分布于广东、广西2省、自治区,为广东第4、广西第5常见姓(其中广东省最多,约占25.3%),24%分布于河南、四川、河北、山东、湖南、山西6省(《中国四百大姓》,2013)。望出安定郡、天水郡、齐郡、河内郡、河南郡、东平郡、琅琊郡。
梁姓有安定堂、霸陵堂、保善堂、本仁堂、承道堂、承远堂、崇本堂、崇桂堂、传圣堂、萃凤堂、存谦堂、大景堂、德馨堂、笃敬堂、敦本堂、敦厚堂、蕃昌堂、凤阁堂、扶风堂、桂园堂、翰羲堂、合文堂、河南堂、鸿隐堂、华德堂、淮海堂、集贤堂、济公堂、嘉善堂、谨厚堂、六橘堂、梅镜堂、启后堂、勤贻堂、青云堂、庆远堂、瑞露堂、三清堂、三箴堂、三字堂、善财堂、善善堂、盛珍堂、石豪堂、时敏堂、世德堂、顺风堂、天水堂、文林堂、文明堂、五经堂、五橘堂、务本堂、夏阳堂、献赋堂、孝友堂、宣修堂、玄武堂、学府堂、衣德堂、仪国堂、诒谷堂、怡庆堂、绎德堂、永敬堂、永盛堂、永馨堂、玉署堂、裕德堂、源远堂、云露堂、瓒公堂、振绪堂、正文堂、忠孝堂、追远堂等堂号。
部分堂号出典如下:
非子曾孙秦仲伐西戎有功,周平王东迁,封其少子康于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南),是为梁康伯。其后为梁氏,子孙以“夏阳”为家族堂号。
东汉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梁鸿、孟光夫妇,隐于霸陵山(今陕西西安东北),以耕织为业,举案齐眉,相怡可庆,子孙以“霸陵”“鸿隐”“怡庆”为家族堂号。
五代宋初文学家梁周翰(929—1009),著有《五凤楼赋》,子孙以“萃凤”“凤阁”为家族堂号。
北宋须城(今山东东平)梁颢(963—1004),雍熙二年(987)高中状元,据传时年八十有二,世人称颂其“青云得露,皓首登科”,《三字经》亦有“若梁颢,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之说,子孙因以“青云”“云露”“瑞露”为家族堂号。然梁颢登科,时年实为25岁,所谓“皓首登科”,大谬也。
传说梁颢年少时于自家庭院桂花园内读书,梦中搭救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洞宾感谢其搭救之恩,谓颢乃文曲星化身。其子孙因以“桂园”“崇桂”为家族堂号。
南宋宝文阁学士、右通议大夫梁汝嘉(1096—1153),其家族自称“云露家声,峰岭世泽”,以“云露”“瑞露”为家族堂号。
南宋泉州晋江(今属福建)梁克家(1128—1187),绍兴三十年(1160)状元。未及第时据说曾见“镜中映出梅花一枝”,预示日后必定金榜高中,后果应验。他于乾道八年(1172)和淳熙九年(1182)两度出任右丞相,并进封仪国公。他为相按原则办事,使好人得以保全。子孙因以“梅镜”“保善”“仪国”为家族堂号。
明初经学家梁寅(1303—1389),江西新喻(今新余)人,曾提出“清”“慎”“勤”三字官箴,子孙以“三箴”为家族堂号。
明浙江定海梁田玉等父子8人,同仕于建文朝,家族受皇帝雨露之恩,如登青云,亦以“瑞露”为家族堂号。
清代东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梁诗正(1697—1763),常随乾隆皇帝出巡,凡重要文稿多出其手,人称“三清(玉清、太清、上清)居士”,子孙因以“三清”为家族堂号。
湖北武汉市洪山区九峰乡马驿村梁氏家族,订立三字字辈排行:“福至天,大草永,崇宗廷……”,以“三自堂”为家族堂号。
梁姓有下列来源:
梁其氏,金文作其氏,姬姓。周公之子、鲁公伯禽庶子梁其之后。或称梁氏,《左传·庄公二十二年》“雩,讲于梁氏女”是也。
梁氏,嬴姓,以国为氏。金文作氏、
氏。其先与秦同祖。非子曾孙秦仲伐西戎有功,周平王东迁,封其少子康于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南),是为梁康伯。传5世至哀伯,公元前641年为秦灭,子孙奔晋。
梁氏,姬姓。周平王子唐封南梁,其地在今甘肃陇西东之渭水之北,子孙为梁氏。
梁丘氏,姜姓,春秋齐公族以邑为氏。梁丘,在今山东成武县东北,临近金乡、单县处。梁丘氏,或改梁姓,故春秋晋有梁氏。汉时犹有梁丘氏,其后抑或改梁姓。
梁由氏,春秋晋有大夫梁由靡,汉安帝时将军梁由是先。其后或改梁姓。
梁余氏,其先梁之余子,因氏。古嫡子长者袭爵,余者皆余子也。春秋晋献公时有下军御梁余子养,卫人。其后或改梁氏。
梁垣氏,姬姓,本新垣氏。魏将新垣衍居大梁(今河南开封)之墟,改梁垣氏。东汉初有侍御史梁垣烈,又东汉有武陵太守梁垣成。其后或改梁姓。
梁成氏,西汉昭帝时宦者梁成恢,善历算。梁成氏,其后或改梁姓。
广东怀集诗洞梁姓,本姓白(《怀集县志》,1993)。
战国初,魏国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国因此也叫作梁国。有人说,魏国被秦国灭亡后,魏侯的后代有的就以梁为氏。笔者没有在古代文献中见到这个记载。
还有一种说法,说春秋晋国有一个地方叫解梁城,就在今山西永济市开张镇古城村地方。据说这个地方被秦国并吞后,那儿的居民有的以梁为姓。这一说法,古书上也没有记载,存疑待考。
据说,古人捕鱼先筑一个矮坝,叫作梁,然后在梁旁边用竹子编的篓去捞泥鳅、黄鳝之类的小鱼。古代许多渔民的后代以梁为姓。这个说法太难以使人相信了。
古代一些少数民族也有梁姓,例如:
拔列兰,匈奴休屠部之一部,后以梁为氏。原居凉州(治今甘肃威武)地区。三国时梁元碧等率众归附曹魏,定居安定之高平,后融入汉族,谓之安定梁氏。北魏时,安定梁氏有因官家于武川(今内蒙古)者,改姓拔列兰氏。拔列兰俟力提,从魏太祖征讨,位至扬武将军、定阳侯。子孙北魏太和十九年(495)改梁姓。北魏有昌平镇将梁屈朱;其孙梁椿,西魏东平郡公,北周大将军。
俚族姓。已融入汉族,谓之建州梁氏。俚族是先秦时期南越先民中的骆越人、西瓯人及汉代的乌浒人、南越人等融合形成的民族,汉末至唐初活跃于岭南地区(今广东西部、西南部,广西东部、南部)。已融入汉族及壮族等民族。
氐族姓。十六国时前秦侍中梁谠,略阳(治今属甘肃秦安东北)氐人;西魏大统间有清水(今属甘肃)氐酋梁道宪,公元543年与李鼠仁等起义反魏。
羌族常见姓。《晋书·乞伏乾归载记》西秦有南羌梁弋。北魏太武帝时有宕昌王梁弥忽,宕昌(今甘肃宕昌县西)羌人。子孙世传,公元564年,宕昌国为北周所灭。
西夏有梁姓,为党项化汉人。西夏毅宗李谅祚(1047—1067)恭肃章宪皇后、惠宗李秉常(1061—1086)生母梁氏(1048—1085),毅宗死后以太后身份执政18年。
靺鞨族有梁姓。
元世族忽必烈第五子和齐克之子也先帖木儿,至元十七年(1280)袭封云南王,后改封为营王。元亡,裔孙归顺明廷,定居汝阳陶台堡地区。汝阳地属大梁,乃以梁为姓,后融入汉族。19世纪初,梁氏19世孙梁垕迁广西桂林。垕子宝书,道光二十九年(1839)中榜,官直隶正定知县,后定居北京。曾孙梁漱溟(1893—1988),著名思想家、现代儒学开启者。
清代侗族有梁姓:清咸、同间有贵州黎平侗族人民起义首领、起义军大王梁维干。
历史上也有一部分外国人来中国,后留居中国,以梁为姓:
北宋大食国(阿拉伯帝国)人来华者有梁姓:梁柱,北宋熙宁中护驾金疮科御医,大食国(阿拉伯帝国)人。其后裔元代曾供职于广惠司及回回药物院。明时,梁柱9世孙梁季六、梁秀六迁南京,子孙为回族。
元代回回人有梁姓:大德初中书平章政事梁德珪,本名暗都剌,其先阿拉伯人。
现代少数民族也有梁姓,例如:蒙古族梁姓,本姓达勒氏、烈朱氏、达兰氏、达鲁氏、达拉特氏、莎绕拉氏、乌梁海氏、宁嘎德氏、孛儿只斤(包尔吉根)氏、萨热高勒氏、失剌讷兀惕(锡热努德、希日努特、沙尔努德、夏日努德)氏、达郎古德(特楞古德)氏、达楞高特氏、达尔哈德氏、额勒苏德氏、达仑托鲁勒其氏、乌日扬斯楚惕(敖日扬斯楚惕)氏。回族梁姓,一支出北宋熙宁中护驾金疮科御医梁柱之后,一支出元大德初中书平章政事梁德珪之后。苗族有梁姓。贵州台江苗族梁姓,本姓郎你;贵州台江苗族梁姓,本姓该昂;湘西与桂东北苗族梁姓,部分源自苗姓代西。彝族梁姓,有多支。其中四川汉源一支,属近内氏族。壮族梁姓,出自唐时西原蛮梁氏。可能源自古代之稻氏族。又广西壮族中之一支以黄旗为族旗,称为黄族。壮语称黄色为“梁”,因以梁为姓。朝鲜族梁姓,近代自朝鲜半岛迁来中国。有罗州梁氏、杨州梁氏、林川梁氏、济州梁氏、南原梁氏、忠州梁氏、东莱梁氏、沃沟梁氏等望(本贯)。满族梁姓,其先清代八旗满洲良佳氏、钮祜禄氏,八旗蒙古乌梁海氏,八旗满洲汉军梁氏。清道光中有贵州提督梁勝灏,汉军镶红旗人。子孙融入汉族。黎族之一支侾应黎梁姓,本姓勒烫。勒烫,意为“龙之子”。仫佬族梁姓,部分出于壮族梁姓之后。仫佬族之一支木佬人亦有梁姓。阿昌族梁姓,阿昌语称喇炸(腊乍),其先阿昌人;或称喇弟,本为汉人。布央人姓。布央人,古百越人遗裔。云南广南、富宁等地布央人,已划入壮族;广西那坡布央人,已划入瑶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傣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达斡尔族、羌族、仡佬族、锡伯族、京族等民族也有梁姓。
![0](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C42748/14261489905235406/epubprivate/OEBPS/Images/00101.jpeg?sign=1739515752-8QaVi1qFj15ylGMjcyGMlKXiEUl9DlYF-0-f9589c1fa6433e18604d79e49a9b8575)
杜甫(712—770) 原籍襄阳,曾祖时迁居河南府巩县(今属河南)。字子美,曾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因称“杜工部”。唐代文学家,与李白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