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苏 武

入道相国既对康赖所作和歌生出怜悯之意,京中上下,不分老幼,人人口中便都在吟唱鬼界岛上流人之歌。大家都说卒都婆竟造了有千本之多,那肯定形体较小了。小小的卒都婆居然能从遥远的萨摩漂到京都,真是不可思议。想必是因为心诚则灵的缘故吧!

古时,汉王(1)攻胡国(2),初以李少卿(3)为大将军,统兵三十万往征。然汉王军弱,胡国兵强,汉军惨败,几乎全军覆没,只剩大将军李少卿为胡王生擒。汉王又拜苏武为大将军,率五十万大军二次出征,可叹汉军再度大败亏输,遭生擒者六千余人。其中大将军苏武等六百三十余人,各被断去一足,放逐偏远之地。大部分人当时便即死亡,余者不久后也相继死去,仅有苏武坚持了下来。他以单足支撑行走,在山中捡树果为食。就这样,春采泽中根芹、秋拾田间落穗,苦苦撑持着危露之命。渐渐地,田中的鸿雁因与苏武相熟了,见到他也不畏惧了。苏武心知鸿雁每年都会南飞过冬,一定会经过自己的故乡,便将心怀故国之事写成一封信,把信绑在一只鸿雁的翅膀上,说道:“一定要将此信送到汉王那儿啊!”说完将鸿雁放飞。到了晚秋,田间的鸿雁不负所托,果然飞到了汉都。彼时汉昭帝(4)正御幸上林苑游玩,时近黄昏,暮色降临,天边晦暗悲凉。一行鸿雁飞过天际,其中一只飞了下来,啄开绑在翅膀上的信简。信简滚落在地,侍卫急忙拾起,上呈昭帝御览。昭帝启信,见信上写道:“臣往昔困于岩窟之洞,徒送三春愁叹;今朝又见遗于荒野,失一足而不屈胡狄;纵使陈尸胡国,魂归必再仕汉君!”这就是书信被称为“雁书”或“雁札”的由来。汉王览信毕,叹道:“惭愧!这的确是苏武的字迹,原来他尚存胡国啊!”乃命将军李广(5)统百万雄师,再讨胡国。此番汉军势强,终于大破胡兵。汉军获胜的消息传来,苏武从放逐地挣扎着找到了汉军,道:“本人便是昔年苏武!”十九年岁月蹉跎,只剩单足的苏武坐在车舆中,回到了故乡。他初至胡国时,不过一十六岁,汉王御赐的旌节一直贴身藏着,此际方才进呈昭帝。君臣见了旌节,感叹不已。(6)昭帝以苏武大功无双,乃赐予广大食邑,据说后来还任命他为典属国(7)

李少卿淹留胡国,始终难归。不管他怎样向胡王求恳,都得不到归返汉朝的准许。但汉王并不了解他的无奈,以为他背君不忠,遂将他双亲的尸骸掘出,鞭尸凌辱;其余六亲戚属也悉数降罪连坐。李少卿闻知此事,切齿深恨。可是他依然念念不忘故乡,便亲笔书信一封,向汉王表明心迹。信中备言自己实是迫于无奈,绝非背君不忠。汉王览信毕,叹道:“可怜,少卿之叛看来情有可原。”遂对掘骸鞭尸一事十分后悔。

汉家苏武,鸿雁传书归故里;本朝康赖,海浪传歌达乡梓。彼为一封书信,此为两首和歌;在彼为盛世,在此则末代。胡国与鬼界岛虽相隔遥远,时代亦迥然不同,但二者情形甚为相似,实乃难得之事。


(1) 此处日文原文为“漢王”,指汉武帝。

(2) 胡国指匈奴。

(3) 李陵(?~前74),字少卿,西汉将领,李广之孙。

(4) 汉昭帝(前95~前74),汉武帝少子,武帝死后继位,在位十三年。

(5) 此处日文原文有误,李广是李陵祖父,于汉武帝时自杀身亡。汉昭帝根本不可能再命他出战了。

(6) 本章所叙内容,是苏武传说的日本流传版。从苏武统兵五十万征伐匈奴开始,一直到他归国,除了鸿雁传书外,其他所有事件及地点,包括苏武的年龄,均与中国史书记载不符。

(7) 典属国:负责与属国联系的官员,秩二千石。秦汉时,同周边各国的具体交往,都由典属国执行。其职权类似于现在的外交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