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

跟曾国藩同时代有一个著名的人物,就是恭亲王奕。奕是道光皇帝的第六个儿子,咸丰皇帝的六弟。奕这个人冰雪聪明,据说当年道光皇帝在世时非常喜爱奕,本来有意让他继位,但阴差阳错,皇位传给了咸丰。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打进了北京城,咸丰皇帝带着两个妃子(也就是后来的慈禧、慈安两个太后),以及六岁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逃往热河,留下奕与英法联军交涉。其后咸丰皇帝死在了热河,临死前遗命肃顺等八人为顾命八大臣,辅佐新即位的同治皇帝。由此大权就落入了肃顺等人之手。

慈禧太后是一个权力欲很强的人,她不可能允许权力落在肃顺等人之手,于是便联合同样被排斥在外的小叔子恭亲王奕发动了政变,就是所谓的“辛酉政变”(也叫“祺祥政变”),干掉了肃顺等人,由此把权力夺了过来。但当时慈禧太后非常年轻,没有治理国家的经验,因此只能倚重恭亲王奕,于是给他加了一个封号“议政王”,所有的国家大事,都交给他来定夺。

曾国藩在此之前并没有跟恭亲王奕打过交道。当时在上海,有洋人办的报纸登了恭亲王奕的照片。一些在北京的朋友也给曾国藩讲过奕的为人。曾国藩很快就得出结论,此人执政的时间长了恐怕不行。为什么呢?曾国藩说:

举止轻浮,聪明太露,多谋多改。恐日久亦难惬人意。

举止轻浮,违背了曾国藩反复强调的“重”字;聪明太露,说的是这个人很聪明,但是他的聪明是外露的。因为他很聪明,所以他的想法特别多,但变得也特别快,所以叫“多谋多改”。恐怕执政时间长了会很难令人满意。

曾国藩对奕的判断是非常准确的。奕确实很聪明,思维也很敏捷。晚清搞洋务运动,地方靠的是曾国藩、李鸿章,朝廷则主要靠奕。但是因为他非常聪明,昨天有了一个好主意,刚刚布置下去,今天就又有了一个更好的主意,于是便改变了自己头一天的决策。当时大清王朝许多官员的思想其实是很保守的,对奕的某些想法根本无法理解,于是奕就不断训斥这些人,不假颜色,甚至公开羞辱。这些人因为奕是议政王,权力很大,对他是敢怒而不敢言,但是一股对他不满的力量却在暗暗地集聚着。

慈禧太后的权力欲是很强的,她绝对不会让奕长期掌握大权。等到她认为时机成熟时,就会把奕踢到一边。很多人本来就对奕不满,慈禧太后一个眼色下去,这些人就纷纷上折弹劾奕,说他多么狂妄,多么傲慢,甚至连皇帝和皇太后都不放在眼里,完全失去了做臣子应有的礼仪。慈禧太后借机以“目无君上、诸多挟制、暗使离间、不可细问”等罪名,拿去了奕“议政王”的封号,并免去了他所有的权力。后来虽然经过一些大臣求情,奕复任了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等职,但“议政王”的封号并没有恢复。关键是,经过这番打击以后,奕从此心灰意冷,再也没有大的作为。

曾国藩曾经说过一句很精彩的话:

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

一个人有才能是好事儿,但是如果满足于自己的才能,到处炫耀自己的才能,甚至把自己的才能变成压制别人的手段,那么,小人就会忌恨你的才能,君子也会瞧不起你的为人。

这样的人,实际上是自己在恶化自己的发展环境,自毁大好的发展前途。

曾国藩还给陈源兖写过一封信。陈源兖,字岱云,翰林出身,跟曾国藩是进士同年,也是儿女亲家,先后做过江西吉安知府、安徽池州知府,为人有才而耿直。曾国藩曾经给他写过一封信:

察见渊中鱼者不祥。愿阁下为璞玉之浑含,不为水晶之光明,则有以自全而亦不失己。

“察见渊中鱼者不祥”,这是中国的一句古话。深潭里面有鱼,别人都看不到,就你能看到,这未必是件好事。譬如,一个人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或者是别人根本不想让你看到的东西,在无意之中撞破了别人的隐私,这些未必是好事。所以曾国藩希望自己的亲家加朋友像璞玉那样浑含,而不要像水晶那样光明剔透。璞玉就是被剖开之前的玉石,高深莫测,谁也不知道内中玉石的成色如何。水晶光明剔透,但是最容易受伤害而碎裂。只有像璞玉那样浑含,才能保全自己,同时又不失去自己做人的基本原则,即所谓的“有以自全而亦不失己”。所以“浑”不是让你没有原则,而是内方、外圆,内方的同时一定还要做到外圆,这样才能在人情练达的同时恪守自己的底线,在恪守自己底线的同时也做到人情练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