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生于中原大地与齐鲁大地的交汇处,这里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与繁衍腹地,老子、墨子、孔子、孟子、庄子、孙子等思想家皆诞生于此,这里自古以来也是中华群雄逐鹿的要塞所在。诸子思想在这里交汇、冲击、植根、繁衍……汇聚成道或非道的执念。到了近现代,在战乱和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华夏文化呈现出碎片化的迹象。泱泱数亿人,承载历史巨变下的文明执念,并在纠缠的灵魂之间疗愈、觉醒和超越。我历经市场经济的洗礼和全球人文社科的熏陶,然而灵魂深处仍是中原文明的颜色,试图将所感受到的不同文化氛围融汇成一个完整的文明版图,于是便有了此书。

幼时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奶奶。对人生的热爱、对亲友的热爱,让她始终生活在自我实现的人生状态中直达95岁高龄。现在回想起来,正是奶奶的自尊、自爱、自强、慎独以及由内而发的情义成为我人生最初的精神源头。奶奶的人缘甚好。我出生时受到百般宠爱,童年时期吃百家饭,这是我此后人生旅途中充沛的情感根基。我幼时受到鼓励的“自我实现意志”,开启了直面自我的文化本能。此后无论任何境遇,我都能坚持知行合一,凭内心深处的直觉去学习、工作、生活。自小直面自我的习惯,符合“致知格物”的原则,因此更能客观地看待万事万物,更能理解和学习到万事万物的规律。从小学到博士,我能在保证完成学业的同时做兼职、交朋友、玩网游、创业……人若能以空灵的思维框架接纳古今中外的思想文化,便能在求学路上和创业路上如鱼得水。我曾一度以为,众人皆如此,以自我天赋之最大能量融入全人类文明的演进中去。然而当我经历得越多,就越是发现:得道的自我实现者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人并没有足够的幸运能充分地释放自我的才华与能量。一次次地,我被卷入群体的灵魂纠缠中,在文化本能的袭击下,任何人都无法独善其身。我与他们一起,或囿于江湖,或耽于名利,或纠于情思……人性被饰掩,创造力备受压抑,资本效能被扭曲。研究这一切的原因,我从高校所学到的课程,以及从经济、企业管理等社科研究文献中不能获得足够的知识。我过去所做的关于经济、资本、管理的研究,面对实践,不过是空中楼阁。第一次,我尝试从文化的层面进行对资本的探究,于是便有了此书。

出于对数字的敏感,我从小对增长、博弈、流转等演变过程很是感兴趣;直至学习金融学和经济学,发现用数学模型来解析市场经济的种种现象实在是乐趣无穷。金融系统工程和博弈论不仅仅限于解析,在预测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工具性作用;更重要的是,博弈论在传统社科分析框架基础上纳入动态演变分析方法,为资本研究提供了极佳的分析思路,将历史、文化、制度等非市场因素纳入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等规范分析范畴内。资本市场,严格来说,是一个以物理客观规律和人性博弈为基础的高维度世界,这个高维度世界最基本的符号单位便是数字,在这些跳动的数字背后,全是人性使然,而人性最终反映在文学艺术、哲学和神学上。每一门课程和学科,甚至每一个学者的思想,其实都是相对独立的体系——亚当·斯密的市场经济学是以人性自私论和分工产生效率为基点的体系;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体效益最大化为基点的市场经济体系;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以人的平等公正为基点的政治经济学。从横截面比较来看,这些思想体系相互冲突,当我们了解他们的思想理念的时候,如果不切换到思想者所在的历史社会背景,便难以理解个中真义;一旦切换到特定的历史社会背景,就更容易从体验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思想理念。从资本的萌芽到资本制度体系的建立,直到如今全球资本争夺战,我将之与当时当地人们个体与群体的思想信念相对应。当与群体思想信念相对应的时候,人文艺术有着重要作用。人文艺术既跨越时空又紧密贴合时代,是非理性意识形态的外在表现。我热衷于对思想的探究,也陶醉于人文艺术的魅力。当将社科与人文艺术相对应的时候,会得出一种新的理论体系,而我有这样的机会和条件进行这项工作,经过无数个敲击键盘的日子,于是便有了此书。

在创办企业进行资本管理的过程中,我对资本有了更深入的感悟。投资成功与否,看似与创新技术、管理技术、品牌价值等企业要素相关,实际上更取决于人及其所秉持的信念。当人得道时,一个企业便能攻克技术难关、维护和提高品牌声誉、积累资金实力。而人的根本差异,取决于他所在的群体文化。不同的群体文化滋养不同的人才素养,越是得道的群体文化,其包容能力越强,越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继往开来。在求学历程中,我接触到很多拥有济世情怀的名人学者;在创办公司进行资本管理的实践过程中,我接触到很多勇于开拓的真性情企业家。与他们深入接触,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强烈的自爱、自强、自律精神,以及由内而外的、强大的阳光能量。追寻这种阳光能量的来源,无论是自强不息的乾意志,还是厚德载物的坤情怀,都有着特定的代际传承的文化信仰和因果效应;而文化信仰和因果效应既可以焕发出生命强大的创造能量,也可消沉生命意志,将某些个体及其所在的群体卷入灰暗的处境。你以为世界是平的,但事实上世界终究是垂直的。你的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取决于你的父母、你的原生家庭、你所在的社会群体。追寻不同的人生轨迹,回顾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人文著作,能探寻到这种文化信仰与因果效应中的蛛丝马迹,从而探寻出人类个体和群体幸福强大的文化基因。

前半生,受环境和自我能力所限,我通过迁就与周围环境达成和谐的统一,同理心让我能理解亲友和我所在的群体,我能读懂他人潜意识下或畏惧、或软弱、或霸凌的暗语;不知道从何时起,我发现自强不息的生命意志不仅仅是天生的,还可以唤醒和激发。从宏观经济到微观企业直至人的思想信念,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这种关联随着时间动态演化,人的思想信念甚至大脑神经都有着高度的可塑性;利用这种可塑性,借助于文学艺术,回归初心道念,激活生命能量,能产生强大的创造力与凝聚力,从而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效能,实现资本的更新迭代与增值。人本性弘扬与资本增值,事实上是相互肯定、螺旋上升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而言,人的根本信念无非两种:一种是否认这种可塑性的自我欺骗与迷惑,可统称为弱势文化;另一种是肯定这种可塑性的自我成长、革新与超越,可统称为强势文化。前者是自我设限的,后者是无限可能的。前者是市场经济的枷锁;后者是市场经济的原动力,是生命成长繁衍、人类进化的原动力。

市场经济与独立、自由、民主、开放的思想观念相辅相成,这种相互作用力正是道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回响。道家的天人合一实际上是从心出发、实现人与自然合一,是达成个人与群体福利最大化的市场经济之源。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学科沟壑日益深邃,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框架,唯有“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兼爱可以将不同思维框架之间的沟壑填满,从而更大程度地实现学科间、人文间、群体间的融汇交流。“兼相爱,交相利”,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真实写照,是构建“不诤”的、开放社会的现代法则。资本的利润成于合作、源于创造,而拥有道性的兼爱者更容易产生创造力与合作精神,市场经济制度为之提供了保障。但道性事实上是一个非常感性的词,受文化本能控制,大多数人很难持续地保持着天人合一的巅峰体验,从而抑制了自我的创造效能。万千理论思想,也无法让世人觉醒,而借助于文艺,却往往能取得惊人的效果;单凭文艺,又容易让人沿着文化本能进一步强化其人性中的软弱面或攻击面的非道执念。理性与非理性,大多时候是矛盾的,但在道念心学的基础上,却是统一的。破解文化本能的禁锢,逆转人性创造力的奇点,打开一个无限可能的未来世界,资本是“兼相爱,交相利”的纽带。

马克思的资本理论和亚当·斯密的市场理论,是将人本性与宏观经济联系起来的、经典的综合之作,其写作背景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欧洲社会,此后的著作大多是对此两种体系的发展和深化,是用现代语言和制度符号对此进行更具象的陈述,但大多跳不出非左即右的框架。1945年,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代表作《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出版,作者属于少数派,但却也是西方社会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学说并不容易被大多数学者们理解和接受,却获得了爱因斯坦、薛定谔、波尔、莫纳德、艾克里斯等具有杰出成就的学者们的支持。他的著作所透露的深刻洞见挑战了当时认知的极限,直到今天,仍是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前沿阵地。从体系出发点来看,马克思、亚当·斯密、卡尔·波普尔三者的思想相互排斥和冲突,而笔者却感受到他们思想的一致性和协调性,通过运用当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将他们的学说连贯起来,将产生一种全新的观点,此书正是这种新观点的详细论述。

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第一章重点论述的是赫拉克利特的思想。赫拉克利特的名言“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为我们所熟知,他是辩证法的奠基者。同时期的东方,出现了一个与他经历和结局都类似的学者——老子,他们同样出生于世家,历经变革洗礼,最终归隐。老子留下5000字的《道德经》,是中国辩证法思想的源头。然而当今之世,真正懂老子之人极少;事实上,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荣格的情结理论对应着《道德经》思想和八卦思想,以《道德经》推演现代资本市场经济制度,堪称完美体系。用本书理论重新翻译和解读《道德经》,会得出另一种意境。现代分工日益细化,而只有打破分工界限,才能避免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自我设限境地。这正是诸如《道德经》《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的哲理书籍之意义所在。我们需要知识的统合,本书正是基于21世纪社科理论及21世纪之前的人文历史的一个尝试。

作为资本的管理者,我关注企业的成长发展,关注企业间的竞争,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品牌声誉,更关注企业的生态环境——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创新环境、人文环境。研究资本利润之本质——资本增值与消耗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资本管理者到底是悦纳变化的还是拒绝变化的。资本要不断地去创新,创新过程存在着风险,所以资本的回报是承担风险的报酬,是创新的报酬,是拥抱变化的报酬,是承受不确定性的报酬,是一往无前首当其冲勇敢者的报酬。核心在于追求变,不变的资本是没有生命力的。但承认和接纳这种变,是哲学思想上的根本逆转,传统所流行和推广的莫不是基于“恒”的信念而得以盛行的,满足了人类的确定性心理需求。这种文化强调权威、知不知、灌输学习,是隔离本我用超我引领自我的思想;但道家心学,强调的是可知、不断体验、探究式学习,是肯定本我意志的生命成长力量,因此能激发人们的创新探究精神。“道可道,非恒道。”基于“恒”的信念满足了人类追求确定性的心理需求,纵容了人类软弱懒散的劣根性,从而形成依赖强者的道德、期望破格获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弱势文化。而强势文化遵循事物发展规律,悦纳变化和矛盾冲突,不断推陈出新,自我蜕变,富有生命力。强势文化更强调真、成长性、发展性的普世价值观,具体而言就是以兼爱、独立、自由、平等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制度。这种弱势文化要素,在资本面前无所遁形。只有强势文化才能滋养出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的暗语是,“我很努力很强大,我希望你也和我一样”。弱势文化只会滋养出权势主义,权势主义的暗语是,“我很努力很强大,我希望你依附我”。强势文化中的个体是自我实现的,也希望他者自我实现,是群龙无首的状态。弱势文化是通过牺牲大多数人的自我实现成就少数人自我实现的文化。在人本性觉醒的时代,任何试图削弱他者的自我实现意志的意志都是毫无出路的,必然会导致矛盾冲突不断。我们强调企业家精神,也需要企业家精神,但企业家精神除了企业家本人强烈的自我实现意志,还在于他肯定、接纳和激发他者自我实现的能力与意愿。有人这样说:“任何团队的核心骨干,都必须学会在没有鼓励,没有认可,没有帮助,没有理解,没有宽容,没有退路,只有压力的情况下,一起和团队获得胜利。成功,只有一个定义,就是对结果负责。如果你靠别人的鼓励才能发光,你最多算个灯泡。我们必须成为发动机,去影响其他人发光,你自然就是核心!”这段话是企业家激励管理者自我实现意志的一个很好的诠释。然而本书无意书写一些励志的鸡汤文,本书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资本本质的解剖——通过对资本利润的追寻,通过对资本管理者和企业家精神特质的解剖,揭开资本精神、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文化基因,并且详细地分析哪种文化本能阻碍了这种资本精神、企业家精神的萌芽、成长。当考虑到资本精神、企业家精神的成长文化基因时,这又涉及认知心理学、脑科学、演变经济学等领域。

在弗洛伊德和尼采之前,人类的自我认知是非常有限的。弗洛伊德和尼采之后,人类进入潜意识研究领域,伴随着脑扫描等技术的普及,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脑神经科学等极大发展,开启了真正战胜自我的文化思潮。其实这种思潮早在2000多年之前的古中国和古希腊时期就已经为智者们所认知,代表性人物便是老子和赫拉克利特。此后,欧洲国家走上了神学统治道路,中国走上了儒学统治道路,阻止了这种思潮的推广繁荣。过去2000多年历史中,尽管很多时候道家并未成为主流,甚至在儒佛的主导下被曲解,但道家思想作为文化形态之一从未停止发展演变,内化为民族魂的一部分。正因为如此,到了近现代,面临西方坚船利炮之时,国人能在极短时间之内以自强自主的方式觉醒和解放,又能以开放的姿态追上全球科技工业的发展水平。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我国的市场经济思想、独立自由民主思想是从欧美传来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外迫接纳而非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过去40年的文化环境和内外经济、技术环境决定了当时的社会是一个只需要努力学习就能不断进步的社会,所以我们能用40年追上欧美社会发展了300多年的工业科技水平。未来,在全球资本竞争中,唯有创新才能领先全球。创新需要继承前提下的颠覆与超越,超越之精神依赖强烈的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根源在于自爱爱人的本能道性的激活。道家学派的根本在于向内求,通过自我修炼达成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从最微观的量子力学到最宏观的宇宙法则的哲学表述;用现代语言来理解,其实就是认知心理学、脑神经科学、市场经济学、演变经济学、开放社会价值观等学科的综合。道性心学,既简又深,存在于每一个人、每一个群体的潜意识深处,却又被深深隔离。道学式微2000多年,沿着来时的路,一点点唤醒、体验、面对、战胜,最终超越,才能达成强大的自我——无论是对于个体还是群体。

本书以人的三大本能动机为基础构建起了一种独特的资本理论体系。这个资本理论体系是基于哲学的思考而衍生出来的,是自洽完满社会的一种尝试。通过对资本本质、资本利润源的探究,揭示了市场经济下创造力的源泉,以及创造力达成的社会原则——与群体共振、引领时代发展。如此,资本管理者需要最大限度地整合当前人文科技的成果,通过严格的自律,进行再创造与超越,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财富的增长与流转。与过往注重分工的市场经济分析框架不同,本书更侧重于整合和创新在资本中的作用。我认为,正是科技的高度融合和人性的兼爱产生了创新力、领导力、合作力,从而带来资本增长,促进社会进步,精益求精的分工只是资本网状思维中的一个维度。在资本的增长和流转过程中,自助者天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所以,打破界限,回复初心道念,摆脱非此即彼的思维框架,从个体最幽微的意念到全球化体系的运转,资本无界,道通天下。

我认同“知行合一”的理念,认为空谈误国、妄做殃民,本书实际上是在感受、学习、实践和反思基础上的总结。感谢我所经历和所拥有的一切,正是这些成就了我的思想理念。感谢给我启发的恩师同门,尤其要感谢徐印州教授和王海忠教授对我学术上的帮助,他们严谨的求学精神和济世情怀对我影响深远,但求余生尽力不负所望。感谢创业路上的兄弟们,感谢给我支持和信任的金融界、证券界的朋友们,感谢众多投资者、企业家的信任和支持,正是你们的信任和支持,才让我披荆斩棘、一往无前。感谢华尔资本的同人,愿流年不负,时光不悔,愿微笑依旧灿如夏花。另外,感谢审校此书的老师,此书出版前后历经一年多的时间,你们辛苦了!感谢我的家人,感谢所有的亲友,我爱你们,如同爱自己。

最后,感谢古今中外的思想者们——老子、墨子、王阳明、爱因斯坦、尼采、波普尔、丹尼尔、索罗斯、木心……年近四十,我能真切地体验到他们之情感意志并接纳他们的累累硕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执今之道,以知古始”。从本我出发,通过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直达超我,最终天人合一。真理在每一个具有自明能力的强者心中,但任何人都无法垄断真理。期待学者朋友们提出批评建议,期待学术辩论。波普尔有句名言:“也许你是对的而我是错的,但只有我们在一起,才更能接近真理。”但愿本书有超越之价值,也期望被更多学者们超越。

杨光玉

2018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