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对话

梅贻琦校长与吴岭澜的对话令人印象深刻。

梅校长问:“求学的目的是什么?”

吴岭澜说:“我觉得不管学什么,只要在学习,把自己交给书本,心里就是踏实的。”

梅校长问:“什么是真实”

吴岭澜不解。

梅校长说:“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

《无问西东》里说道“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美丽人生》中Guido为儿子营造了一幕美好的“游戏人生”。真实的世界是集中营惨无人道的生活,是冰冷的监狱、冷酷的士兵,是毒气实验、人肉苦力。

而这些在儿子眼中却是一场最棒的旅行、一场最激动人心的探险,是服从命令、“躲猫猫”就能获得积分而赢得一辆大坦克的游戏。儿子在这场虚幻的游戏中毫无痛苦地成长,而又得以重新“活着”回到真实的世界中。

这几年,似乎各个领域都能听到“迷茫的时候,要做真实的自己,要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这种话,而为了寻求内心的平和,幸福的真意,很多人探寻了各种幸福感排名前列国家的“生活哲学”,作为自己生活的启示录。

比如来自丹麦的hygge,瑞典的Lagom,还有日本冲绳的ikigai……当这些理念一波又一波席卷而来,处在这场“风口浪尖”的人儿,已把自己的人生过成了一种又一种“该有的样子”。

真实不是永恒不变的。说到这里大家应该理解,很多人发生误解的点在于,误认为真实是静态不变的,实际上却是动态变化的。

粗略用三重心智模型来解释的话,自主心智就是你当下直觉的反应,算法心智是你平静理性时的模式,反省心智是调度两者的一个协调器。

就是说当出现不良情绪时,最好可以立马启动协调器,于是才能用理性去思考——而不是完全根据直觉去作出反应。真实,其目的是对内的,是为了解决自身情绪问题的安慰剂。

真实是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自己正处在新旧模式交替的过程中。接受过后要反思,并作出下一步行动,才能持续成长。

动态的真实,才是真实。

真实一词可能会导致你拒绝改变。上述讨论的真实主要是在情绪层面觉察到的,那情绪实际可控吗?可控程度涉及了哪些关键变量?控制不了是因为什么?

如果说人生不能控制的三大变量:性别,父母,出生地,决定了50%以上的人生,那想要突破,想有选择,就要成长,要改变,这个过程必然伴随痛苦。而且你需要不断反思,才能发现解决办法。

不可控的情绪,对内尽管真实,对外还得多理性处事。

理性不代表没有情绪,比如说别人侵犯了我的底线,愤怒是必然的,因为我需要保护自己。

但如果你明知道某些真实,是会产生不好的影响,你仍然选择这样的行为,那就是非理智行为了。

也许在感受上你感觉自己真实了一把,后果却可能是你无法承担的。

作为一个足够成熟的人,需要有足够的理性去支撑,因此也需要不断刻意训练的元认知能力,好让你在情绪中时,也能够充分认识到自己“真实”行为所会带来的问题。

如果一个行为,明知道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只是为了宣泄的,而且会带来更多问题,那就要尽量放弃这样的行为。控制不了不是借口,人总是有选择的,事情总是有办法的,不断成长,不断升级,不断推翻自己(如我在这篇文章拒绝真实一词),才是正确的人生观。

现实即客观存在的事物或事实解释,真实的即时物。

生活中很多方面很多心酸,职场的竞争压力,家庭责任,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婚姻压力,育儿压力等等,就连吃饭有时候都有压力,我们每天都在负重前行,从不敢说生活很残酷,但我们都在残酷的路上奋力前行,这就是现实。

现实生活中,感性的人总是嘲笑理性的人“活的太严肃”。其实,太在乎自己的感受又能如何?笑过、哭过、发泄过,生活也不会因此改变。也许真要等临终一刻才能明白,每天为之烦恼、痛苦、伤心、气愤、达到忍耐极限的事,是多么可笑和不值一提。

社会很现实,靠人人跑,靠墙墙倒。只有靠自己,才不会被别人拖跑。

丘吉尔曾说,你不面对现实,现实就会面对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