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至上主义

我的疑惑,还表现在对水谷先生视如神圣的“家庭”观念的反感上。在他的演讲中,多次提到过这样的少年——由于家里贫困而被人欺负,但为了不让父母担心,一直全力隐瞒。水谷先生对这样的做法持绝对肯定态度。我对此并无异议。然而,这种态度很容易导致出现误区:那些清醒地看待家庭的人,通常会遭受世间冷眼;而那些不太顾及父母的少年,自然也会受到批判。

这种态度极其普遍。有个电视节目经常报道失足少女改过自新的真人真事,不知为什么,每次结尾都是千篇一律——女儿身披新娘服装,向父亲致谢,父女俩都当场放声大哭。“改过自新”的象征,就是那身新娘服装,随后就是生孩子吧。像这样,“家庭”的规矩将会一直束缚着她。在改过自新的道路上,“家庭”起着核心作用。我认为对于这种老一套的家庭观,从不怀疑、墨守成规,这样的态度是专横而粗暴的。

确实,当一个人生病或遭遇事故时,最关心自己的就是家里人。也正是在这种时候,才能深切地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反过来说,这种时候,家里人就应该最关心自己,其次才轮到别人,这是心照不宣的规则。只有家里人才可以无所顾忌地表达关心,别人不能越俎代庖。这条规则简直可谓残酷。所以,如果有人说:“昨晚我妻子死了。”大家都会神情肃穆。但如果说:“昨晚我情妇死了。”大家就会表示不屑。如果有人说:“我丈夫遭遇车祸,伤势严重!”大家会为之震惊。但如果说:“我的情夫遭遇车祸,伤势严重!”即使声泪俱下,大家也只是面面相觑。在这场社会游戏中,大家都配合得十分巧妙。家庭是社会制度,同时也是一种自然形态。在这种认知的支撑下,家庭以其特殊的紧密性得到全社会认可。我只要一看见那些为家庭而忙碌的人,就能感觉到他们的骄傲之情。

感慨“家庭真好”的人,显然是不知不觉地接受了上述规则,而且从不怀疑它所构建的排外型人际关系。我把这种不加批判的家庭主义称为“家庭至上主义”,并直斥其简单且麻木的暴力性。有人大爱家庭,当然没问题,但这绝不是人类的共同理想。有人不想拥有家庭,有人讨厌家庭,有人怨恨家庭……像这样的家庭批判论者随处可见,这是正常现象。

我尤其讨厌的是,那些家庭至上主义者往往觉得自己才是“正常”的。他们认为:既然自己是正常的,那不正常的人就必须“接受治疗”,至少也应该被同情——“没有家的人多可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