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六月十六日)是父亲节。
我以前从未注意到有这么个节日,也不知这个节日是何时设立的,当我在喜欢用的文艺记事本上看到六月十六日的下方标注着“父亲节”时,才得以知道。
很早就知道五月中旬有个母亲节,与其相比,好像知道父亲节的人不太多。六月十六日那天,我去三岛那边打高尔夫球,与那里的伙伴待在一起,当天是父亲节的事儿根本没人提及。
本来,男人们聚在一起就羞于谈论家里的事儿,又有几个人会拿出孩子们给的礼品和食物?大家只顾愉快地享用晚餐去了。
一般说来,与母亲节相比,父亲节并不受重视。
母亲节已在社会上获得了普遍认知,电视或报纸都对此侃侃而谈且乐此不疲。但父亲节却没能成为一般性的话题。
明确地说,我认为设立这种特别的节日是多余的。
也许设立者的初衷是:特意设定这样的节日,让人关心自己的父亲或母亲。可问题是,并不是不设定这个节日,大家就不会去关心父母。反之,设立这一节日反而会使没有父亲或母亲的孩子在这样的节日里倍感失落和悲伤。
乍一看体现的是一种亲切的关怀,实际上却是对失去父母的孩子的一种歧视。
知道母亲节是送康乃馨,却不知父亲节送什么花。或者从一开始就没有确定父亲节要送花。
这种对母亲节、父亲节的区别对待,相当于让孩子看到了母亲和父亲在重要性上的差异。
对于孩子来说,好像母亲是压倒性的存在,父亲的存在则要低一等级。
尽管生活来源得益于父亲的含辛茹苦,孩子才能慢慢长大,但现实中母亲的存在则要重要得多。因为母亲总是陪伴左右,洗衣、做饭,生病时看护等,不一而足。
我小时候曾受过这样的教育——父恩比山高,母爱比海深。由此知道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有八千多米,而海的最深处却超过一万米。我曾这样微妙地理解——还是母亲厉害!
记得后来所看的书中说“母爱是第一本能,父爱是第二本能”,感觉确实如此。
所谓第一本能,是指天性,是与生俱来的东西,比如食欲、性欲等,不受理性的干预。母爱亦如此。
与之相比,父爱也强烈,却是基于这孩子是自己的孩子这么一种认识而萌生出的爱,与母爱相比,要低一个等级。
顺便提一下,兄弟之爱和朋友之情则属第三本能,还要低一个等级。换言之,这种爱是在看清了对方的人性或性格之后才形成的爱,受理性的支配,等级是较低的。
假如以上的说法成立,父亲节与母亲节相比不受重视则属理所当然,也属迫不得已。
因为第一本能和第二本能较量,胜负自不必说。
我一提这事儿,便会有女人揣摩着男人的心理,讨好地说:“父亲也挺照顾孩子的。”
以前,一部名为《克莱默夫妇》的美国电影曾在日本引发轰动。确实,近年来乐于照顾孩子的父亲好像多起来了。
我不去游乐园,不清楚那里的情况,但经常在百货公司或餐馆里,看到父亲勤勤恳恳地帮着带孩子。
母亲庄重地坐在那里用餐,父亲则给孩子切盘子里的肉,擦胸前的污垢,显得很忙碌。
可能夫妻都工作,家务也应各承担一半,服侍孩子的未必只限于母亲。
主夫的家庭状况是,父亲的作用完全大于母亲。
现在,不仅父亲乐于接近孩子了,像以前那样羞于谈论孩子的父亲也少多了。
最典型的是父亲在女儿的结婚典礼上流泪。为何此时母亲态度坚忍,而父亲却如此慌乱失度呢?
这种场景看着令人不快。但也有人说是这样显得隆重而潇洒,其他人不应该说三道四。
总之,看到这样的场景,不觉对“母爱是第一本能,父爱是第二本能”这一论断产生怀疑。
也许父爱属于第一本能。
不,不是,也许母爱和父爱都应属第二本能。
两者都不及食欲或性欲那样强烈,不过是囿于母生子、父爱子这一既成概念,才做出母爱是第一本能这一判断的吧。
实际上,现在的母亲好像都不如从前那样贪恋孩子了。
若是交给母亲在家育儿和参加工作的选项,好像选择后者的人居多。
当然,参加工作即意味着育儿要交给别人。
随着女性走上社会,活跃于职场,母爱也开始渐渐变得淡薄起来。也许应该说母爱变得淡薄乃是迫不得已。
取而代之的是,父亲在家庭中的作用变得日益重要,孩子也变得愿意接近父亲。
照此发展下去,父亲节也许会取代现在的母亲节而受到欢迎,变得更加隆重。
在漫长的梅雨季后的霏霏淫雨中,突觉绣球花很漂亮。因为这花在雨天分外醒目,青紫色、白色、紫红色等五彩缤纷,韵味各异。
假如父亲节的象征性花卉尚未确定,也许绣球花很合适。
承受着雨水浸润,有红、蓝、白、紫各种色彩,彰示父爱的动摇而不确定,好像适合父亲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