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脸的时代,说话也是有“颜值”的
心理学家们发现:无论什么信息,它的可信度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语言“沉睡效应”。具体地说,它指一个人在接受某一条信息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里面只留下信息的内容,围绕信息的其他信息就会逐渐淡薄。
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孩面对男孩的第一次赞美时,“谁说的”“怎么说的”“在哪里说的”等因素都会被遗忘,而留在女孩记忆里的“我喜欢你”“你太漂亮了”等这些核心词语却非常清晰。这些记忆会给女孩带来单纯的喜悦和愉快。当男孩再次对女孩进行赞美时,她就会想起“他以前也是这么说的”,很快赞美之人就会被牢牢记住。此时此刻,她想到的不是“这个人说的话还是不可靠”,而是“上次夸我的人就是他啊”这样一来,女孩对男孩的好印象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由此可见,人们往往都能记住那些自己爱听的信息,删除那些可鄙的信息。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与人交谈。那么,说话的方式就显得很重要。就说话本身而言,无所谓好坏、得失。但就听者而言,却有合与不合的问题,倘若说话直来直去,没有“心机”,不仅会伤人自尊,也会反伤自己。说话太过直来直去,就很容易伤人自尊,甚至有可能伤其自己。所以说一些别人喜欢听的好话,这样更容易拉近彼此的距离,赢得对方的好感。
如医生给人看病,遇到病情较严重而又诊治不及时的病人,就直言道:“你怎么这么瘦哇!脸色也很难看!”“你知道你的病已经到了什么地步了吗?”“哎呀!你是怎么搞的?你这个病为什么不早点来看哪!”这些说法里所包含的消极作用会使病人怎么想呢?
相反,倘若医生换一种方式说:“幸好你及时来看病,只要你按时吃药,多注意休息,放下思想包袱,相信你很快就会好起来的。”这将给病人很大的鼓舞。
又如,当妻子买了一件衣服征求丈夫的意见,丈夫觉得妻子穿这件衣服不太合适,倘若丈夫不尊重体贴妻子的心情,就会直接地批评说:“你看你的审美观真成问题,一把年纪了还穿这么鲜艳的衣服,岂不成老妖婆了?”这样生硬、贬损的话一定会伤害妻子的自尊心。倘若丈夫尊重体谅妻子的心情,就会把否定的意见说得委婉得体,给予暗示:“不错,颜色真鲜艳,给女儿穿,那肯定是非常漂亮的。”
当你去朋友家做客,主人热情地拿出水果、零食招待你,而你却直言说:“不吃,不吃,我从来就不喜欢吃零食,再说我刚吃完饭,肚子饱得很,哪还有胃口吃这些东西。”这样不仅让人扫兴,而且还伤了主人的自尊心。你应该体谅到主人的一片热情和好意,委婉地说:“谢谢,谢谢!多新鲜的水果,多甜的糖,只可惜刚吃完饭,没有胃口吃了,太遗憾了!”
有一次,秦王和中期发生了争论,结果中期赢了,而秦王却输了。中期若无其事、大摇大摆地走出了皇宫。秦王大怒,暴跳如雷,决心要把中期杀掉,以泄心头之恨。这时,在秦王身边有个和中期要好的人赶忙对秦王说:“中期这个人实在是个暴徒,一点也不懂规矩。他幸好遇到大王这样贤明的君主才能活命。倘若遇到桀纣那样的暴君,早就没命了!”秦王一听,也就不好再加罪于中期了。
在秦王盛怒的情况下,要为中期辩护,倘若直言劝说秦王不要杀中期,这样只能是火上浇油,适得其反。这时,中期的朋友采用了委婉的方式,简单的几句话却有着丰富的含义。既有对中期的指责,又有对如果杀中期则是暴君的暗示,还有不杀中期则是贤君的称赞,秦王的火气一下子就平息了下来,也就不好再对中期下手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特会奉承的学生,喜欢给别人戴高帽子。他的老师最看不惯他那一种曲意奉承的嘴脸,当然也就更不会吃他那一套。毕业时,老师故意讽刺那个学生:“这次毕业带什么好礼品回去?”
学生:“老师,我准备了一百顶帽子。”
老师听了,冷笑了一下。
“老师啊!您别这样瞧不起我,其实我也不想这样,您不知道,社会上的人都爱听好听的,没办法,像您这样德高望重、两袖清风的学者,可真是不多见啊!”
老师高兴地笑了起来。学生在离开时,再回过头对老师笑道:
“老师啊,我现在只剩99顶高帽子了!”
是的,喜欢听好话是人类共同的天性。在这个看脸的时代,说话确实也是有“颜值”的。由此可见,好话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一次成功的赞美,能给他人带来愉悦,能使他人受到鼓舞,不仅如此,赞美者也能从中获得快乐和幸福。赞美,就像春天般的温暖,使两颗陌生的心彼此吸引,彼此靠近;赞美,就像林中的汩汩甘泉,使友谊之树长青,使友谊之花灿烂茂盛。
赞美别人,有时候只需几句轻松的话语,有时只需一个鼓励的眼神,有时只需一个“加油”的手势,有时只需一阵清脆的掌声……只要我们细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每个人都希望听到赞美的好话。生活中,经常说一些别人喜欢听的好话,往往会让你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你错了”——“你果真什么也做不好”
常言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免不了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且人们犯了错误都很难及时醒悟,甚至不愿承认。这样,就有必要有人对他人的错误及时给予纠正,而纠正他人的错误又是一件得罪人的事。你在纠正别人错误的时候,会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呢?你会毫无顾忌地脱口而出:“你错了!”这时,别人接收到的则会是“你个蠢蛋,真是无知,一点儿用没有”这样的信息。
倘若你这样说了,那么只会让朋友越来越远离自己。
一位年轻的律师刚刚一参加工作就接手了一个重要案子,为其中一方辩护。在辩论中,最高法院的法官说了这样一句话:“海事法追诉期限是六年,所以根据……”法官的话还没有说完,年轻的律师就迫不及待地打断了他,因为对法律条文烂熟于心的他明白法官说错了,于是他十分率直地说:“不!法官大人,您搞错了,海事法根本就没有追诉期限。”
法庭内鸦雀无声,静得连掉下一根针的声音都可以听得到,法官没有想到中途会冒出这么一个声音,是的!他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现在觉得自己无地自容。他严肃的脸变得铁青,愣在那里足足五秒钟,没有说话。本以为会得到法官赏识的年轻律师虽然把自己凸显在了众人面前,可是这种“展现”让他自己顿时觉得浑身不自在。
从此,那位被指出错误的声望卓著、学识丰富的法官在看到年轻律师的时候都是那样一副冷漠而严肃的表情。可是,在生活中他一直对别人表现得和蔼可亲。年轻律师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但是他不知道一句“你错了”带来的却是这样的后果。
苏珊刚到公司上班的第一天,晚上加完班,老板提出,为了犒劳大家,请大家去唱卡拉OK,苏珊和同事们都兴高采烈地接受了邀请。进了包房,苏珊很自然地在离自己最近的一个沙发坐下。老板进来后,发现沙发已经被坐满了,就顺势坐在苏珊身边的一个椅子上。
过了一会儿,老板离开了。苏珊万万没想到,老板一走,其乐融融的气氛大变,室温仿佛骤然下降了十几度。一个男同事语气激动地指责苏珊:“你这人怎么这么没眼色?老板坐在你旁边,都不知道让个座?你也真是太不懂事了!”
长这么大,苏珊从没被人这么大声训斥过,尤其是还当着全体同事及KTV服务生的面。她的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根,委屈的眼泪也忍不住在眼眶里打转转,心中不禁无限懊恼:“啊,我怎么就缺根筋呢?那么,老板以后会怎么看我呢?”
这位男同事的初衷可能是想教苏珊在职场上如何做人,但说话方式不太恰当,不仅让苏珊尴尬,也破坏了当时的气氛。其实,倘若早先他主动给老板让座,别人看在眼里,自然能心领神会,效果不是更好?
其实,不是每个人都能够非常乐意地倾听他人对自己的批评,并且接受他人的批评。有的人因疏忽犯下了过错,不但不会坦然地承认,反而还会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为自己辩护。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即使是极小的疏忽或错误,也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在一经指正之后就坦率地、不作解释地承认。因为具有逻辑性思考能力的人并不多,大多数人都存在武断、固执、忌妒、猜忌、恐惧和傲慢等缺点,所以人们一般不会向别人承认自己错了。而且,一个人说错话或者做错事,不可能没有原因,所以就算明知自己错了,对方也会强调客观原因,认为自己错得情有可原。
有一位女士,请一位室内设计师为她的居所布置一些窗帘。等账单送来后,她大吃一惊,发现在价钱上吃了很大的亏。
过了几天,一位朋友来做客,聊起那些窗帘时,说:“什么?太过分了。我看你让人家占了大便宜。”
这位女士却不肯承认自己做了一桩错误的交易,她辩解道:“一分钱一分货,贵有贵的价值,谁也不能用便宜的价钱买到高品质又有艺术品位的东西……”
结果,她们为此事争论了一个下午,最后不欢而散。
很多时候,人们都不愿意承认自己错了。其实,这都是情绪作用,跟事情本身几乎没有关系。当犯错之后,我们也许会对自己承认。倘若对方处理得很巧妙而且态度友好,我们也可能会对别人承认,甚至以自己的坦白直率为荣。但是,倘若对方想把难以下咽的事实硬塞进我们的食道,那我们是绝不会同意的。既然我们自己有这种想法,那么就可以理解别人也跟我们一样,因此,最好不要将所谓“正确”硬塞给对方。
有一位汽车代理商,在处理顾客的投诉时,总是冷酷无情,绝不肯承认是自己这一方的错误,并老想证明问题的根源是顾客在什么地方犯了错误。结果,他经常陷于争吵和官司纠纷中,心情一天比一天坏,生意也越来越差。
后来,他改变了处理客户抱怨的态度,有顾客投诉时,他会先说:“我们的确犯了不少错误,真是不好意思。关于你的车子,我们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请你一定告诉我们。”没想到,顾客很快就解除了武装,由情绪对抗变成理智协商,问题很快就得到了解决。后来,这位代理商的办事效率越来越高,生意也越来越好。
由此可见,当我们说“你错了”的时候,对方的反应常让我们头疼,而当我们承认自己也有错时,就不会有这样的麻烦了。这样做,不仅能避免所有的争执,还能使对方跟你一样地宽宏大度,承认自己犯下的过失。
古埃及阿克图国王曾对他的儿子说:“圆滑一点,它可使你予求予取。”不要对别人的错误太敏感,不要执着于自己所谓的正确,更不要随便刺激任何人,这样你与别人的交流才会越来越流畅。这样你的对话就会轻松很多。假如你想使别人接受你,那么请不要随便说“你错了”。
“我不知道”——“别来烦我”
中国古代对君子的标准有“三和”:“语柔和,身亲和,心平和。”首要的就是话语温软如玉,在表达心意的同时让对方生出欢喜心。
可是到了现代社会,我们常用尖刻语、冷峻语使别人感到被伤害,也在无形之中为自己设置障碍。
当某同事本来高高兴兴地怀抱希望来向你请教时,谁知道得到的竟然是:“我不知道!”同事听了,一下子傻了眼,原本的满腔热情被冷水浇灭得一干二净。短短的几个字,让同事却感到你仿佛在说:“我对的话题没有兴趣,不想做出回答,如果我多说一句,都是在浪费时间,请赶紧结束这个话题吧。”在这样的言语里,充满了烦躁与不耐烦。
在台北打拼的儿子工作很忙,这时母亲打来电话,问他什么时候回家,儿子不耐烦地说:“还没忙完呢,我都跟你说了很忙,你真是。”母亲落寞地挂了电话,嘴里嘟囔道:“都不知道你在忙什么。”
隔了一会儿,母亲再次拨通儿子电话:“你到哪了?”儿子的语气更加不耐烦:“又干吗?我这边的事情很重要,好了好了!”母亲的话还没说完,儿子就把电话挂了,留下母亲一脸的无奈和委屈。
……
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正是这种不以为然、不耐烦的语气却在不知不觉中伤害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一句不耐烦的话,拉远了同事之间的距离,破坏了原本亲密的关系;一句不耐烦的话,大大地伤害了父母的感情,带给他们的只有无奈和感叹。
其实,这就是浮躁的心态给我们造成的心理伤害。
印光大师曾说过一句很有智慧的话:“最好的心境,是静心和沉稳。”
水面静,才能映出完整的月亮,心静才能接收外界良好的信息,才有良好的心态,心态决定人生的成败和苦乐。
但是,要想做到“静心”却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因为浮躁往往会伴随着我们一生,我们一生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同浮躁做斗争。只有战胜浮躁,我们才能够真正主宰自己。
一位年轻人在岸边钓鱼,在他的旁边坐着一个老人,也在守望着一根长长的钓竿。一段时间过去了,奇怪的是,老人动不动就会钓到一条银光闪闪的鱼,可是年轻人的浮标却“无鱼问津”。这时,年轻人终于按捺不住,迷惑不解地问老人:“我们钓鱼的地方相同,您也没有用什么特别的诱饵,为什么我就毫无所获,而鱼儿却买你的账呢?”
老人微笑着说:“那是因为总是很浮躁,情绪不稳定,动不动就烦乱不安。而我钓鱼的时候,常常达到了浑然忘我的地步,我只是静静地守候,不像你会时不时地动动鱼竿,叹息一两声,我这边的鱼根本就感觉不到我的存在,所以,它们咬我的鱼饵,而你的举动和心态只会把鱼吓走,当然就钓不到鱼了。”
这样一件小小的事情却蕴藏着一个如此深刻的哲理,有的时候,我们输给对方的不是外在的条件,甚至我们拥有的条件更优越,之所以“略败一筹”,是因为我们没有调整好心态,没有控制好情绪,一切都流于浮躁。
据史书记载:唐朝的一个督运官在监督运粮船队时,不幸因遇大风翻船粮食受到损失,时任巡抚的卢承庆在考核他的时候说:“监运损失粮食,成绩中下。”督运官听到评价,一句话也没说,只是从容地笑了笑便退了出来。卢承庆对他的气度和修养颇为欣赏,就把他叫回来重新评估道:“损失粮食非人力所能及,成绩中。”督运官仍然没说什么惭愧的话,只是笑笑而已。卢承庆深为他的坦荡胸怀所感动,最后评价他:“宠辱不惊,遇事从容,成绩中上。”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人物中,一个小小的督运官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并在史书中专门为他记上这么一笔,也许你不禁会问为什么?其实,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人们推崇他“荣辱不惊,遇事从容”的心态和修养。
大凡成功人士都会力戒“浮躁”,他们修身养性,善于控制自己的心绪,这种稳健的心态是处理各种问题的关键所在,什么样的心态决定什么样的结果。
很多人认为自己不比别人差——或许实际上,这些人真的不比任何人差,甚至还要好,但是始终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成绩总是不如别人的,甚至十分主观地将别人的成功归结于运气。他们不去探寻别人成功背后的原因,而是怨天尤人;不知道检讨自己的过失和不足,只知道嫉妒或者诋毁别人的成功,其实这本身就是浮躁的表现,所以一无所获和无所进步也就是自然而然的结果了。
有着浮躁心态的人只希望事情按照自己的预想进行;他们不能适应现实世界,不接受周围的环境,不服气最后的结果,也因此常常忧虑。这种心态表现在生意上就是不屑于做基本的服务工作,却又希望客户能够理解;不接受顾客的建议或意见,却指望顾客源源不断。最后,自己的客户和顾客却跑到竞争对手那边去了,有了上面的表现,出现这种结果是理所当然的了。
在与人交流时,你一定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浮躁的心态变显得极其重要。不管情绪怎么变化不定,你都要想办法去操纵它。否则,你会伤害了别人,同时也会让自己失去更多东西。
“这件事很简单啊”——“你可真笨”
什么叫笨?学东西慢就叫笨。一学就会那叫聪明,不聪明的就是笨。在动作上,不灵巧、迟缓的被人们称之为“笨”。
如此说来,新生儿是最笨的,他什么都不会,连吃都不会,也不会说话,不会走路,为什么我们不说他笨。
其实,这都是人为规定的概念,是同别人比出来的。别人都会走路了,而你还不会走,那是你笨手笨脚;别人都会说话了,而你还不会说,那是你笨嘴拙舌。
很多时候,父母常常对自己的孩子说:“这件事情很简单啊!”甚至有的直接叹气地说:“你真是太笨了!”这样的话,往往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
相关专家发现,孩子生下来后,绝大多数是有自信心的。但是,到了成年时代,有相当数量的孩子缺乏自信心,缺乏上进的勇气,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是外因和内因互相作用的结果。从外因方面说,可能是孩子受到的贬抑性评价太多,缺少成功的机会,心情不好,难以产生自信心;从内因方面说,可能是孩子自尊心受损,自信心下降,缺乏自我调控的能力。一个孩子在班级中不被重视,在集体中没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在家中又经常受到父母的责骂,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甚至会使孩子失去自信心。
在此,我们想起了教育学上有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是美国的心理学家,1966年他做了一项关于学生对成绩期望的试验。他在一个班上进行测验结束后将一份“最有前途者”名单交给了校长。校长将这份名单交给了这个班的班主任。大约半年后,罗森塔尔和助手再次来到这个班上时,名单上的学生成绩都大幅度提高了。
同学们成绩提高的秘诀很简单,因为老师更多地关注了他们。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每个孩子都可能会成为天才,但实现这种可能,取决于父母和老师能不能像对待天才那样去爱戴、珍惜他。
很多时候,孩子的成长方向取决于父母和老师的期望。简单地说,你期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孩子就可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作为一个开明的家长,应该经常对你的孩子说:“你真行!”“你真棒!”千万不要出口就说:“你真笨!”
有个叫阿志的小朋友,又活泼又调皮,就是贪玩,不爱学习,上课总是东张西望,心不在焉,上数学课更是“走神”。回到家里,妈妈看他做数学作业老是做得不对,完不成作业。看着看着,一会儿妈妈的火就冒了出来,她常常指着阿志的脑袋:“你这个笨蛋,真没出息!”就这样,阿志的数学成绩越来越差,对学习数学越来越害怕,阿志的这种现象是消极的暗示心理作用的结果。所以,作为一个英明的家长千万不可骂自己的孩子“笨蛋”、“傻瓜”、“没出息”、“死不开窍”之类的话,这种话对孩子的智力开发非常不利。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当看到孩子成绩不好时,细心寻找原因,想方设法帮助孩子把学习成绩搞上去,而不是去埋怨孩子“笨”。
秀禾的妈妈年轻时候很想成为一名钢琴家,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将理想变成现实。于是,生下秀禾以后就把自己的梦想全部寄托在了孩子身上。尽管家里生活不宽裕,秀禾的妈妈还是毫不吝啬地支付每小时上百元的钢琴辅导费,让秀禾去学钢琴,每天在秀禾耳边念叨:“妈妈可全指望你了,你一定要好好练。”
秀禾很懂事,每天一放学,就坐在钢琴前练习。不过,她的进展很慢,因为弹好钢琴光靠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天赋。
有一天,妈妈要秀禾弹一首练习曲。可是,秀禾老是弹错音。
还没等秀禾把练习曲弹完,站在一旁的妈妈就生气了,脱口而出:“你怎么这么笨,也不知像谁,这么简单的曲子都不会弹……”
听了这样的话,秀禾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流个不停,眼睛哭得又红又肿。她很想对妈妈说:“我已经很努力了,可就是学不会呀。我怎么这么笨呢?”可这话她不敢说给妈妈听。
从此以后,原本活泼开朗的秀禾变得越来越内向,越来越自卑,越来越不愿意与人交流沟通了。
一年后,秀禾因为自闭症住进了医院。
正是“你真笨”这样的字眼,让阿志失去了信心,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父母应该明白人是万物之灵,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有“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
孩子的心灵最单纯,这方面的需要更强烈,因此,请不要对孩子说:“这件很简单!”或者直接毫不留情地说:“你真笨!”这样做,将会严重地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
不管与什么人交谈,不要伤害别人的自尊心是非常重要的,批评也好,拒绝也好都只能是就事论事。俗话说:“树要皮人要脸。”所谓“脸”,就是人的自尊。一个人倘若没有了自尊,那便无药可救了。没有自尊的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己失去的,一种是叫人给毁伤的。对前一种人,我们在接触中所做的努力或许很少,但后一种情况,我们一定要千万注意。很多人的自尊恰恰是被领导或者父母毁伤的。
事实上,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即使是在工作场所中被视为无用的人,也有他自己的想法与自尊心。他或许在这方面做得不好,却在某一方面潜藏着特长;或许他一无所有,但他却也因此比别人更勤奋卖力。相信,一定有适合他的工作可做,而绝对不要对他抱嫌弃的态度。否则,只会让他仅有的上进心也被磨灭,甚至让他产生“多做多错,不如不做”的想法。
有的人本身能力不错,但因为偶尔做错了事,也会引得某些人说出伤他自尊心的话来。比如:“这么简单的事情你也做不好……”或者说:“你这个家伙,成事不是,败事有余!”
调查研究表明:凡是自尊心很强的人,不论在什么岗位上,都会尽自己的努力而不甘落后于人。一个聪明的人是绝不会做出伤害别人自尊心的傻事来的,而且他还会想方设法保护甚至加强他人的自尊心。
自尊心受到毁伤的程度是不同的,有的属于局部的,就是说,被害者的自尊心并未完全失去,他还能感觉到自己受了伤害,这样他就会记恨那个伤害自己的人,甚至对之采取排斥仇恨的态度。倘若这个人是他的领导,他要么积极地谋划调离本単位,要么便采取“左耳进右耳出”的态度。只要是你说的话,你下的指示,他都不愿意尽心尽力地去做。这样,怎么可能把工作搞好呢?
另一类是全部的,就是说,被害者已经全然失去了自尊。甚至他感觉不到什么叫自尊心受伤害。他自暴自弃,自甘堕落,什么乌七八糟的事都干。这样的人就完全属于被你摧毁了,甚至他身边的人都会因此怨恨你!
“呵呵”——“一句话也不想和你说”
与人交流沟通,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尊重对方。不谈让别人喜欢你,倘若你不想让所有人讨厌你,与人交谈时,一切行为都要基于尊重对方的基础上。
你没必要奉承、巴结、讨好别人,但一定要尊重别人。别人说话,你可以偶尔插一句打断,但不要总是居高临下地开口就说:“呵呵!”听到这话的人一般都会觉得你似乎在说:“你的话真是好笑,原来你竟然是这么无知、肤浅、无趣的人,我根本没有什么和你好说的……”整个话语里让对方感到你并没有把自己放在心上,给人一种轻视、怠慢的感觉。
也许你只是觉得自己只是随口而出的言语,可是接收者却会感到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原来,在你心里我是这么不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能很容易去尊重上司,尊重那些名门望族,尊重那些高高在上的人。人们却往往会忽视身边那些平凡的人,觉得他们衣着简陋,面容沧桑,根本就不会正眼瞧瞧他们,更不用说去尊重他们了;甚至觉得和他们打招呼、说话简直都有失身份。但是,总有一天,这些势利行为会让你付出代价的。
十几年前,某单位一女副局长搭乘电梯,适逢本单位一名普通干部和外单位三名中层领导在等电梯,那位女副局长不无恭维地谄笑道:“三位帅哥,姿势好优雅哦!”对本单位那名普通干部却视而不见、置若罔闻,甚至连声招呼也没有,普通干部的面色微微泛红。十几年后,那位普通干部一跃而成为该局之长,而那位女副局长仍然屈居在副局长的位上,成了那名普通干部的下属。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注重地位比自己高的人,而往往忽略了小的方面,忽略了细枝末梢和细微之处,忽视了别人的存在,看不到别人的长处,也就对别人不屑一顾,另眼相看,学不会尊重别人。殊不知,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今天的他地位和人格可能比你低,然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你很难算定有那么一天可能会风水轮流转,出现戏剧性的结局,他或她都可能成为你的上司。
学会尊重别人,这是做人最起码的要求。学会尊重别人,你就会重视你的对手,你就会深入细致地了解对方,找到对方的长处和弱点,知道自己的短处和优点,换一种方式讲,尊重别人其实就是尊重你自己。因为只有你尊重他,才能赢得对方对你的尊重。倘若你忽悠他,不重视或者不尊重他,把他当作可有可无的东西,到头来你也有可能自食其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记得刚到深圳的时候,李刚来这家公司应聘客服专员。前几次复试都通过了,已经到了见老板的最后阶段,胸有成竹的李刚对自己十分有信心。
即便如此,李刚还是时刻提醒自己要注意细节,因为以前正是由于没有做好细节工作才失败的。
过了一会儿,轮到李刚了。
他来到总经理办公室,轻轻敲门,一个浑厚的声音从里面传来。进去之后,只见一个年龄30左右的中年人坐在那里。本以为经营这么大一家公司,老板一定会是阅历丰富,上了年纪的人。可事实上,他并不比李刚大几岁。
李刚赶忙跟王总打了个招呼,他示意李刚坐下。大概坐了两分钟,竟然一句话都没说。然后,王总告诉李刚:“你走吧。”
“啊?我都还没作自我介绍,还没介绍我的工作经历呢。”李刚一脸茫然地说。
“不用了,你走吧。”王总依旧淡淡地说。
李刚起身,带着一头雾水就离开了公司。站在楼下,平复了一下自己的心情。这时,他看到路对面一位阿姨拖着一大包垃圾袋向这边走来。目测这包垃圾有50斤左右,而阿姨的年龄也有50左右,看着她吃力的样子,李刚赶紧跑过去。
“阿姨,我帮你拿吧,要放到哪里去?”李刚轻声问道。
“就放到前面的垃圾站。”阿姨指着300米外的垃圾站说。
李刚提着垃圾袋和阿姨一起慢慢往前走。
“小伙,你是第一个帮我搬垃圾的人,真好。”阿姨一脸欣慰地看着我说。
“不用客气,没什么事我就走了。”李刚放下垃圾袋,起身就走。
“等一下,你再到王总办公室去一趟。”阿姨的话让李刚措手不及。
“啊?什么意思?”
“王总跟我交代,假如你能出手帮我,就让你回去重新面试。”阿姨像完成了很重要的任务一样。
原来,这一切只是公司设计的一个面试环节。很多面试失败的人,本可以抓住最后一次机会翻身,可他们没有。因为,在他们看来一个垃圾搬运工跟自己没有任何关系,自己也没有出手帮忙的价值。为什么要去帮助她呢?
而现实中,如果连一个不曾相识的垃圾搬运工,你都会毕恭毕敬地出手帮忙,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说明你是一个品质不错的人。而且不管在何时何地,都需要这种对任何都能做到尊重,又甘于奉献的人。
当生理需求获得满足后,我们尤其渴望获得尊重,希望人格与自身价值被承认,这也是人类共同的特质。
每个人都希望被别人认为很重要。倘若对方感觉到他在你心目中很重要,他一定会对你产生好感——没有人会讨厌一个喜欢自己、尊重自己的人。
有些人自视甚高,他们觉得自己很重要,却忘了别人也需要这种感觉。他们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别人的轻视,时间久了就会因此失去很多朋友。只有使别人产生重要的感觉,你才会受到朋友的欢迎。
那么,怎样才会对方产生重要的感觉呢?礼貌上的尊重是毫无疑问的,关键是你要把他放在心上,同时还可以采用一些让人产生好感的方法,比如:关心对方关心的事。如果他关心自己的利益、关心自己的健康、关心自己的家人,你只要对他的利益、他的健康、他的家人表现出足够的关心,他就会立马把你当成自己人。如果他欣赏自己的成就、欣赏自己的能力、欣赏自己的风度,你只要对他的成就、他的能力、他的风度表现你真诚的欣赏,他一定会欣赏你,把你当成难得的知音。如果自己不懂的问题、不清楚的事情,不妨向对方求教,既可增长见识,又能得到对方好感,何乐而不为?
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认为,你轻视一个人,你就不会把他放在心上,对他的一切都漠不关心。你重视一个人,你就会关心他的感受,关心他所处的状况。当他感受到你的轻视或重视后,也会报以同样的态度。当你想改善和巩固跟某个人的关系时,把他放在心上,无疑是一条捷径。
维也纳著名心理学家亚佛·亚德勒也曾这样说:“不对别人感兴趣的人,他一生中的困难最多,对别人的伤害也最大。所有人类的失败,都出自于这种人。”
生活中很多的问题,就是因为一方不把另一方放在心上或者双方互相不把对方放在心上引起的。种种仇视和敌意,也因此而生,并带来数不清的麻烦。倘若每个人都对别人多一份关注,多一份重视,这个世界将变得更加温馨和谐。
“早跟你说了会这样”——“我比你强多了”
什么是“事后诸葛亮”?就是人们通常说的“马后炮”,关键时候没有他的只言片语,事情过后便火眼金睛、废话连篇,人们在生活中对这样的人都不会陌生。他们常常是等事情发生后就说:“早跟你说了会这样!”这让听话的人觉得你仿佛在说:“你没听我的,现在这样都是你的错,我比你强多了!”而且,听起来也非常冷酷无情,充满了嘲讽意味。
如果仅仅是因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还无关紧要,但如果是在职场这就是一大忌讳。因为时间就是效益,机会稍纵即逝,老板最需要的是“机会的捕手”和“危险的预警器”,而不是“现场的旁观者”和“事后的诸葛亮”。
试想一下,倘若在台风或者地震过后你才发布警报,有什么效果?一个有远见的员工要勇敢地表达你的担忧和保留意见,只要你表达得有理、有礼、有节,领导一定会十分欣赏你。公司花钱雇佣你,你就得拿出你的主意,这是你的职责,你已经不是一个局外人。倘若你因为害怕承担风险而当时不开口,那么你就干脆“揣着聪明装糊涂”装到底。倘若你直到已经形成严峻局面的时候才显示你的高明,那简直就是预见到老板翻船却袖手旁观,直到老板掉进水里你却看他的笑话,恶劣程度和落井下石不相上下,只会加快你下岗的步伐。
大学毕业那年,李宁来到北京找工作。那时候,大概是职场小说看多了,一心只想去大公司上班,于是,找出三家规模最大的公司,将自己的简历投了过去。
幸运的是三家公司都通知李宁过去面试。这三家规模都不错,但是,在李宁心里还是有区别的,她把它们分为A,B,C。A是我最想去的公司,其次是B,再次是C。
经过几轮面试后,B公司最先打电话给李宁,通知李宁已经录取了。李宁心里很纠结,因为她最想去的A公司还没有结果。当时A公司里已经经过几轮面试,就在前几天,刚刚面试完最后一轮。
李宁想了整整一夜,拒绝了B公司,朋友王芳对李宁的拒绝非常不满,忍不住劝道:“B公司也不错的,你不能这么死心眼,刚刚毕业,能有份工作就不错了,你不知道现在竞争有多激烈。你看隔壁李林阿姨的女儿,毕业都大半年了,还没找到工作呢!”
过了一天,C公司也打电话给李宁了,说已经通过面试,下周一就可以上班。王芳又劝道:“A公司到现在还没消息,肯定是没录取,你拒绝B公司就很傻,现在赶紧去C公司吧!”
但李宁确实挺死心眼的,坚持要等A公司的消息,还是把C公司的机会拒绝了。
两天后,A公司还是没有消息,李宁内心几乎也认定自己没被录取。没被喜欢的公司拒绝,李宁心里挺郁闷,就搬了把躺椅到阳台看书。
这时,王芳在一边数落道:“我早说过叫你不要拒绝B公司,你就是不听,现在好了吧,哪家都去不成了,你就是太眼高手低了,A公司那是大公司,你要经验没经验,要后台没后台,身高又不理想,哪那么容易被录取?你不听大人的话,吃亏就在眼前。”
王芳的话让李宁更加郁闷,她十分恼火地说:“我求求你让我清静一下好不好?”
所幸,第二天A公司就打来电话告诉李宁被录取了,李宁问他们为什么这么晚通知,他们说领导出差了,就耽误了几天。
这时,王芳比李宁还高兴,兴奋地对李宁说:“没想到你运气还挺好的,还被你等对了。”
李宁很认真地对她说:“大姐,在我郁闷的时候,我希望你不要再打击我,这时候我只想得到安慰,如果没有安慰,给我清静也是好的。”
王芳常常会犯“事后诸葛亮”的毛病,这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友情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一个朋友失意时,绝对不需要你说:“我早跟你说了会这样……”这样的话语,常常会把人推入更大的痛伤中。对于事情本身来说已经是失败到了极点,然而更加失败的是这种“事后诸葛亮”式的自以为高明实则无情的劝慰与嘲弄。
一个女孩爱上了公司里新来的男同事,两人交往了一段时间后,女孩带着男朋友回家见父母。父母很认真招待了女孩的男朋友,女孩很开心,以为父母接受了自己的恋情。
但刚送走客人后,父母就把她拉到沙发上坐下,劝她跟对方分手。女孩很郁闷,问好好地为什么要分手。
女孩的父亲对她说:“我们热情招待他,是因为你们是同事,不能让你没面子,但我和你妈看了半天,他不是个实在人,对于我们所提的问题,很多都含糊不清,甚至有前言不搭后语的现象,绝对不是托付终身的好选择。”
女孩激烈反驳:“你们一上来就跟审犯人似的,人家紧张才会答非所问,我们很相爱,他对我很好,那些都是你们不知道的,反正,我绝不会跟他分手。”
无论父母如何劝说,女孩就是铁了心地要和男朋友在一起,父母在一边摇头叹息,无可奈何。几个月后,女孩无意中发现男朋友劈了腿,和另一个条件更好的富家千金好上了,对于女孩的质问,对方并没有否认,很坦白地告诉她:谈恋爱无所谓,可是结婚包含很多东西,找更合适的人有什么错?
女孩伤心欲绝,请假回家休息,父母得知情况后,心疼女儿,将那个负心人咒了千百遍。
女孩还是闷闷不乐,整个人像霜打的茄子一样,母亲一边心疼女儿,一边数落她:“我和你爸早就看出来他不是个好东西,可你就是不相信。现在好了吧,你就是不到黄河心不死,我们吃的饭比你吃的盐都多,走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看人难道不如你准?再说了,我们是你亲生父母,难道会害你吗?要是早听了我们的,早早分手,你何至于弄到现在这步田地呢?”
女孩越听越恼火,对着母亲大吼:“是,我白痴,我活该,我也没求你们可怜我呀!”
母亲也恼了:“你真是不识好歹,白养了你了。”
女孩一把扯过被子,把自己的头蒙了个严实,母亲摇头叹息地走了。
当我们以自己的经验去劝身边的人时,我们满心希望对方听我们的劝,不要受伤,不要跌倒,不要辜负我们的一片好心。可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他们未必肯听我们的话,到最后,也许成功,也许失败。
当他们失败时,其实心里就已经满是懊悔,只是不好意思说出来,这个时候,一个聪明的人完全不必再做事后诸葛亮,只要好好地陪伴、宽慰,和他一起走出人生的低谷,有了这种体验,往后你再说什么,对方都比较容易接受。
但是,倘若你在此时不长眼色地说:“你看,我早说过……”这样的句式时,也许我们的出发点还是因为心疼,可对方听到的意思是“我早就劝过你,你不听,活该!”
试想一下,我们自己也会经历失败和挫折,当我们满心沮丧和挫败时,我们是需要一个温暖的怀抱,还是喋喋不休的唠叨或者别人的冷嘲热讽?
说话最忌“均码”,必须量体裁衣
人们常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人各有其情,各有其性。言辞表达的内容和方式不因人而异,则会产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效果。
所以,在与人交流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因人而异,讲究“求神看佛,说话看人”。
性格外向的人易于“喜形于色”,性格内向的人多半“沉默寡言”。同性格外向的人谈话,你可以侃侃而谈;同性格内向的人谈话,则应注意循循善诱。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注意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来回答自己的提问。有一次,孔子的学生仲由问:“如果听到了,就可以去干吗?”孔子回答说:“不能。”另一个学生冉求也问:“如果听到了,就可以去干吗?”孔子的回答是:“那当然,去干吧!”公西华听了,对于孔子的回答感到十分不解,就问孔子说:“这两个人问题相同,而你的回答却相反。我有点儿糊涂,想来请教。”孔子答:“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的意思说,冉求平时做事好退缩,所以我就给他壮胆;仲由好胜,胆大勇为,所以我要劝阻他,做事之前要三思而行。可见,孔子诲人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特别注意学生的性格特征,因此能够使学生听进去自己的话。
“会说话”的人往往懂得“量体裁衣”的道理,他们往往能够左右逢源,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就是其一。
林黛玉初登荣国府的时候,王熙凤的几段话就展现了她“会说话”的非凡本领。先是人未到话先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尚未出场,就给人以热情似火的感觉。随后拉过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笑着说:“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儿,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一席话,既让老祖宗悲中含喜,心里舒坦,又叫林妹妹情动于衷,感激涕零。而当贾母半嗔半怪说不该再让她伤心时,王熙凤话头一转,又说“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就这样,她把第一次见到林妹妹应有的又悲又喜又爱又怜的情绪,抒发表演得淋漓尽致。
有一位销售员和一位老板约好了要谈一笔生意。他紧赶慢赶,坐了三个小时车去谈生意。可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到了公司这位老板竟然不愿意见他,把门一关,来了个闭门不出。
这位销售人员是个火暴性子,心里这股火就压不住了:你大老远地打电话要我过来谈生意,来了却闭门不见,这不是把我当猴子耍吗?他气上心头,也顾不了那么多了。你不是不见我吗?那我就自己进去,问问你究竟是怎么回事!有这么瞧不起人的吗?办公室的门是木制的。他一脚就给踹开了。见此情景,这个老板非常生气,站起来吼道:“你怎么这样子?有点规矩没有?”这位销售员也很生气地瞪着客户,大声吼道:“你明明在这里,却硬说不在,我坐了三个小时车来跟你谈生意,帮你挣钱,你就这种态度对待自己的客户吗?有你这么办事的吗?”
在争吵一触即发的情况下,意想不到的情景发生了。这位老板突然觉得这小伙子竟然和自己一个脾气,爽啊,难得!竟立刻变得友好起来,连忙把他让进屋里边,两个人开始坐下促膝长谈,谈了一上午,合同和支票就写好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这位销售员的说话方式和这位老板的习惯同步了,得到了他的认可。所以,他不但原谅了这位销售员,还和他顺利地签订了合同。
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在你说话之前,一定要充分考虑对方是什么类型的人,然后再开口说话。
千万记住一点,不要以为自己的说话方式会适合所有的人。面对不同的人,都用同一种说话方式,这是行不通的。和不同职业、不同性格、不同学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打交道,采取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只有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把握好说话的方式,才能和人很好地进行沟通。
(1)和性格各异的人交谈
面对性格不同的人,你说话的方式也要不一样。对一个很深沉的人,倘若你总是说玩笑话,对方会觉得你非常轻浮;对一个很幽默的人,倘若你总是说很深沉的话,他会觉得你非常死板。我们面对不同的人,从说话的语气上应该注意有所区别。对男性说话,可以豪爽一点;而对女性说话,应该委婉细腻一些,你要是说话太直白,可能会弄得对方很尴尬,让她接受不了。所以,我们在与人交流时,一定要选择正确的说话方式,才不会让对方觉得厌烦。
(2)和不同年龄的人交谈
不同年龄的人,兴趣和爱好都不一样,关注的焦点也会不一样。年轻人刚刚进入社会,会比较喜欢一些有活力、有激情的东西。再加上年轻人容易心浮气躁,情绪容易冲动,在与他们交流时,你最好选择一些时尚的话题,至少不能拿太陈旧的东西与他们谈论。另外,与年轻人谈论的时候,你的语气可以轻松一点,不要太过拘束。
和中年人交流时,你不能显得太过轻浮。中年人的心理已经成熟,他们会更关注与自身利益相关的话题。而且人到中年,难免会有一些城府,所以和中年人说话,你应该选择一些贴近现实生活的话题,口气也应该适当地严谨一些。
倘若你与老年人交流,那么不管你的职位高低,你一定要显示出对他的尊敬。老年人喜欢谈论过去的事情,他会喜欢和你谈论当年,想当年怎么怎么样,这时候你不能显得不耐烦,而是应该显得非常感兴趣,并且附和着他说话。这样的话,他就会自然而然地接受你了。
(3)和与你文化程度有差异的人交谈
交谈者双方由于文化程度不同,所接触的东西会有所不同,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也会有所不同。同时,文化程度也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活环境,生活环境的不同,也会决定一个人说话和听话习惯的不同。所以,在你说话之前,一定要了解对方的情况,倘若你的文化程度比他高,你可以放低你的姿态,聊一些对方所熟知的话题,用直白的话和他进行交流。倘若你交流的对象文化程度很高,你可以用请教的方式和他交流,从而满足他的虚荣心,他自然就会喜欢和你交流。不要在一群学问低的人面前说一些高学问的话,那样会让人觉得你在卖弄。可是倘若在高学问的人中间你再去说一些低俗的话,就会让人觉得你格格不入。
(4)和职业不同的人交谈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不同的职业,决定了一个人不同的说话方式。做销售的人,可能说起话来会洪亮一些,话可能会多一些。做研究工作的人,可能会低调一些,说的话也没有那么多。
由于工作原因,与人接触打交道会少一些,倘若你们的职业没有交集的地方,你就可以从生活方面或者是以共同的兴趣爱好为话题。从事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人说起话来可能会直白一些,在和他们说话的时候,你可以用直白的方式与之进行交流。
倘若你满口术语、之乎者也,对方会觉得你故意在他们面前显摆。而从事文字工作、教育工作的人,在说话的时候常会给人以文绉绉的感觉,而且他们的幽默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文字游戏也会常常出现,他们对生活、对事情的看法和感慨也会多一些。跟这样的人打交道,你的脑子一定要转得快,可能你不是这个意思,可是倘若你表述不清,就会让对方误解。而对于经商的人,你可以谈一下最近的经济形势,或者一些生意上的事情。但是,你一定要掌握说话的分寸,每个商人都有自己的商业机密,倘若你问得太多,对方可能会觉得你有所图谋。
在生活中,每个人的性格喜好各有不同,所以我们对不同的人要不同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就必须学会看人说话,找到适合的话题,才能更好地与人交流沟通。
生活中的人形形色色,每个人的心理、脾气、语言、习惯都不相同,每个人对语言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我们不能对每个人说话都用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