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沙:中国经验(下)

新华社记者 孙波 陈晓虎 曹健 马俊 卢鹰 唐亚蒙 刘海

[演播室主持人]如今,每年都会有数十位阿拉伯国家学员来到宁夏,探寻在这片遥远的沙漠中发生的故事,见证“荒漠变绿洲”的奇迹以及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精神。他们在中国学习荒漠化治理的科学技术和创新经验,回国后运用到自己国家的治理工作当中,为本国的荒漠化治理作出自己的贡 献。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荒漠化治理并不能一味地苦干和蛮干,借助现代科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要更多有知识、懂技术的人才参与其中。在宁夏有一所专门培养治沙人才的学校,从这里毕业的学生已经开始在治沙领域发挥着他们的作用。

[现场]王岩检查滴灌设备。

[解说]这是盛夏八月的一天,正午,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在毛乌素沙地西南边缘,23岁的王岩正在认真查看滴灌设备和树木灌水情况。大沙梁的刺槐出现旱情,侧柏的滴管不在位,他都逐一做好记录。

王岩的家乡在宁夏灵武市崇兴镇台子村,一个沙漠边缘的小村庄。也许是从小饱尝村庄遭受沙漠侵袭之苦,也许是家里好几位亲人都走上了治沙路,王岩从学生时代起就对治沙产生了浓厚的兴 趣。

[同期]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王岩:“平时走到哪看到稀奇古怪的树种都想问一下,就想了解一下这个树叫啥名字之类的,然后就慢慢地接触到这个治沙。”

[解说]2011年,王岩考入宁夏葡萄酒与防沙治沙职业技术学院,成为防沙治沙工程系的一名新生。这所前身为宁夏林业学校的学校有着30年的办学历史,也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所以培养防沙治沙人才为己任的职业技术学院。在这里,学生们系统学习防沙治沙专业技术,并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提升动手能力。

[同期]宁夏葡萄酒与防沙治沙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黄肖勇:“比如说我们每年都会带学生去白芨滩林场、哈巴湖等等,这就是我们固定实训的,校外实训基地,完全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让学生们进行动手的操作,以此来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解说]王岩至今仍然清晰记得第一次来到白芨滩实训时的情景,那时候,他还没有想到自己此后会成为其中一员,但彼时的震撼在他的脑海中已留下深深的印记。

[同期]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职工王岩:“因为从一个寸草不生、寸草不长的沙漠里,然后把沙漠植绿了我觉得挺伟大的。”

[解说]第一次来到白芨滩,带给王岩的不仅有震撼,还有遗憾。因为人生中第一次“追星”却并没有成功。

[同期]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职工王岩:“当时是王有德局长,全国劳动模范,我们班同学刚来的时候都特别想见他,因为他工作繁忙,结果也没有见上。”

[解说]全国劳模王有德曾被授予“全国治沙英雄”称号,在白芨滩,他曾经带领干部职工营造防风固沙林40多万亩,在毛乌素沙地西南端筑起了一道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10公里的绿色屏障,有效阻止了毛乌素沙地的南侵。昔日黄沙满天、条件恶劣的白芨滩,如今已是物种丰富、生态优良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王有德是王岩心中的偶像,也是他在治沙路上前行的精神动力。

[同期]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职工王岩:“我觉得我们的义务就是必须把这个劳模精神传承下去,传承劳模这种吃苦耐劳(精神)。”

[解说]2014年,王岩圆满完成学业,如愿加盟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成为一名光荣的治沙人。喜上加喜的是,他终于见到了心目中的偶像,而且有机会一起工作。

[同期]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职工王岩:“我刚来厂里的时候劳模还没有退休,因为我还亲眼见过劳模工作,大热天的,五十多岁、六十岁的人还拿着锹在地里干活。因为劳模那种带头作用特别强烈,让我们这些年轻人都感觉,就是无地自容那种感觉,自己要不亲手动真是不好意思的那种。”

[解说]劳模精神的感召,加上前所未有的使命感,让王岩像一只铆足了劲儿的陀螺,在忙碌的工作中找到了另一个自己。然而,治沙远比想象中辛苦,若非亲力亲为,很难想象个中艰辛。

[同期]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职工王岩:“到7月份的时候治沙就到一线沙区去,然后去的第二天我的胳膊上一层皮就掉了。到第二年开春的时候,站在远处看那个山绿了,特别有成就感,因为特别不容易。”

[解说]在白芨滩,像王岩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他们大多是追随父辈甚至祖辈脚步走上治沙路的“白芨滩二代、三代”,在日复一日的努力工作中,成就着心中的理想。

[同期]宁夏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王兴东:“与老职工相比他们是富有活力、有知识也有学历的一代。那么他们在推动治沙技术的提升,还有速度的提升、治沙成效的取得方面,发挥了他们年轻人有知识一代的作用,也为我们这几年治沙工作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他们是有知识的一代,也是继承了白芨滩精神的一代。”

[解说]工作三年,王岩最深的体会就是,林业工作不仅要能吃苦,更要多一份责任,沙窝里的每一棵草、每一棵树,都是治沙人用汗水浇灌出来的。其实,在宁夏,还有千千万万个年轻的“王岩”,他们,用崇高的理想与坚韧的付出成就着祖辈变不毛之地为青山绿水的嘱托。

[演播室主持人]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荒漠化是大自然向世界各国共同抛出的一道难题,如何应答?需要相关国家紧密合作,共同规划。“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科学治理,合理利用,沙漠变绿洲指日可待。好的,感谢关注本期《新华视点》,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