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上半期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研究
- 聂志红等
- 3294字
- 2021-04-23 12:56:52
绪论
20世纪上半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关键时期,是中国经济思想变革的重大转折期。
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传入开启了中国经济思想发展的新阶段。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和马克思主义整个思想体系一起传入中国的。中国的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从领会掌握、阐述传播到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新运用经历了一个过程。李大钊、李达等人较早地研读和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施存统、陈启修等人翻译了马克思的部分经济著作,一些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也陆续被引入。特别是1938年底,由郭大力、王亚南翻译的《资本论》三卷本出版,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先进分子把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与中国实际密切结合起来,致力于观察和分析中国现实经济生活,探寻中国经济的出路,从而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的新境界。
目前,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问题的研究主要在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学界和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界展开,国外对此问题的研究则基本没有涉及。
第一,从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学界的研究看,主要代表性成果如下。商德文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1992)系统论证了马克思、列宁、斯大林、李大钊、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经济思想,也涉及希法亭、鲍威尔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的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问题仅仅提及,并未进行论证。张问敏的《中国政治经济学史大纲(1899—1992)》(1994)概述了1899~1992年约一个世纪的中国政治经济学发展历程,重点分析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同发展阶段的状况。该书已经涉及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的命题,但没有把这个命题独立抽象出来,也没有把这个命题全面揉化到内容中去,对20世纪上半期的论述篇幅不足整体的三分之一。但是,该书第二章第四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与各种思潮论战中成长”和第五节“旧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总结”,这两节内容对于20世纪上半期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的研究,在研究方向上却能提供一定的借鉴。程恩富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中国卷)》(2006)阐述了旧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传播与研究、新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研究、中国当代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和中国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研究。该书是关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研究较为权威的成果,但是,该书属于“传记”体的教科书,限于介绍人物的经济思想,对于各种经济思想之间的关系没有涉及,一定程度上反而弱化了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的主题。而且,对于20世纪上半期这一关键时期的论述篇幅仅占整体的七分之一,论述的深度和资料掌握也远远不够。王元璋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思想史》(2006)以“经济发展”为主题梳理了国外经典作家和国内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陈云、邓小平等人的思想,论述深度不够,但其专题研究的思路值得借鉴,也体现了思想史研究的趋势。
此外,顾海良、颜鹏飞任总主编,邹进文任主编的《新编经济思想史》(第六卷)(2016),概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过程,总结了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形态的学说、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的学说,也涉及了王亚南、许涤新等人的思想,为本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线索与思路,但仍属于粗线条的梳理。
第二,从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界的研究状况看,一直是对1919年之前的研究有余,而对于1919~1949年的研究不足。马伯煌的《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1992)、叶世昌的《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1998)、赵靖的《中国经济思想通史续集》(2004)等研究均限于1919年五四运动之前,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的命题也未有涉及。张家骧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在中国的传播、运用与发展》(1994),对于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到改革开放半个多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做了细致梳理,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的主题,但对1919~1949年的论述不足,且集中于对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政策的阐述,也没有与非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进行比较研究。胡希宁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经济思想简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1999)与张家骧的研究类似。难得的是,谭敏的《回溯历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前史》(2008)对1919年之前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进行了深入梳理,其严谨风范堪称楷模,但此书考据有余而论述不足,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的命题未得到有力体现。
第三,通过从中国知网论文检索可知,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问题的核心论文寥寥,如张宇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集中表现》(2008)、蒋永穆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基本特征》(2008)、马艳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2008)、逄锦聚的《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010)等为本书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性思路。
从以上资料检索可知,当代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的研究绝大多数属于“通史”,跨越一个世纪,对20世纪上半期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的研究不足;谭敏的研究属于“专史”,体现了思想史研究的趋向,但其仅限于1919年之前。当代大多数研究还属于“传记”研究,“专题”研究缺乏,导致思想研究条块分割。当代研究大多限于政治人物的思想,对其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的重视不够。当代大多数研究未进行“比较”研究,只谈论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忽略同时期的其他经济思想,未能揭示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在斗争中成长的历程,更未能总结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的基本逻辑。
本书的研究对象为20世纪上半期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的理论探索争鸣过程、所产生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成果体系。研究资料对象为这一时期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具有较高学术理论价值的专著、论文、专辑、传记等;作为辅助,还有同时期的经济史资料,以及与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专题形成对比的同时代的其他有价值的思想史资料。
本书将试图弥补前人研究的“短板”,在研究内容和方式上着力体现三个特色。一是“专史”研究,即主要研究20世纪上半期,做深做精;二是“专题”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与近代中国实际相结合为主题,以探寻中国经济出路为中心,厘清不同思想间的关系;三是“比较”研究,重视学界的思想观点,重视非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对立性,在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交锋中,论述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的关键历程与发展脉络,总结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的基本逻辑。
对20世纪上半期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问题的探索,其理论与实际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为探索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的基本规律提供论据。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是统一的,没有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民族化就没有其世界化。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的基本逻辑,就是要总结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民族化的基本规律,就是为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奠定基础和开辟道路。对这一关键历史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的历程进行“专史”“专题”“比较”研究,就是为寻找和总结基本规律提供有力的论据。
第二,为全面理解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提供深入的论证。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是整体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包含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中国化。从经济思想史研究的角度分析近代中国为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作为中国经济改造的指导思想,将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中国革命的意义,有助于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和理性认知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第三,为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提供有益借鉴。本书从回溯关键历史中再次审视复杂现实,领会其一脉相承性。对20世纪上半期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展开探索,将有助于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体系的完善与创新,促进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的进程,更好地指导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同时,能够为建立以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体系提供有益借鉴,也为其他民族以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经过经济改造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一定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