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住家育婴师 矛盾转移

上次吵架之后,老公倒是有了进步,主动和婆婆沟通了一轮,连连诉说我的辛苦和不易,让他们也多理解我。婆婆看老公这么帮我说话,心里有些不痛快了,开始诉说她为了儿子的付出、忍耐、委曲求全。老公立刻把婆婆安慰了一通,告诉婆婆,她的辛苦付出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婆婆这才罢了,家里终于有了短暂的平静。

婆婆的付出和委屈我不是不知道,可成年人的世界里,有谁不辛苦,有谁可以不付出,又有谁会没有委屈?我们之所以会辛苦,要付出,要忍受委屈,都是为了我们所爱的人能过的更好!婆婆是为了儿孙有人照顾,儿子可以放心地在外面拼搏;我是为了宝宝有人看护,以及我辛苦了一辈子的爸妈可以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为了我们所爱的人,我们就必须背负起担子,咬着牙不断前行。

有时看着我的宝宝稳稳地坐在床上,咿咿呀呀地挥舞着手臂,我会突然暗自神伤。宝宝啊,你的出生、成长都是妈妈用血和泪托举起来的,妈妈为了你忍了从前所不能忍,受了从前所不能受。但妈妈不需要你知道这些,也不需要你报答,妈妈不想你有负担,妈妈希望你过得好,一路幸福快乐地走下去。

有时我看着我妈眉飞色舞地跟我讲他们医院的效益多好多好,总裁和院长怎么夸奖她信任她,同事怎么离不开她的时候,我默默无言。一个人的成功的背后都会有他人垫底和托举。我们母女之间,小时候,是你在托举我——你放弃上升的机会陪我学琴学舞蹈,绞尽脑汁帮我择校;现在我长大了,就让我来成全你一回吧,让你好好过几年你想过的日子,让你也为自己活一回。

俗话说,无欲则刚。既然想着成全别人,迁就别人,那自己的日子势必过的艰难些。多思多想无益,还是着眼于当下才是生存王道!

说话间的功夫,年就过完了。春节后,潘姐再来上班时,整个人有了很大的变化。可能是过年期间在家恶补了育儿专业知识吧,潘姐现在完完全全当得起育婴师这三个字。

当时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潘姐每天上午坚持抱着宝宝外出散步,从出门上电梯开始就跟宝宝讲解互动,看到什么讲什么。看到花就给宝宝讲花,让宝宝闻花香,触摸花瓣;看到小鸟就讲小鸟,让宝宝追视飞翔的鸟儿;看到广告牌就念广告牌上的字,宝宝都可以认识中百仓储的中字。如果爷爷午睡起得早,潘姐也会要求下午再带宝宝出去转转。有时候爷爷走不动了,坐在一边休息,潘姐就自己带着宝宝到处走到处看。

每周我妈也会来一天,和潘姐一起带着宝宝赏盛开的樱花,捉飞舞的蝴蝶,看新长出的尖尖荷叶。宝宝大了,再不满足于在家里玩了,时时刻刻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潘姐的安排让宝宝既玩到了、换了心情,也学到了,开阔了视野。

下雨的时候潘姐就会在家里给宝宝唱儿歌、讲故事、认数字,教宝宝练爬。在潘姐的引导下,宝宝8个月就可以在爬爬垫上自由地爬行了,那速度快得我都追不上。宝宝还学会了几首潘姐经常唱的儿歌。什么“小河流水哗啦啦,我和小熊去偷瓜”啊,什么“垃圾箱、路边站、张开嘴巴工作忙”,宝宝虽不会开口说,但是开心地会用手跟着潘姐比划。

宝宝虽然小,但也有了社交的需求,总是一个人玩难免有点孤单。虽然有潘姐陪着,但宝宝最需要的还是和同龄的小朋友一起玩。这点我还没意识到,潘姐和我妈就已经达成了共识。但小宝宝碰到一起玩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每家宝宝吃饭睡觉的钟点都不一样,有的家里老人想偷懒怕晒,不是每天都愿意带宝宝出去玩。而且会走会跑了的宝宝,又不愿意带我们这会爬的宝宝玩。最后我想了一招,在小区里建立了宝妈群,到处联系周边小区和我们宝宝差不多大的宝宝,然后和这些宝妈保持联系,约着一起出去玩或者上门玩。潘姐也在带宝宝外出时留意和我们宝宝玩得来的小宝贝。潘姐不怕麻烦,一有机会就带着宝宝到人家家串门,如果别的宝宝来家,也热情地招待人家。这一轮折腾下来,我认识了不少宝妈,我们宝宝也认识了好几个小朋友。

潘姐在教育方面有了显著的进步,我自然开心,在老公面前没少夸潘姐的好。老公看到宝宝发育得好,学爬学站学走路,样样都不落后于人,也衷心地感谢潘姐。平日里,潘姐陪宝宝的时间最长,因此对宝宝来说,潘姐就是最亲的人,就像她的妈妈一样,经常黏着潘姐不撒手,潘姐一哄她就立马买账,我这个正牌母亲和奶奶都排在了后面。甚至到了宝宝会开口喊人时,有时候也叫潘姐“妈妈”。

看到宝宝这样黏潘姐,我倒没什么不乐意的,只要我的宝宝发育得好,其他的都可以不计较。可是婆婆多少有些不愿意。一来平日里宝宝更黏潘姐,冷落了婆婆;二来潘姐育儿更加专业更有主意,更不把婆婆的话当回事了。婆婆经常在我和老公的耳边吹风:“你看,现在宝宝就认潘姐,这潘姐要是不干了我看你们怎么办!”,“宝宝爸妈都不认了,就跟个保姆亲,这样下去你们也不怕!”婆婆的话我一笑而过,可是潘姐和婆婆之间的矛盾已是日益有增无减。两人的矛盾重点从衣着的厚薄上,转移到了宝宝平日的饮食上。宝宝过了半岁,饮食要求越来越高,不再只是冲冲奶,调调营养米粉那么简单了。宝宝一日三餐都要加辅食,要熬细软的粥,要增加青菜、肉类、鱼类、鸡蛋等等,有时候还要补充点水果。这一下问题就来了。

第一,辅食什么时候吃?科学地来说,宝宝的辅食最好是跟大人一起吃,这样可以让宝宝养成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可这样一来,婆婆做大人的饭的时候,潘姐就要做宝宝的饭,婆婆就不乐意了,嫌潘姐影响了她做饭。“我这么大年纪了给你们做饭,你们还在这添乱”,这潘姐学给我,话中充分地表达了婆婆的不满。

第二,辅食吃什么?潘姐和我都是按照科学的育儿书上配餐,可这样一来每餐吃的东西就跟大人不一样,公公婆婆买菜的时候就要额外多买。婆婆又不乐意了,有这么麻烦吗?就吃什么什么不也可以吗?以前她带孩子的时候还不就吃什么什么的。尤其是水果,我们觉得宝宝能吃,婆婆觉得宝宝不能吃。有一天下午,我给宝宝吃了点梨子。可能那天宝宝肠胃不太好,把梨子全吐出来了,脸也黄了。这下婆婆生气了,又喊公公来收拾,又让我吸取教训。还背着我骂潘姐,让潘姐注意宝宝的饮食,再有这样呕吐的事情发生就让潘姐走人,这也是潘姐微信告诉我的。婆婆总认为鸡蛋很有营养,尤其是她从老家带来的土鸡蛋,更是营养无双。可是鸡蛋并不好消化,而且容易引起过敏,所以不应该过早地给宝宝补充鸡蛋。婆婆看到我们不采纳她的意见,嘴巴都快瘪到西班牙了。

第三,辅食怎么做?潘姐做辅食的方法我较为认可。早在怀孕期间,我就看过相关育儿书,做过详细的育儿笔记。所以,虽然我没有亲自动手做辅食,但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辅食做法对不对,我完全可以自己判断。之前我也预想过和婆婆之前在育儿方面的矛盾,所以育儿书也给婆婆看过,为的就是统一思想。可结果婆婆看了和没看区别不大。潘姐做辅食时恨不得能躲着婆婆,免得发生争执。

“这个青菜不切吗?”

“青菜要整颗戳水,切碎了青菜的营养就流失了。”

“不切碎宝宝怎么吃啊?”

......

诸如此类的对话几乎天天可以在厨房听到。

第四,辅食怎么吃?大人喂还是宝宝自己吃?婆婆主张大人喂,潘姐主张宝宝自己吃。潘姐的理由是宝宝通过和食物的接触,既刺激了宝宝的触觉,也提高了宝宝对食物的兴趣,更锻炼了宝宝的动手能力。婆婆不这么认为,她觉得宝宝大了点自然就会吃饭了,用不着提早锻炼。婆婆反对宝宝自己吃饭的最大原因,宝宝自己吃饭的代价是比较大。宝宝已快1岁,正是手臂发育时期,最喜欢挥舞两个小手臂。所以,她自己吃饭的时候就会把食物乱丢乱扔,搞得满地都是。虽然是潘姐收拾不是婆婆收拾,但婆婆还是牢骚满腹,经常叽叽歪歪。潘姐不理,婆婆就来找我们告状。

令我没想到的是,这一点上老公比我更支持潘姐。只要他在家,他就主动站出来帮我们劝婆婆,还帮潘姐收拾宝宝扔了满地的菜。老公的理念是宝宝要独立,要学会自己动手。所以和独立有关系的,他都特别支持。有了老公的支持,婆婆有一些退让,但还是叽叽歪歪不断。潘姐不想听她唠叨,就在每次吃饭的时候把房门关着,把婆婆挡在外面,吃完了收拾完了再把门打开。

第五,做辅食的时候加不加盐?育儿书上说一岁以内的宝宝是绝对不能碰盐的,甚至两岁以内的宝宝都不用接触盐等调料。一是,盐中含钠,不利于宝宝吸收消化;二是,调味品刺激了宝宝的味觉,宝宝只要吃了盐,后面就总想吃有盐味的食物,但宝宝的肝肾器官都没发育好,过早吃盐不利于宝宝的身体健康。

可婆婆不相信什么科学,她就认为没盐的东西没有味道,宝宝哪里吃的下去。宝宝大了,会趴在大人的饭桌前,眼巴巴地看着大人的食物。公公婆婆有时居然就把大人吃的菜给宝宝吃一点,美其名曰“尝一口”。这样的事是我明令禁止的,事关宝宝的健康,我不会有丝毫的让步。

我明确地跟婆婆说了,宝宝绝对不能碰盐,也绝对不能把大人的食物给宝宝吃。只要我看到有人给了宝宝大人的食物,不管是谁,我都会坚决地抢过来。婆婆不听劝,总说“吃一点点,一点点盐,没事的”。我不答应,也让潘姐不让步。这件事情上潘姐和我的立场完全一致,只要是婆婆给了宝宝放盐的菜,就丢出来不给宝宝吃,然后给我发微信。

婆婆对潘姐的阳奉阴违非常不满,更看潘姐不顺眼了,越来越挑剔潘姐的毛病,说潘姐的不是。我支持潘姐,婆婆说什么都不理会。作为育婴师就应该这样,一切以宝宝的健康为重。要是一味的只知道讨好主家听婆婆的,婆婆指哪打哪,那我还不如就雇个两三千左右的保姆,给婆婆打打下手,又省钱又省事。

我和婆婆各自找队友。我拉来老公,可老公根本就不懂育儿,不认为这是什么大事,由着我们自己闹。婆婆找机会把这些情况告诉了我爸妈。虽然我爸妈都是医生,但在育儿方面懂得还不如我多。他们依据传统的老思想,也认为给宝宝吃点盐没什么。两个人在我面前说,宝宝的手臂没什么劲儿,就是因为没吃盐的原因。我把他们俩不客气地批评了一顿。啥育儿书都没看过,瞎说什么啊!我爸干脆不管了,我妈还不死心。一次,她和婆婆联手起来给宝宝的汤里放盐,被我直接拦下来了。我妈恼羞成怒,扬言再不管我们了。我也没去哄她。

我妈好解决,但婆婆就麻烦了。婆婆毕竟白天24小时都和潘姐在一个屋檐下。要潘姐一个人顶住婆婆的每天的攻势也不是长久之计。潘姐已经向我诉苦了好几次,又差点要提离开。而且,光防着婆婆也不是办法,防不胜防!要从婆婆的思想上解决问题,才能一劳永逸。

到了我亲自出马的时候了。既然问题的根源还在于婆婆,所以要找机会跟婆婆开诚布公地谈一谈。至于老公,就不需要在场了,起不到任何作用,还添乱。那什么时候谈呢?我想到了一个机会。再过半个月就是宝宝的周岁生日了。一家人盼星星盼月亮的,好不容易把宝宝盼到了周岁,当然要好好庆祝一下。我们在一家离家近、档次也不错的酒店定了两个大包间,打算给宝宝办抓周仪式。包房我和老公早就定好了,但这天晚上宝宝睡下后,我借着带婆婆看看包房的名义,单独把婆婆带了出来。换一种谈话方式或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初夏时分的傍晚没有热浪滚滚的暑气逼人,走在马路上时不时有凉风相伴,好不惬意。我和婆婆在各种烧烤、蒸虾、大排档中穿梭着,一路向酒店前进。两人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这时候踏着傍晚朦朦胧胧的月色,放下了家里的纷纷扰扰,或许是我们婆媳最和谐的时刻了吧。

我把握住机会,开始把婆婆往话题上引。

“妈,宝宝马上也1岁了,算起来潘姐带宝宝也10个月了。您觉得潘姐怎么样啊?”

“小潘呢,总体来说还可以,一个人可以把宝宝招呼好,没有让我们操很多心,还是不错的。”

“妈,我跟您想的一样。潘姐能在我们家坚持干10个月,已经很不容易了。我们很多同事都很羡慕我,觉得我遇到了一个能够独立带宝宝的好阿姨。他们好多找的育婴师那真是让人头疼。”

我看了一下婆婆的反应。婆婆低着头,随着我继续前进。天色已黑,看不清她的表情,但我可以肯定她听进去了我的话。

“妈,后面宝宝会走路会跑了以后,估计更累人了。我和郝俊商量了一下,还是继续让潘姐带宝宝吧。一来呢,她带了宝宝这么久了,对宝宝也熟悉,二来宝宝也喜欢潘姐,天天黏着她,最重要的一点还是从您和爸爸的身体考虑。宝宝大了对看护人的要求更高,时时刻刻都要盯着,还要陪玩,你们这身体肯定吃不消。我爸妈还在上班,现在找份像样的工作也不容易,再说,我妈也不是很会带孩子。我小时候都是保姆带的。我爸妈继续上班呢,还可以给我们帮点忙。上次俊俊的一个朋友要做手术,就是我妈帮他联系的。这样想来想去,我看留着潘姐是最好的选择。”

边说我边留心着婆婆的反应。

“恩。”婆婆点点头,语气有点深沉,看来我的话她也认真考虑过。看到她已经在顺着我的思路走,我便开始了今天的正题。

“妈,我觉得啊,您哪,就是不会享福!”我开启了撒娇模式。

婆婆笑笑,继续听我说下去。

“您看,我们出钱请了人,就是让她来操心的,您替她操心干嘛呢,操心多累啊!宝宝每天吃什么,就让潘姐自己想、自己做,怎么做,都是她的事。您何苦累您自己呢?!潘姐是受过专业培训的,所以辅食这块肯定有自己的方法。她的做法也不是她自己独创的,她跟我说了,要不就是他们老师教的,要不就是她自己看育儿书学的。潘姐愿意让宝宝自己吃饭,就让宝宝自己吃吧,反正也是潘姐收拾。您操心这些干嘛,操心多了人也累啊!”

“我也是为你们着想。俊俊买房也不容易,她把个房子搞那么脏......”

“妈,潘姐不也收拾干净了吗?!她做些什么,我也留意着呢。之前我也在育婴书上看过,她做辅食的方法和书上差不多,所以我才同意的。”

婆婆点了点头,算是同意了。

“至于宝宝要不要吃盐,妈,说实话我确实反对宝宝吃盐,盐本来就不是什么特别好的东西,大人吃饭都应该少油少盐,何况宝宝。盐会加重肝肾负担,我自己肝肾功能就不好,所以我对这块特别注意,不想让宝宝在跟我一样。”我放慢语速,心诚意满地解释了我的担忧。

婆婆没有反驳:“好吧,宝宝也是你生的,你自己把握吧。”

可能这种谈心式的沟通容易让人放松,忘记彼此的身份感;也可能是这种平等的交流更能拉进心与心的距离;也可能是晚间的夜幕给谈话增加了朦胧的色调。不管怎么说,婆婆是认可今晚的沟通方式的。今晚和她讨论的话题很快就达成了一致,比我预想得还要顺利。快到家的时候,婆婆还来了一句总结式发言:“好,你的意思我明白了!我后面也会注意调整的!”

大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