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贵州省就业发展趋势研判

一 城镇从业人员规模预测

基于统计数据的一元线性回归预测显示,2013—2017年,贵州省各行业从业人员总量规模呈增长趋势,其复合增长率为3.11%, 2017年全行业从业人员规模为450.50万人。未来3年,城镇全行业从业人员规模将有望保持3%左右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预计到2020年将超过490万人。

二 就业单位类型变化预测

(一)事业单位从业人员规模预测

基于统计数据的一元线性回归预测显示,贵州省事业单位人才规模从2013年的11.23万人增加至2017年的13.89万人,年均增长率为5.46%,预计未来3年仍呈增长趋势。事业单位的就业人员素质持续提升,整体呈年轻化趋势。

(二)乡镇单位就业吸纳能力预测

随着贵州省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城镇单位从业人员规模总体上呈增长趋势。但是,贵州省城镇国有企业就业规模呈下降趋势,总规模从2013年的174.5万人减少至2017年的172.5万人,预计未来城镇国有企业在岗职工人员的规模将持续下降,事业、机关单位就业人数将增加。在就业吸纳能力方面,2013—2017年,贵州省个体户就业规模、城镇个体户就业规模与乡村个体就业规模的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4.90%、8.03%和20.57%,个体就业人员规模、城镇个体就业人员规模和乡村个体就业人员规模的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5.03%、11.67%和17.58%。基于统计数据的一元线性回归预测显示,在大扶贫战略行动支持下,乡镇单位对个体户的就业人员规模将有望保持15%左右的增长,乡村用人单位就业吸纳能力可能要强于城镇。

(三)私营企业就业规模预测

2013—2017年,贵州省私营企业个体户、私营企业规模以26.22%和20.9%的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基于统计数据的一元线性回归预测显示,贵州省私营企业就业规模将有望继续保持现有增长趋势。在贵州省乡村私营企业中,就业规模以33.8%的复合增长率高位增长,增长幅度居于全国和西部地区平均水平之上,乡镇私营企业就业规模持续增长,有望成为未来就业的主力军。

三 各行业就业吸纳能力研判

(一)新增就业重点行业研判

2013—2017年,各行业就业规模增长排名前五的依次为:建筑业(新增11.38万人)、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新增10.09万人)、教育行业(新增8.15万人)、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新增7.39万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新增6.58万人),且这5个行业的从业人员规模均呈增长趋势,复合增长率分别为5.91%、5.03%、3.85%、8.73%和16.7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有望成为未来吸纳就业能力最强的行业。

(二)就业吸纳能力最弱的行业研判

2013—2017年,贵州省各行业中吸纳就业能力最弱的3个行业分别为:采矿业(减少9.96万人)、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减少4.28万人)和制造业(增加0.57万人)。其中,采矿业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的就业规模呈减小趋势,其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84%和-8.56%,制造业增长缓慢,其复合增长率仅为0.19%。未来采矿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3个行业可能存在较大的转移就业压力。

四 固定资产投资与工资水平对就业吸纳能力影响研判

(一)固定资产投资对就业的影响研判

2013—2017年,贵州省固定资产增长率排名前三的分别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81.82%)、文化、体育和娱乐业(58.20%)以及信息、软件和技术服务业(55.7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就业增长率为16.77%,为全行业就业增长率最高的一个行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就业增长率为9.75%,信息、软件和技术服务业的就业增长率为8.76%,其增速均排名在各行业前列。在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与采矿业两个行业中,固定投资增长率分别为13.99%和6.83%,就业增长率分别为 -8.56%和 -5.84%。据统计数据显示,固定资产投资对第三产业就业规模的拉动更为明显。

(二)从业人员工资水平对就业影响研判

2013—2017年,贵州省各个行业人员规模增长排名前列的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以及教育两个行业的工资增长率分别为14.35%和13.77%,居于整个行业工资水平增速前三,且高于全行业平均工资水平。通过数理统计模型分析,行业工资水平的提升,对教育等行业就业规模的增长有一定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