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报祖国
苏步青自小喜欢读书,尤其重视文史学习。中学期间,老师教导他“要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要振兴科学,必须学好数学”,因此他的兴趣逐渐从文史转向数学,几年时间里做了几万道数学题。
1931年在日本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后,有大学准备聘请他做副教授,待遇十分优渥,但他坚持认为:“我是祖国送出来学习的,学成后,应该回去报效祖国。”求学期间,他始终以在日本取得崇高荣誉的第一个中国数学博士陈建功为榜样,与其约定学成后便回到祖国,创办世界一流的数学系,为中国培养一流的数学人才。1931年4月,苏步青回国,先后任浙江大学数学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浙江大学训导长。
随着日军轰炸杭州,战火阴霾迫近,1937年8月,浙江大学开始西迁。身为浙大数学系系主任的苏步青先生毅然选择跟大家一道挑着书箱、行李,跋山涉水躲避敌机轰炸,在庙宇或山洞内上课。一天,空袭警报响起,他和4名学生躲进一个山洞,他说:“这里就是我们的数学研究室,山洞虽小,但数学的天地是广阔的,大家要按照确定的研究方向读书、报告、讨论。”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西迁办学时期,空袭警报频频拉响,每次苏步青先生总会带上一大包笔记和书,带领学生们躲进岩洞思考问题、研究功课,一待就是一整天,石板就是桌椅和教具。在陈、苏两位先生的带领下,浙大数学系的授课多用自编讲义,尤其强调板书的设计,在各位教师精心备课、反复演练之下,可以说是只要有块黑板就能开课,故而诞生了西迁途中“将黑板挂在胸前”坚持授课的佳话。在这段漂泊动荡的日子里,苏步青先生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并在授课讲义的基础上写就《微分几何》专著。正如他的女儿所说,父亲白天上课,晚上在桐油灯下备课和写论文到深夜,早上早起种地,还要抽空读诗写诗,他总是那么乐观、那么自信、那么坚定不移。在这样困苦的环境中,他带领数学系师生以坚韧的革命意志、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乐观的学术精神,攻克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多重难关,创造出了大量举世闻名的优秀成果,为祖国培育了科学事业飞跃发展的有生力量。

苏步青先生当年发表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