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心理健康与专业成长
- 李世超 费昀
- 2872字
- 2024-05-23 16:04:07
前言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在其著作《什么是教育》中提道:“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句名言昭示着教师是一项神圣的职业。那么,我们作为教师,尊重自己吗?尊重自己的职业吗?我们有没有把自己的职业当作一种使命和召唤,去推动和唤醒什么灵魂呢?
我们许多人都读过雅思贝尔斯的这句名言,但是有多少人思考过,在教育孩子时,你是一棵什么样的树,是一朵什么样的云,是一个什么样的灵魂?你能给你所教育的孩子什么样的教育?你能让这些孩子在自主学习中找到快乐与自信,唤醒和开发自己的潜能与特长,去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吗?你能培养这些孩子的优良品德、健全人格、团队合作能力和担当精神吗?你能帮助这些孩子考上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专业(大学或者职业院校),找到一份有价值的工作,过上充实有意义的生活,造福国家与社会吗?如果能做到这些,你应该就算是一位优秀教师了吧!也就是说,如果你了解了教育的本质,找到了教师“教书育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业真谛,你就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成功之路,开启了走向优秀教师的征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号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政治保证。我们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面正确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这就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联组讨论时指出:“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关键是看教师整体素质水平的高低。实现现代化靠人才,振兴中华的基础在教育,而教育的基础在教师。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没有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因此,为了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最重要、最大量的工作就是培训教师,提高广大教师的素养。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希望本书能够为教师培训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意见。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示我们“要以问题为导向”,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抓手,打开我们的思路,开展我们的工作。毛泽东同志在其著名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写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为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本书先列举教师在生活与工作中常见的一些心理问题,然后分析“是什么”“为什么”,最后提出“怎么做”。以这种探讨研究问题的方式,引导我们进行深入思考与研究:以往有哪些思想与方法是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和党的教育改革政策规定的,或是有偏差的;有哪些思想与方法是符合现代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或是违背这些规律的;某些心理障碍又是如何阻碍我们去正确认识这些问题的。在这个探究式的学习过程中,与老师们共同探讨什么是正确的教育理念与规律,如何开阔视野,提高认知境界,走出认识误区,克服心理障碍,共同研究如何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如何实施现代教育理念与科学方法,从而获得向着正确方向前行的动力。
在这一培训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把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水平和师德师风摆在首要位置。师德师风的背后是教师个人的心理品质,两者往往交织在一起。心理品质又有隐性特点,所以提高教师心理品质是最困难、最不可或缺的工作。教师的政治思想水平和师德师风及心理品质会伴随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伴随教师成长的全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位教师能否成长为优秀教师,起决定作用的是他的师德师风及心理品质。教师心理是健康的,就可以为所教的学生提供宽容和谐、让其身心能健康成长的心理环境;就有利于教师正确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习、掌握现代化教育理念和科学方法,从而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职责。虽然思想政治问题与心理问题有时看似交织在一起,但是要区分和解决两者的问题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和途径可循的。从学校来说,我们不能把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当成思想政治问题进行批评教育,也不能把思想政治问题当成心理障碍要求心理医生来解决。从教师个人来说,学习与增强心理自愈认知与提高师德师风素质同样重要。如果人生是一场长跑的话,经历艰难险阻时,只要有自我拯救、自我崛起的意识,就能及时、有效地促进自我成长。
其次是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应试教育”依靠“题海战术”这类落后、僵化的教学方式,不但阻碍了学生、教师心理健康发展,而且阻碍了青少年智慧与创造力的发展。这种落后的教育模式如果不改革,将给中国的现代教育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我们教师必须适应教育现代化的新要求,改变应试教育中形成的习惯思维、习惯方法、习惯言行,从落实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做起,学习现代教育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为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教书育人,为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做出新的贡献。
传统的教育和现代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过去是以智育为中心,现在是立德树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过去是以教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让学生“学会”,现在是以学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会学”;过去是以知识教学为中心,现在必须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中心;过去是强调记忆和重复练习等被动式学习,现在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参与实践,主动进行探究、合作式学习;过去的宗旨只是传承,现在要强调创新。这种转变必然使教师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发生巨大变化。
从教师职业来说,教师心理不健康,就教不出有健康心理的学生;教师教育专业能力低下,就教不出国家急需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心理健康是学习实践现代教育规律、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前提,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又有利于消除自身的心理障碍。
我们的教育教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经常变化的,让我们以新的视角俯视自己的成长过程,掌握心理自愈的方法,克服心理障碍,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以健康阳光的心态,投身新阶段深化教育改革的洪流,完成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这一过程中教师身份的转化,相信我们一定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的优秀教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苏翊鸣的回信中指出:“新时代是追梦者的时代,也是广大青少年成就梦想的时代。”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改善学校软环境,为广大青少年实现振兴中华伟大梦想、创造未来精彩人生营造一个既充满关爱又合乎其成长规律的良好环境。这就必须加强学校党的领导,提高学校教师的素质与专业水平。只有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才能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这是当代中国教师应有的神圣职责和职业使命。
让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教师学生时的嘱托:“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化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贡献。”
李世超
202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