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最著名的主张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是从他开始,儒学从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据了两千年多年的统治地位,并几乎成为中华文化的代名词。但他也因为这个主张,凭一己之力,把曾经辉煌灿烂的百家争鸣,弄得偃旗息鼓,让儒家思想一家独大,从而惹来诸多争议。他的“三纲五常”强化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压迫,特别是“夫为妻纲”,造成对妇女和底层民众的束缚,成为后期批判封建礼教的焦点。那到底董仲舒是功臣还是历史的罪人呢?我们先从儒学的起源讲起。
周朝王室衰微,所以孔子编定了《诗》《书》,提倡礼乐,用来建立王道。但是当时的世道混乱污浊,没有人愿意起用他,孔子走了七十多个国家,连一官半职都没得到。孔子知道自己的主张无法实现,只好致力于学问,借助鲁国的历史撰写了《春秋》,文辞精深而意义博大,后代学者一直学习不止。孔子去世后,他的70多名弟子游走诸侯各国,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儒学传统。后来又有孟子、荀子之学都曾经显耀于当世。
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儒学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儒生被坑杀,儒家典籍开始残缺不全。儒生们心怀怨恨,所以当陈胜刚刚起兵造反,连脚跟还没站稳的时候,孔子的八世孙孔甲和一帮鲁地儒生就怀抱着孔子的礼器前去投靠,并和陈胜死在了一起。
在楚汉战争时,刘邦不好儒学,还经常羞辱投奔他的儒生。楚怀王曾经封项羽为鲁公,因而,很多儒生又把希望寄托在项羽身上。项羽死后,楚地皆降,只有鲁地坚守不降。刘邦派大军围住鲁城,城中的儒生仍在那里讲诵礼乐,弦歌之声不绝。刘邦为此而感动,就派人把项羽的头拿给鲁人看,鲁人这才投降。
刘邦建立汉朝之后,以叔孙通为代表的儒生为大汉制定了一系列的礼仪制度,使刘邦开始认识到儒学的好处。后来陆贾又经常在他面前称说《诗》《书》,并写出了《新语》,这使刘邦对儒生的态度有了转变,儒学可以说是重新兴起了。但这个时候,国内还有战争,没有时间兴办学校,所以儒学的传播还很有限。汉惠帝、吕后当政时,公卿大臣都是靠武力起家的功臣,所以儒生的地位没有提高。汉文帝时,征用了一些儒生,但文帝最喜欢的是刑名学说。到了汉景帝时,不任用儒生,而且窦太后喜欢道家思想,所以虽然已建有儒学博士的官职,可是大都没有受到重用。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儒学在政治上成长艰难。
但汉朝的建立,毕竟为儒生发扬光大自己的学术创造了一个安稳的条件,使他们有充裕的时间整理被秦王朝破坏了的文献典籍。中国的儒家经学是在汉代建立起来的,《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都自汉初有了新的传人,建立了各自的学派。讲《诗》的有鲁国的申培公,齐国的辕固生,燕国的韩太傅。济南人伏生精通《尚书》,鲁地的高堂生精通《礼》,董仲舒精通《公羊春秋》,瑕丘生精通《谷梁春秋》等等。儒家学者担当传授文化的重任,在朝廷或为博士,或为太子和诸侯王的老师,他们也总是努力想得到更高的政治地位。但务实的文帝、景帝及窦太后,倾向实用主义的黄老学说,事实也证明,汉初统治者推行黄老学说,确实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直到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即位。
在窦太后的影响之下,汉武帝从小就读过许多黄老之书。但汉初推行黄老“无为而治”,虽恢复了经济,但也导致诸侯坐大(如七国之乱)、豪强兼并、匈奴侵边等问题。这种松散治理无法满足武帝强化皇权、打击地方势力的需求。他要从“休养生息”的消极治理转向“积极有为”的帝国管理模式,所以他还是更倾向于儒学,刚刚即位就任命喜好儒术的窦婴为丞相,田蚡为太尉,重用儒生郎中令王臧和御史大夫赵绾。窦太后大为恼火,抓住了王臧和赵绾的过错来训斥武帝,接着罢了窦婴和田蚡的官,还逼着王臧和赵绾自杀。但这种局面没有维持几年,武帝建元六年,窦太后去世,汉武帝真正掌握了朝廷大权,这标志着一个旧的时代结束,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雄心勃勃的汉武帝在带领汉帝国走向强盛的同时,必须建立一个新的思想体系,以维护帝国事业的向前发展,董仲舒无疑是这一时代的幸运儿,他抓住了这个机遇。那他是怎样把儒家思想进行改造,让它适应这一新的历史形势的呢,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