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禁海的错误?面红耳赤的朱元璋
- 大明:草民朱元璋,拜见永乐帝
- 神罗公子
- 4044字
- 2024-10-29 00:28:15
亲爹面前,他可不敢造次。
徐长风看着这父子二人,不禁摇头失笑。他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除了这些,永乐帝朱棣还做了一件大事——郑和下西洋。”
“郑和是谁?下西洋又是怎么回事?”朱元璋和朱标异口同声地问道。
“郑和是燕王殿下麾下的太监。”徐长风解释道,“至于下西洋,则是派遣船队,前往海外各国访问,宣扬国威,发展贸易。”
朱元璋一听‘太监’二字,眉毛顿时竖了起来,胡子都差点翘起来。“什么?太监?老四,你将来是要当皇帝的人,怎么可以让太监插手朝政?”
他怒气冲冲地说道:“历朝历代,那些个宦官乱政的例子还少吗?你看看那汉朝,再看看那唐朝,哪个不是被这些阉人搞得乌烟瘴气?!”
朱元璋越说越激动,指着朱棣的鼻子骂道:“咱告诉你,咱大明绝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你要是敢学他们,咱第一个饶不了你!”
朱棣被老爹这突如其来的怒火吓得一哆嗦,连忙低头称是。
他心里也明白,老爹这是心里有气,对自己借题发挥呢,朱棣能怎么办,只能受着咯。
徐长风在一旁看着这父子二人,不禁摇头失笑。他清了清嗓子,说道:“陛下,您先消消气,听我把话说完。”
“太监也是人,有好有坏。郑和可不是那些个只会溜须拍马,祸乱朝纲的奸佞之辈,他可是历史上最出名的好太监啊!”
听到徐长风的话,朱元璋的怒火这才稍稍平息了一些,他冷哼一声,说道:“好太监?咱倒要听听,这阉人有什么好的!”
徐长风微微一笑,开始娓娓道来:“郑和,原名马三保,又称三宝太监,洪武四年生人,祖籍云南,是回教徒。”
“洪武十四年,傅友德远征云南,郑和因此被俘虏。洪武十七年入宫,次年,被安排进入燕王府。”
“靖难之役,郑和跟随燕王出生入死,成为心腹。郑州坝一战,更是立下大功,被赐姓郑。”
听到这里,朱元璋转头看向朱棣,沉声问道:“赐姓?这可是何等荣耀,你居然赐姓给一个太监?”
朱棣被老爹看得心里发毛,连忙解释道:“父皇,儿臣这也是赏罚分明啊。郑和此人确实有勇有谋,立下汗马功劳,儿臣这才破例赐姓。”
“再说了,郑和虽然是太监,但他可不是一般人,他可是很有能力的!”
徐长风这时候也接过了话茬,继续说道:“陛下,燕王殿下说得没错,郑和可不是一般的太监。”
“他除了拥有丰富的战争经验外,还具备别人没有的航海志向和航海知识。”
“所以,当燕王殿下成为永乐皇帝后,便将其视为出海的最佳人选,这才有了后来的郑和下西洋。”
“什么?下西洋?”朱元璋听到这里,更加疑惑了,“这又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要下西洋?”
徐长风微微一笑,开始解释道:“陛下,您想想,咱们大明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但有些东西,咱们这儿没有,海外却有。”
“比如香料、宝石、珍禽异兽,这些东西,如果能通过海运运回来,那可是能赚大钱的!”
“也因此,永乐帝一共派遣郑和七次下西洋,拜访了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甚至抵达了非洲东海岸,重新建立了自唐末战乱以后,中原王朝的朝贡体系。”
“朝贡体系?”朱元璋皱了皱眉,对于这个词,他并不陌生。
“先生,这朝贡体系,莫非也是强迫那些海外小国,进贡奇珍异宝?”朱元璋沉声问道,语气中带着几分不悦。
“陛下误会了。”徐长风连忙解释道,“永乐建立的朝贡体系,并非是强取豪夺,而是以平等互利为基础,那些海外小国,之所以愿意前来朝贡,是因为他们能够从大明获得更多的好处。”
“比如?”朱元璋追问道。
“比如丝绸、瓷器、茶叶等等。”徐长风笑着说道,“这些东西,在大明或许稀松平常,但在海外,却是价值连城的宝贝,那些海外小国,只要进贡一些当地的特产,就能换取到大批的货物,何乐而不为呢?”
“原来如此。”朱元璋点了点头,算是明白了过来。
“而且,”徐长风顿了顿,继续说道,“这朝贡体系,除了能够带来丰厚的利益之外,还为永乐朝的五次北伐,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撑。”
“哦?怎么说?”朱元璋来了兴趣,他这一生都在和蒙古人打交道,自然知道北伐的艰难,若是能有稳定的财源支持,那自然是再好不过了。
“北伐需要大量的粮草、军饷,这些都需要钱,而永乐通过朝贡贸易,赚取了大量的财富,这才使得永乐朝,有足够的底气,五次北伐,将蒙古鞑靼彻底打残,甚至一度将漠北收入囊中。”
“原来如此。”朱元璋恍然大悟,看向朱棣的眼神中,也多了几分赞赏。
“所以说啊,陛下,”徐长风看向朱元璋,语重心长地说道,“欲使国家富强,就不能不顾海洋,闭关锁国,只会让大明落后于世界潮流。”
说到这里,徐长风的语气变得有些尖锐:“尤其是您实行的海禁政策,更是为祸后世,可以说,是大错特错啊!”
“啊?”朱元璋愣住了,他挠了挠头,一脸茫然地问道:“俺……俺做错啥了?”
徐长风叹了口气,这老朱啊,是真农民,也是真皇帝。
他决定循循善诱:“陛下,您想想,当初您为什么要禁海?还不是因为方国珍、张士诚那些个海盗,把好好的海上贸易搞得乌烟瘴气!”
朱元璋一听,连连点头,对啊,想当年他还没打下江山,这些个海寇就占着海岛,烧杀抢掠,着实可恨!“先生说得对!当年俺登基还没几年,就下了海禁令,为的就是断了这些个王八羔子的财路!”
“没错,一开始禁海,是为了剿灭海盗,稳定局势,这没错。”徐长风说道,“可后来呢?海盗平定了,这海禁令却成了祖制,一代代传下去,这本身就有问题了。”
“这……”朱元璋语塞,他当年忙着恢复生产,平定天下,还真没细想过这海禁令的后续影响。
“洪武三年,您罢太仓黄渡市舶司,洪武七年,又撤销了自唐朝以来就存在的,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市舶司,可有此事?”徐长风问道,语气中带着几分质问。
朱元璋老脸一红,支支吾吾地说道:“这……这都是为了防止沿海百姓和那些个倭寇勾结……”
“陛下,您在洪武十四年,也就是洪武十三年的一年后,又下令‘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这禁海,本身就是大错特错!海贸导致倭寇来袭,那禁海就能够结束了吗?”徐长风步步紧逼,语气也变得严厉起来。
朱元璋被问得哑口无言,他当年确实是被倭寇扰得焦头烂额,这才一怒之下下了禁海令,可现在想想,这倭寇之患,似乎并没有因为禁海而消失啊!
“不可能!有明一代,倭寇之患不绝,最大的因素,就是禁海!”徐长风斩钉截铁地说道,“陛下您想想,这海禁令一下,那些世代靠海吃饭的渔民、商人怎么办?他们被束缚了手脚,无法进行商贸,只能被迫务农,还要承担沉重的赋税,日子过得苦不堪言,最终只能铤而走险,以劫掠为生!他们,就不是大明子民了吗?!”
徐长风的话语掷地有声,如同惊雷一般在朱元璋耳边炸响。
他这才意识到,自己当年的一道命令,竟然给沿海百姓带来了如此深重的苦难!
朱元璋沉默了,心中五味杂陈。
他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体恤百姓的好皇帝,可现在看来,他犯下了一个巨大的错误……
“先生,那……那你说,该怎么办?”朱元璋的声音有些沙哑,他第一次对自己的决策产生了怀疑。
徐长风深吸一口气,他知道,是时候给这位大明开国皇帝上一堂深刻的历史课了。
徐长风此话一出,朱元璋愣了半晌,脸色渐渐变得铁青,像是被人迎面泼了一桶冰水。他嘴唇颤抖了几下,指着徐长风,半天说不出话来。
一旁的朱标见状不妙,连忙打圆场道:“先生此言差矣,我大明幅员辽阔,物产丰富,百姓安居乐业,为何要舍近求远,去那蛮荒之地?再说,那些海外蛮夷,茹毛饮血,毫无教化,与他们交往,岂不是自降身份?”
徐长风冷笑一声,斜眼看着朱标,反问道:“殿下这话说的,倒像是从未读过史书一般。敢问殿下,汉唐之时,中华大地,是何等气象?那时,我大唐的商船,可是遍布整个印度洋,万国来朝,那是何等的威风!怎么到了殿下嘴里,就成了自降身份了?”
“这……”朱标被徐长风怼得哑口无言,涨红了脸,半天说不出话来。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压抑着心中的怒火,沉声说道:“先生说的,是汉唐之时,可如今,已是洪武年间,情况早已不同往日。那些海外蛮夷,贪婪成性,若是不加以防范,让他们随意进出我大明海疆,岂不是引狼入室?”
“陛下此言差矣!”徐长风毫不示弱地反驳道,“海外蛮夷虽然贪婪,但他们更渴望我大明的丝绸、瓷器、茶叶。只要我大明能够以强大的国力为后盾,制定合理的贸易规则,就能够将他们牢牢掌控在手中,让他们为我大明所用!”
“先生的意思是……”朱元璋眯起眼睛,似乎有些动摇。
徐长风知道自己的话已经起了作用,便趁热打铁道:“陛下,您想想看,若是能够将海外贸易掌控在手中,那将是一笔多么庞大的财富?”
“有了这些财富,陛下就可以招募更多的军队,打造更精良的武器,甚至可以开疆拓土,将那些不服王化的蛮夷之地,全部纳入我大明的版图!”
徐长风的话,无疑在朱元璋的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
海外贸易,掌控蛮夷,这些词语对于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来说,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可是,这些年来治理大明的经验,又让他本能地对徐长风的这套说辞抱持怀疑。
“先生啊,”朱元璋沉吟了片刻,用一种长辈教导晚辈的口吻说道,“你说的这些,咱不是没想过。”
“想当年,咱打下这大明江山,靠的是什么?是这帮泥腿子肯跟着咱拼命!现在天下太平了,咱就得对得起他们,让他们吃饱穿暖,安安稳稳地过日子,这才是正经事!”
“至于你说那海外蛮夷,”朱元璋嗤笑一声,“一个个都是些贪得无厌的狼崽子!你跟他们讲道理,他们跟你谈刀剑!”
徐长风知道,这位草根出身的皇帝,骨子里还是个小农思想,重农抑商。
“陛下,”徐长风不紧不慢地说道,“您说要让百姓安居乐业,这当然没错。可您想过没有,这世上,难道只有种地一种活法吗?那些世代靠海吃饭的渔民,难道就不是您的子民了吗?”
朱元璋眉头一皱,刚想反驳,徐长风却抢先说道:“您把他们逼上绝路,让他们没了活路,他们自然就会铤而走险!”
“到时候,那些海盗就会越来越多,沿海的百姓就会遭殃,大明还要花费大量的钱粮去剿匪,这岂不是得不偿失?”
朱元璋沉默了。他虽然是皇帝,但毕竟不是神,不可能面面俱到的。
“如此的话,他们可以告官啊。”
此刻,朱允炆冷不防的开口说道,眼眸中露出了好奇之色。
“他娘的。”
朱元璋一巴掌再次扇在了朱允炆头顶上,简直被朱允炆的话气笑了。
“建文帝这话说笑了。”
徐长风一笑,表情带着一丝玩味,“你也别忘了,大明就是在洪武皇帝造反的基础上建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