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你真的会阅读吗?

新人作者如何通过阅读

对创作者而言,阅读量的重要性无需赘言。在网文领域,没有哪位大神作者是靠着“闭门造车”成功的。《盗墓笔记》最初在《鬼吹灯》贴吧被发掘,《凡人修仙传》由作者大肥羊推荐给编辑,这些案例都印证了深度阅读与广泛涉猎是创作者的必备素养。对新人来说,与其在海量作品中盲目摸索,不如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让每一分钟的阅读都转化为写作能量。

选书:在海量作品中精准定位

面对榜单上琳琅满目的作品,选书的核心原则是“先做读者,再做研究者”。从普通读者的视角出发,扫过榜单时先凭书名和简介筛选——若一眼就提不起兴趣,可先标记暂存;若能被吸引,便收藏后深入阅读正文,不喜欢的果断舍弃,喜欢的则持续追踪。在此基础上,重点关注四类作品:

·高排名却“看似平庸”的作品:这类作品往往暗藏市场密码。比如某些情节简单却长期霸榜的爽文,需抛开“优劣”判断,分析其节奏把控、情绪调动的过人之处。要注意区分“个人不喜欢”与“客观存在优势”,前者是偏好差异,后者才是学习的关键。

·同类型同风格作品:若你写古风权谋,就精读榜单上的头部权谋文;若主攻甜宠言情,便拆解爆款甜文的互动设计。这类作品的叙事逻辑、人设塑造与市场需求高度契合,是最直接的借鉴范本。

·跨类型可迁移作品:写玄幻小说中“废柴逆袭”的主角时,可参考都市文里“职场新人逆袭”的情节设计;刻画科幻文中“星际家族内斗”,能从宅斗文中借鉴人际关系的张力描写。跨类型借鉴能打破思维定式,让创新更自然。

·现象级爆款作品:无论题材是否相关,爆红作品必有其破圈的核心优势。《三体》的硬核科幻与人文思考、《长安的荔枝》的历史细节与职场隐喻,哪怕是不同领域,其对节奏、悬念、情感共鸣的处理都值得细品。

阅读:分层次吸收养分

不同的阅读目的,需搭配不同的方法。新人可根据自身需求,在三种模式中灵活切换:

·沉浸式阅读:以放松的心态通读喜欢的作品,纯粹享受故事带来的快感。这种阅读看似“无用”,却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对叙事节奏、语言风格的感知力。就像厨师品尝美食时,味蕾会自然记住食材的搭配逻辑,长期沉浸式阅读能让你对“好故事”形成直觉判断。

·针对性记录:准备专属文档或笔记本,按“短板”分类记录。不会设计技能体系?摘抄玄幻文中的功法名称与进阶逻辑;不擅长环境描写?收集都市文里对咖啡馆、老巷弄的细节刻画;对话写得生硬?整理经典作品中充满潜台词的对话片段。当记录积累到一定量,写作时便能信手拈来,避免“词穷”困境。

·问题导向阅读:带着具体困惑拆解作品。比如想提升“高潮戏”写作,可选取 3-5部同类作品,对比分析其高潮前的铺垫方式、冲突爆发点的选择、角色情绪的递进层次;若对话描写薄弱,就聚焦某部作品,标记出“朋友间调侃”“对手间交锋”“亲人间含蓄表达”等不同场景的对话,总结其语言特点与信息传递技巧。这种带着问题的精读,能让每一页阅读都直指痛点。

转化:从“读过”到“会用”

阅读的终极目的是为己所用。新人需避免“只记不化”的误区——记录的素材不是简单复制,而是要拆解背后的逻辑。比如看到某部作品用“下雨天主角被泼水”强化其落魄感,不能只抄下场景,而要思考“环境如何服务于人设”“细节如何放大情绪”,再迁移到自己的故事中,用“雪夜主角弄丢重要文件”来表达相似处境。

同时,要建立“反向思考”习惯:分析某部作品的争议点,比如“配角过于工具人”,可对照自身人设是否存在同样问题;总结某本书的成功要素后,尝试用相反的设定推演——若爆款文是“男主全程开挂”,不妨思考“男主每一次胜利都伴随代价”能否形成新的张力。

阅读量的积累从来不是数量的堆砌,而是通过精准选书、分层吸收、灵活转化,让别人的经验成为自己的创作底气。当你既能像读者一样感知故事的魅力,又能像匠人一样拆解其骨架,写作之路便会越走越宽。毕竟,所有的大神作者,都是先做了足够优秀的读者,才成为了足够优秀的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