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发展

  • 太师!
  • 墨元圭
  • 1690字
  • 2025-03-25 23:58:59

随着和平协议的签订,整个国家都沉浸在久违的安宁之中。新军凯旋而归,百姓们夹道欢迎,欢呼声响彻京城的大街小巷。薛怀文骑着高头大马,身披战甲,英姿飒爽地走在队伍前列,接受着众人的敬仰与赞誉。然而,在这荣耀的背后,薛怀文心中却清楚,战争虽已结束,但国家的军事建设和发展才刚刚起步。

战后的日子里,薛怀文并没有因被封为大将军而松懈。他深知,军队的强大不能仅仅依靠一次战争的胜利,更需要长期的训练与改进。于是,他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了军队的整顿与改革之中。首先,他对新军的训练体系进行了全面梳理,结合战争中的实际经验,制定了更为严格且科学的训练计划。除了常规的体能和武艺训练,他还增加了火器战术配合训练以及针对不同战场环境的模拟演练。

在京城,工部的火器研发工作也在持续推进。苏文涛带领着一众工匠,并没有因为战争的结束而停下探索的脚步。他们深知,火器的发展对于国家的安全和未来至关重要。此时,苏文涛将目光投向了海外。他听闻海外一些国家在火器制造方面也有着独特的技术和经验,于是向朝廷上书,请求派遣使者前往海外交流学习。柴峪认为这是一个提升国家火器水平的好机会,便批准了苏文涛的请求。

经过精心筹备,一支由工部工匠和学者组成的使团踏上了前往海外的征程。他们历经数月的海上颠簸,终于抵达了目的地。在与海外各国的交流中,使团成员们大开眼界。他们学习到了新型的火药配方,这种配方不仅威力更大,而且稳定性更好;还了解到了更加先进的火器制造工艺,例如如何精准地铸造火炮的炮管,以提高火炮的射程和精度。

与此同时,曾巩等朝中大臣也开始关注国家的经济恢复和民生问题。战争期间,大量的人力、物力被投入到军事领域,导致农业和手工业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曾巩向柴峪建议,减免百姓的赋税,鼓励农民开垦荒地,恢复农业生产;同时,对一些受到战争破坏的手工业作坊提供扶持,促进手工业的复兴。柴峪采纳了曾巩的建议,并下令各地官员积极落实。

在边境地区,虽然战争已经结束,但为了防止西夏再次进犯,薛怀文依然加强了边境的防御建设。他组织士兵修建了更加坚固的城墙和堡垒,增设了瞭望塔,以便及时发现敌军的动向。此外,他还在边境地区开展屯田活动,让士兵们在闲暇之余开垦土地,种植粮食。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解决边境驻军的粮食供应问题,还能减轻国家的后勤负担。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逐渐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过来。农业生产蒸蒸日上,田野里一片丰收的景象;手工业也日益繁荣,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品畅销全国各地。火器制造业更是得到了飞速发展,工部在借鉴海外技术的基础上,成功研制出了一批新型火器。其中,一种改良后的火炮,射程比之前提高了近三分之一,精度也有了显著提升;还有一种便携式的连发弩箭,操作简便,威力巨大,成为了士兵们在战场上的得力武器。

然而,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一些保守势力开始对火器的发展表示担忧。他们认为,火器的大量制造和使用会破坏传统的社会秩序,导致民间私藏武器的现象增多,从而威胁到国家的安全。这些言论在朝中引起了一阵波澜,部分大臣也开始附和。

面对这种情况,薛怀文和赵宏远等人坚决予以反驳。薛怀文在朝堂上向众人阐述道:“火器的发展是时代的趋势,它不仅能够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保卫我们的疆土和百姓,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国家的繁荣。至于民间私藏武器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来解决,而不能因噎废食,阻碍火器的发展。”赵宏远也表示赞同:“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出现一些问题,就放弃前进的步伐。只有不断创新和发展,我们的国家才能在世界上立足。”

柴峪认真听取了双方的意见,经过深思熟虑,他最终决定支持薛怀文和赵宏远的观点。他下令继续加大对火器研发和制造的投入,同时责成刑部制定更加严格的武器管理法规,加强对民间武器的管控。

在解决了火器发展的争议后,柴峪又将目光投向了国家的文化教育事业。他深知,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体现在军事和经济上,还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素质的人才。于是,他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兴办学校,选拔优秀的学者担任教师,教授儒家经典、历史、算术、天文等知识。此外,他还鼓励各地学子积极参加科举考试,为国家选拔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