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佯怒道:“你看看你堂堂一个侯爷,成天钻钱眼里了,哪里有半分爵爷光风霁月的气度?真给朕丢人!”
“皇上,您可真是冤枉臣了,臣也想替皇上分忧解愁啊,但是臣肚里没有二两墨,何况到现在连那些七八品的官阶都没搞明白,臣不擅长这个,但臣学语言那可是一把好手,等臣去四夷馆学上一年半载的,保管又学会一两种语言。”
周显庸一边随口瞎说一边观察天顺皇帝的脸色,见天顺皇帝没有要生气的迹象,接着道:“到时候有番邦使臣来朝贡,臣就给皇上做通译,那也是臣为我大明朝廷做贡献!”
天顺帝冲他挥挥手道:“快别跟朕这儿说大话了,朕准了,你去四夷馆看看想学什么语言学什么吧,就是别耽误他们干正事!你一来,就乱得朕脑袋疼!”
周显庸压低声音轻轻说:“臣谢主隆恩,还有,臣还给皇上拿来五个鱼肉罐头,皇上尝尝鲜,臣告退!”说完,欢快地告退了。
出了文渊阁,周显庸松了口气,最近他每次进宫,都有点害怕这个老皇帝会突发奇想,万一给他赐个婚什么的就麻烦了,身边安插个不好打发的眼线,他做什么都放不开手脚。
从文渊阁转到文华殿,太子和二皇子已经在擦拭手脸,他们刚出去练习骑射来着。
远远看着周显庸过来,二皇子就问:“你咋今天这个时间过来了?又有什么好东西了?”
周显庸严肃道:“最近我感觉自己肚里少了点文化,有点小忧虑,想了好几天,怎么能显得高大上一点?”
二皇子蹙眉道:“你这说的都是些啥?听不明白,什么文化?什么高大上?”
“他是说想学点让他看上去斯文有才华的东西。”太子一听就明白了周显庸大概意思。
周显庸给太子竖了个大拇指:“厉害!”他简单直白地赞叹!
“那你要学啥?你那手里的是啥书?”二皇子看到了周显庸手里拿的书。周显庸递给他道:“不知道这是什么语言,臣刚才去请示皇上,允许臣去四夷馆学这个语言,学语言臣可太擅长了。”
太子接过周显庸手里的书看了看,没什么兴趣地还给周显庸。
周显庸看似随意地说了句:“当年三宝太监下西洋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和番邦人沟通,他会番邦语言吗?”
太子点头道:“三宝太监是回(hui)人,本人会说回(hui)语,他下西洋的时候,听说每次都带十来个通译。”
周显庸道:“那他带的通译都是四夷馆里的吗?”
太子摇头:“不全是,有一些是民间招来的,费信就是来自民间的天方语通译,他回来写了《星槎胜览》,也与马欢合写了《瀛涯胜览》,还有个叫巩珍的,写过一本《西洋番国志》,这几本书你去翻翻,很有意思。”
“天方语是啥语?回(hui)语又是个啥语言?”周显庸一脸懵逼。
太子和二皇子很少见到他如此呆痴的模样,都感觉有趣。太子笑道:“天方有个摩加是个朝圣的地方。至于回(hui)语是啥,你还是去四夷馆请教一下吧,孤也不是很明白。”
周显庸恍然大悟,脱口而出一句:“天方夜谭啊!”
他想起二十一世纪的阿拉伯故事又叫《天方夜谭》故事,合着,这个天方语就是阿拉伯语,摩加估计就是二十一世纪的麦加。既然天方语是阿拉伯语,回(hui)语是不是就是波斯语,总不会是回族语言吧。
于是他又问:“那他们出去主要说啥语言呢?”
“不一定吧,看去什么地方,暹罗语、西番语、梵语、占语、百夷语好多种。”太子回答。
二皇子不耐烦道:“快去吃饭,说这些无趣的干什么,显庸,你还真想出海去番邦?一走就是一年两年的,到时候坐船晕死你。”
周显庸叹口气道:“可惜出不去,现在也没有三宝太监那样的能人,听说花费靡巨,朝廷也不造那样的大船了。”
太子接口道:“父亲前几天还提过,有那出海的意思,可惜大臣们激烈反对,没几个支持的,这事不成,如今南边少数民族时不时闹乱子,北边瓦剌、鞑靼也不省心,军费都凑不出来,哪里来的钱造船出海。”
周显庸刚才不过是想试探一下皇帝和太子对出海的态度,听太子这么一说,明白皇帝和太子这里都不是特别反对出海,所顾虑的就是花费巨大,现在国库空虚。
这和现代管理如出一辙,要是南北的乱子平定了,不需要在军费上投资那么多,就可以造大船出海了。看来,他目前最主要的任务仍旧是赚钱造船。但是指望国内这些金银出产量,还是远远满足不了需要。那就得去海外去贸易或者开采,去海外需要船坚炮利,没有过硬的热武器和质量过关的船只和水手,怎么可能,这又陷入了一个死循环。
他现在尴尬的地位,连火药武器这些东西提都不敢提,别说研究现代意义上的热武器了,宝船图纸是有了,匠人也不是很大问题,关键还是得大量金钱支撑。这事,还是急不来。
周显庸中午在文华殿吃了顿久违的学生餐,下午就拿着那本从文渊阁借来的书去了四夷馆。
在四夷馆周显庸才知道,四夷馆现在开通的八种语言里,根本没有专门开设天方语的课程,不过倒是有个会天方语的老通事,还是会两门外语的,既会高昌语又会天方语,真是个人才。
这时候的四夷馆甚至都没有专门开设朝鲜语和日语这两门课,不过会讲日语和朝鲜语的人还是有两三个。整个四夷馆额定通事不过六十人,分在八个馆里。
周显庸借来的那本书是回(hui)语,也就是波斯文,一本关于波斯政策的书。周显庸因为一年前曾经向皇上禀明会去工部借用官员讲课,只是没想到首先用到的不是工部的知识,反而是四夷馆的。
他就在回(hui)馆里,找了个看上去很年轻,像教师助理的年轻人,叫蒋沉舟的,听说也学了四年了,可以进行简单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