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乌台诗案

1067年,二十岁的赵顼登基,这就是北宋历史上的第六位皇帝宋神宗。神宗是少年天子,他登基之初,雄心勃勃,一心想做一个中兴皇帝,亲政以后,马上想到变法,那么他为什么要变法呢?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宋朝的发展状况。当时北宋建国已经一百多年,由于长期执行的是重文轻武的国策,所以多年以来在统治上就面临着一系列的危机,比如,朝廷任命大量的文职官员,导致官僚机构臃肿超编。军费开支庞大,却无所作为,为了求得和平,每年还要贡给西夏和辽国大量岁币,使北宋财政入不敷出。国家就形成了“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官员多不胜数,人浮于事,造成整个国家机构运转缓慢。这些繁重的财政支出,最后都要转嫁到最底层的老百姓身上。而当时,豪强地主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再加上高利贷盘剥和繁重的苛捐杂税,压得老百姓喘不过气来,直接导致很多地方发生农民暴动。面对内忧外患,宋神宗认为要想富国强兵,必须实行变法,以扭转时局。

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党粉墨登场了。王安石,江西临川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也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志向远大,一心要变法图强,报效国家,宋神宗也急于变法来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所以两个人相见恨晚,一拍即合。从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王安石主持变法。变法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发展农业生产和富国强兵,如变法条例中推广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和保甲法等条款。

总之,变法核心就是“理财”和“整军”,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这场变法一直延续到1085年,宋神宗去世,前后长达十七年,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以欧阳修、苏东坡为代表的旧党,认为变法操之过急,所以极力反对王安石。苏东坡出身贤良方正科,所以他认为自己看到了问题,就应该知无不言,而且要言无不尽,所以他就搜集各方资料,在熙宁二年给皇帝写下了万言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上神宗皇帝书》。这个万言书全面驳斥新法,否定王安石变革。总结下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新法颁布操之过急,调研不够。

二是新法条例设置不合理,施行更不够慎重。比如青苗法,为了发展农业,向农民提供低息贷款,本来是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可是在地方执行的过程中却完全变了样,地方官员强行摊派,从中渔利,中饱私囊,最后弄得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

三是王安石用人唯亲不唯贤。为了迅速推行新法,王安石大力排除异己,在用人上,只要你口头上支持新法,不管才能和品行,一律重用。苏东坡在这里所说的“亲”不是指有血缘关系,而是那些投王安石所好,为升官而专门讨好亲近王安石的人。

苏东坡的万言书不但没有得到皇帝的支持,还彻底和王安石为首的新党撕破了脸。随后他开始到杭州、密州等地任职,彻底离开了中央。在地方当官,让苏东坡更加了解了新法在推行中的种种弊端,所以他经常写诗议论、讽刺新政,新党把苏东坡看作自己政治利益集团最大的敌人,他们也在不断搜集网罗苏东坡的罪证,想把他置于死地。元丰二年(1079年),苏东坡被任命为湖州知州,他按惯例给宋神宗上了一个谢表,谢表中写了这样一段话:

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苏东坡《湖州谢上表》

欧阳修像

苏东坡这段话是说:自己迂腐不识时务,难以和新进之人共同进步。皇上体察我年老也不会多生事端,或许能够保全一方百姓,所以才让臣到湖州任职。这本来是一个例行公事的谢表,可是却被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诬陷苏东坡是有意讽刺朝廷,否定熙宁新政,接着又从他的诗集中找出一些诗句,一起上报给朝廷。在这些人的唆使下,宋神宗雷霆大怒,下令逮捕苏东坡,把他从湖州抓回汴京,关在御史台。汉朝的时候,御史台栽着许多柏树,柏树上住着很多乌鸦,所以御史台又叫乌台,这个称呼一直延续到宋代。苏东坡因诗获罪,在乌台关押了一百多天,所以后人就把这个冤案叫作乌台诗案。乌台诗案最终的处理结果是,革去苏东坡现任官职,下放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又强调了一点,就是“不得签书公事”。

乌台诗案是北宋官场上最大的一场文字狱。苏东坡少年得志,一直以来都是顺风顺水,没想到人到中年,在仕途上却遭遇了一场灭顶之灾。四十五岁的苏东坡来到黄州,虽然头上还有一个团练副使的官帽,实际上他就是一个犯官,甚至是一个三无人员。为什么说他是三无呢?因为一无实权,二无工资,三无自由。由地方官监视居住,不得擅自离开黄州。

苏东坡被贬至黄州,遭受了人生道路上毁灭性的打击。当时的黄州还是偏远地区,偏僻荒凉,苏东坡以犯官之身来到黄州,举目无亲,他蜗居在一个叫作定惠院的寺庙里,闭门不出,埋头睡觉,心情跌落到了谷底。那一段时间,他曾给一位叫李端叔的好友去信,叙述自己的生活状况。苏东坡说: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苏东坡《答李端叔书》

李端叔本名叫李之仪,比苏东坡小一岁,也是进士出身,这个人是东坡的粉丝,一向敬佩仰慕苏东坡。李之仪也是词人,知名度并不太高,但他有一首《卜算子》却非常有名:“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元祐八年(1093年),苏东坡到河北定州任知州,李之仪终于找到机会和自己的偶像在定州共同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来李之仪得罪奸相蔡京,被治罪。

被贬黄州是苏东坡人生的第一个低谷期。元丰五年(1082年),这是苏东坡来到黄州的第三个寒食节了,这一年的雨水特别多,断断续续下了两个多月,苏东坡想到自己的前途就像这天气一样,阴沉灰暗,看不到尽头,于是研墨铺纸,提笔写下了这篇铭心绝品《寒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