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事:冯唐品读曾国藩嘉言钞(全新增订本)
- 冯唐
- 1661字
- 2024-12-10 09:00:25
书札
今日而言治术,则莫若综核名实;今日而言学术,则莫若取笃实践履之士。物穷则变,救浮华者莫如质。积翫之后,振之以猛,意在斯乎!(复贺耦庚)
此条涉及做事的态度,也涉及选人任事的方法。
治术,是政治实践,实际操练的技术;学术,是理论,是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是宣之于口、落之于纸笔,是PPT宣讲。
第一句,讲政治,强调名实相称,不务虚,不画饼;第二句,讲理论,强调的却是人,“笃实践履之士”,老老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干活的人。
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儒家讲究做任何事,先竖杆大旗,把理论搞清楚,白马黑马是不是马、白猫黑猫怎么抓老鼠等等。曾国藩却说,现在顾不了这些了,别做PPT了,先找能踏实干活的人。“积翫(顽)之后,振之以猛”——所谓一剂猛药,就是实干。
时代越靠近现代,信息越庞杂,人越容易空谈,是非越容易被混淆,庸众越容易狂欢,骗子越容易生存。
求实落实到“治术”(窄义定义为政治,广义定义为管理),就是少讲大道理,少戴大帽子,就是要层层追问清楚“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可以分解为几个次级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资源?”“潜在的最大困难有哪些?”等等。
求实落实到“学术”,就是多倚重一些读书多、思考多、不好浮名的学者,就是少些闭门造车的臆造,少些到处吹牛的时间,从综述开始,从获取和消化这一个细分领域古往今来、华夏四夷的主要研究成果开始,辅以相关领域的涉猎,基于随机双盲的实验,大胆假设,小心论证,为往圣继绝学,哪怕只增加一点点真知灼见。
如今,佞人太多,虚招太多,太多人混了太久了,更多人被晃点太久了。行胜于言,质胜于华,既是曾国藩做事的特点,也是用人的慧眼。
吾辈今日苟有所见,而欲为行远之计,又可不早具坚车乎哉?(致刘孟容)
自从韩愈提出“文以载道”,后世儒家把这四字奉为不二法门。坚车,不是坚固的三轮车,而是可以“载道”的好文章。
曾国藩这封信是写给老乡刘蓉的,刘蓉是个私塾先生,职业是教学生写文章。“我们要是有想法(所见),要把想法长久地实践了(行远),第一步是先把文章写好。”放到现在,就是先把PPT做好。
把一件事想明白、写清朗,符合逻辑、符合事实,可以重复验证、可以实际操练,似乎是对人类很基本的要求,但是古往今来、西天东土,似乎只有少数人类能做到。
耐冷耐苦,耐劳耐闲。(答黄麓溪)
扎扎实实地做事情,莫不如此。
关键是要“耐得住”。
曾国藩在另外一个场合提到: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
做事的首要修养就是“耐烦”。想要成事就要做事,要做事就要“耐烦”,所谓“不着急”就暗含耐烦的意思。
但凡遇上烦事,遇上难办的事,首要该想的,不是如何解决这个事,而是在“耐烦”两个字上下功夫。
人材高下,视其志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规,而日趋污下。高者慕往哲盛隆之轨,而日即高明。(答欧阳功甫)
这段话很好玩,皮里阳秋,表面意思和实际意思不一样。
表面说,选择人才,要看一个人的志向,“卑者”和“高者”志向不同,结果也不同。
实际上,这段话的核心词在“规”和“轨”,字音相近,意思相差很远。卑者是守规矩的人,日渐下流;高者是开辟道路的人(慕往哲盛隆之轨。慕,向往,和前一句的“安”不同;往哲,过去的高人,开门立派,不走寻常路),日渐上流。
安于规,一生安稳。创新轨,一生颠簸。同样的一生,可以是截然不同的过法。
这封信是曾国藩写给晚辈的“教育信”。做一个守规矩的人,还是做一个走自己路的人?
你选吧。
无兵不足深忧,无饷不足痛哭,独举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此其可为浩叹也。(复彭丽生)
讲“人力”的重要性,人是第一位的。
在赤裸裸的利益面前、功过面前,能做到公平的人都已经不多,何况分利聚义、推功揽过的人?
做事情抢在前、争利益躲在后,重事实、说实话、不作假、不拍马屁的人,永远是稀缺的。
遇到这样的人,一定要和他/她做朋友,做一辈子的朋友。有这样三五个朋友,这辈子比较好过。
做事情、组团队的时候,一定要有三五个这样的人构成的核心。有了这样的核心,不怕没投资,不怕没政策,不怕业绩的起伏,事情一定是能做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