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脏乱差呀,宫廷玉液

明朝万历二十年的进士谢肇淛,就曾上奏北京城的卫生状况差,已经到了“市上又多粪秽”的的地步。

特别是每到夏天,一场雨水过后,街面上那是苍蝇蚊子乱飞。

因此,北京城在夏季,往往有疟疾等疾病的流行。

想自保健康?那得“惟静坐简出足以当之”。

而古代北京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基础设施是元朝修建的。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修建了北京的下水管道“大明沟”。

可一用就是几百年,淤积了大量污泥,影响使用。

到了成化年间,明宪宗朱见深下令,每年二月清理、疏通一次沟渠,以保障排水设施使用。

公厕极少,更是环境卫生较差的主要原因。

明代王思任的《文饭小品》中,便有一篇《坑厕赋》。

其中写道“愁京邸街巷作溷,每昧爽而揽衣。不难随地宴享,报苦无处起居。”

意思就是说,那时候的京城北京,大街上厕所极少,到处是一片狼藉,臭气熏天。

朱翊钧没有说话,却是暗自叹了口气。

就在帝都,在紫禁城中哪里知道外面是如此地“脏乱差”。

他还以为在京师,天子脚下,怎么也有几分清明上河图的繁华美景。

当然,他不知道,现在的世界上,大明的城镇卫生环境,已经算是好的了。

据说在伦敦,人们把便溺直接从楼上往街道上倒。

“去正阳门看看吧!”朱翊钧淡淡地说道。

外城人口稠密,街区不像内城那样规整,却也形成了一些新的商业区。

外城的正阳门(前门)、崇文门便是著名的商业区,店铺林立,商贾辐转,居民稠密,百工丛集。

刘守有知道万岁心情不悦,也不敢多言,恭谨地跟随在后。

因为太监惹眼,朱翊钧出宫便没有带。

而在正阳门的商业区,有刚开张的皇家酒铺,还有东厂做后台的茶楼。

外城的来往行人便多了起来,叫卖声、说话声嘈杂,贩夫走卒,各色人等体现着百态人生。

朱翊钧的脸色也逐渐缓和下来,甚至有了淡淡的微笑。

这就是人间烟火气,在紫禁城是绝对体会不到的。

令他感到些许欣慰的是,在百姓脸上,少有那种麻木冷漠、如同行尸走肉般的神态。

有衣裳褴褛者,也有持杖行乞者,也有面带菜色凄苦的。

但总体看来,还没有到民不聊生的程度。

“虽然是京师,与穷困之地差别很大,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大明虽然衰落,但还有抢救的余地。”

朱翊钧逛着商铺,询着价格;驻足观瞧,打把式卖艺的在兜售大力丸;

还有人在吵架骂街,围观者架秧起哄,撺搡着动手;

甚至因为盯着带帷帽的小姐看,被丫环白了几眼,低声骂“登徒子”。

朱翊钧呵呵笑着,摆手令刘守有等人不必为意,随和地迈步走开。

“万岁身居九重,初入市井,看什么都新鲜。”刘守有低眉顺眼,心中嘀嘀咕咕。

“唉,咋碰不上欺男霸女,好来个英雄救美?路见不平,朕也铲一铲。”

“小说戏剧里都是这么演的,皇帝微服私访,总能碰到点桥段,弄出点故事的。”

朱翊钧哪热闹往哪凑,可依然没有找到扬名立万的表现机会。

到了正阳门,朱翊钧迈步进了“宫廷玉液”酒坊。

早就得到通知,店内掌柜和三个营业员,也就是出宫的宫女打扮整齐,笑脸迎客。

“御酒坊”的起源是在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为了满足宫廷内部对美酒的需求而设立。

这一机构由提督太监和数位佥书共同管理,专职负责监酿“内法酒”,即皇家专享的御酒。

御酒坊所酿造的御酒琳琅满目,诸如荷花蕊、寒潭香、秋露白、竹叶青、金茎露以及太禧白等。

这些御酒不仅色泽晶莹剔透,口感绵甜醇厚,更在民间赢得了广泛赞誉。

其中,“金茎露”与“太禧白”更是声名远扬,成为明朝宫廷御酒的典范之作。

而一些地位较低的小太监或差役,会自行酿酒,或携带配方出宫销售。

这些高仿御酒被称为“廊下家酒”,尽管品质与御酒有差别,却让民间百姓有了品尝宫廷美酒的机会。

店铺内销售的可都是真货,价格也自然不菲。

因为是面向高端客户,店铺很大,顾客却很少。

“万岁来了。”宫女互相以眼色提醒,愈发恭谨,心跳加速,都不敢抬头。

朱翊钧沿着柜台浏览着,看着价格也暗自咂舌。

“银子和人民币咋兑换呢,好象不只一百八一杯吧?”

“但咱这是好酒真酒,可不是二锅头兑的白开水。”

朱翊钧还是比较满意,除了不是玻璃柜台,不够窗明几净。

“包装也要再精美一些,看起来就像是你喝不起的样子。”

什么叫高端,在朱翊钧的理解,就是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那种。

况且,他也不指望卖酒能赚大钱,不过是个尝试,并且避免浪费资源罢了。

供养着御酒坊的匠人,存了那么多酒,光是皇家所用,再加上赏赐臣子,也用不了多少。

逛了一圈,朱翊钧含笑离去,掌柜和营业员都长出了口气。

“万岁很和气呢!”

“看起来挺满意,这下能放心了。”

“吓死了,脚都发软。要是万岁问话,话都说不利索。”

宫女低声议论着,脸上又有了轻松的笑意。

掌柜的干咳一声,故作威严地说道:“莫要交头结耳,好好干活儿。”

他是太监,年纪已大,与这几个宫女一样,都已经算是离开宫廷。

而且,他们既没有多少积蓄,又无亲故可投。

有这个营生,也算是皇恩浩荡,给了他们谋生之路。

至少,有口饭吃,有个住所。

要是店铺关张大吉,他们也就失去了生活来源,前景黯淡,甚至是凄惨。

避开了掌柜,宫女们又低声说话。

皇店开张是一个,织染局也扩大规模,对外承揽业务,并招进了很多宫女。

“听说那边包吃包住,还给工钱。”

“也累呀,到秋天,要做出数万套军装棉衣棉鞋。”

“可也能攒下点钱,为以后着想呗!”

生活,生活,对于她们来说,是最大的事情。

可不管怎样,皇家没有一赶了之,已经是她们的庆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