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传授鹤形拳
- 苟在江湖刷声望,我无敌了!
- 渊渟涣明
- 2060字
- 2025-04-05 17:08:51
“师父,这太贵重了。”沈安道。
这样一把掺入了三种灵钢的宝刀,价格至少在五千银元以上。
白鹤年摆了摆手:“有什么贵重不贵重的,刀就是拿来给人用的,我现在用不到了,总比放在那吃灰要好。为师至今共收下了十一位弟子,其中你的刀法天赋最好,这把刀给你正合适。”
“谢师父赠刀。”
白鹤年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沈安只好双手托住刀。
沈安行了一个叩拜大礼,站起身,握住刀柄将刀出鞘。
一道寒光亮起,刀出鞘的瞬间,气温似乎都下降了几度,汗毛立时倒竖。
沈安只将刀拔出一半,望着手中透亮如镜面的刀身,清晰地看见了自己的脸。
刀刃宽约四指,比他之前那把要宽一些,刀柄位置较窄,刀锋位置较宽,刀脊曲线微微弯曲,形制类似朴刀。
刀背最厚的地方约两毫米左右,中间位置有一段血槽。
而在刀身靠近刀柄的位置,刻着两个字古篆字:
寒澈。
很贴合的名字。
沈安将寒澈彻底拔出鞘,刀刃划过空气,竟发出如同蜂群袭舞的轻微嗡鸣。
“好刀!”
沈安赞叹一声,有些爱不释手地挥动几下。
他轻轻的划了一下自己的皮肤,已经淬炼的外炼极致的皮膜,被轻而易举划出一道浅浅的口子。
这还是沈安轻轻划动,基本没用力。
若是加几分力道,甚至使用上劲力,恐怕自己的骨头都能轻易斩断。
白鹤年道:“一会儿留下来吃饭,饭后为师传授你鹤形拳。你现在踏入内炼,也够资格学鹤形拳了。”
“是。”沈安点了点头,心中有些欣喜。
据他所知,白鹤年的所有亲传弟子里,只有王超和陈良被传授了鹤形拳。
鹤形拳作为南风武馆的立身之本,远非一般的内炼法门可比的。
这是一门包含了五种内炼法门的顶级内炼武学,与之前沈安所学的斗鹤刀法一脉相承。
临近中午,周涛宋元桃等人陆续离开了武馆,沈安则留下来和白鹤年一起用餐。
菜品六七道,但分量都很大,餐桌上只有白鹤年和沈安两人。
白鹤年的妻子也是出身大族,但在许多年就亡故了。自那以后白鹤年没再续弦生子,只有白云溪一个女儿。
饭桌上气氛有些沉闷,沈安蒙头干饭,白鹤年偶尔以长辈的口吻叮嘱几句。
“你学的内炼法门从哪得来的?”
“真定师傅给的。一门叫枯木逢春诀,一门是重山桩。”
“静悬寺的和尚倒是够大方的。”
沈安吃了个八分饱,饭后和白鹤年来到演武场。
白鹤年介绍道:“你师祖二十三年前,来到渝城建了这家南风武馆。”
“你师祖并非乾康人,而是来自北边齐国,是齐国万象门的弟子。”
白鹤年慢慢介绍着。
万象门是齐国顶尖大派,门内炼炁境无数,甚至有寿元数百载的金丹期老祖坐镇。
这种级别的宗门已经超出了江湖门派的范围,而是凌驾于王朝国度之上的修仙级别的势力。
即便放眼全东洲,万象门也能算得上是一流势力。
据说,万象门中最普通的弟子,都是炼神宗师级别的高手,炼炁境-采炁期,才有资格成为内门真传。
而沈安的师祖白南风,就曾是万象门的一名外门弟子。
事实上,在乾康乃至整个东洲南部,如白南风这样万象门外门弟子并不稀少。
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和白南风一样,年龄到了未能踏入炼炁境,被判定资质不够,不得不离开万象门。
许多万象门的弟子也和白南风一样,离开万象门后,找个偏远城镇开设一家武馆。
事实上,整个东洲的凡俗江湖,大部分的象形拳术,都来自于万象门。
象形拳顾名思义,是泛指模仿兽类的技能、特长和形态的拳种。
如鹰爪功、鹤形拳、虎形拳、猴拳、蛇拳、螳螂拳、铁马功等等,全都属于象形拳。
而象形拳,也只是万象门外门的粗浅传承而已,都不介意门下弟子传播到江湖上。
白鹤年先是将口诀、呼吸法、内炼法门等等口述给沈安,内容庞杂,白鹤年足足讲述了半个时辰才讲完。
好在沈安过耳不忘,白鹤年又讲得十分仔细,时不时问问沈安哪里没听懂,才顺利将鹤形拳的口诀部分传授给沈安。
随后,白鹤年当着沈安的面,打了一套动作标准的鹤形拳。
从动作到呼吸法,到运劲的种种细枝末节,都讲解演示了一遍。
沈安听得十分认真,因为已经顺利掌握了《枯木逢春诀》和重山桩,又练出了些许木行、土行内息,所以沈安对内炼也不是门外汉。
有白鹤年亲自讲解,沈安对鹤形拳理解得十分迅速。
但鹤形拳与重山桩、枯木逢春诀这两门站桩打坐的静功不同,它是一门动功。
而且是包含了五种内炼法门的动功,难度极高。
所以直到天色完全黑下来时,沈安才顺利无错的打完了一遍鹤形拳。
白鹤年教了一下午也有些累了,见沈安终于顺利无错的打了一趟鹤形拳,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
当年他初学鹤形拳时用了一整天才入门,沈安的悟性和资质比当年的他更好。
【鹤形拳:(入门1/2500)】
鹤形拳的五种内炼法门,分属金木水火土五行。
五脏的淬炼是水磨功夫,快不得。
大多数内炼武师,即使顺利掌握五行内炼法门,成功练出五种分属五行的内息,往往也需要二三十年,才能将五脏淬炼到极致。
而前文提到,心、肝、脾、肺、肾、胃明明是六个器官,为什么却说是五脏?
为什么是五种内息淬炼五脏,而不是六种内息淬炼六个器官?
因为在这个世界的主流武道传承中,脾和胃是看做一个整体的。
脾和胃又同属土行,脾属阴土,胃属阳土。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二者共同完成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就像土地孕育承载万物,生于土,归于土。
炼脾事实上就是练胃。
(此处结合了传统中医的认知。在中医的认知中,脾和胃就是一体的关系,并非作者胡编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