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无效人口又该如何处置?

虽然朱由检并没有考虑到这么深,但是这些个富人打算的事情,的确属实,也是朱由检眼里的利益之一。

要想在眼下能够获得最大的人力资源,去扩张土地和增强大明的国力,还得应付人类有史以来最可怕的天灾,准备应付即将到来的数省大旱,以及后续的蝗虫、洪涝等天灾,他必须将征兵制玩到底。

眼下的百抽一丁兴许只是开始。

至少今年,朝廷的税银,又是个丰收年了。

崇祯六年六月。

也就是满清使用的天聪七年六月。

皇太极养好了伤,先是在打败了索伦叛逆,于精奇哩河大破索伦凑齐的八千女真战兵,多数就在战场上斩杀了,仅有两千人归附。

随后又马不停蹄地跑到蒙古去,全力对抗林丹汗的主动进攻。

双方都是老仇家了,打了四年,这一年的皇太极八旗势力格外艰难,打的并不顺利。

林丹汗亲率亲兵,引渡数万蒙古人前来攻击八旗外藩,而失去了哈喇慎的大部分朵颜骑兵后,皇太极在此地也出现了断粮情况,与明军在辽西走廊面临的情况相似。

双方大小战阵三十几次,八旗折损六千兵马,而林丹汗此战伤亡不小,亦有八千伤亡,但林丹汗却膨胀起来,数次企图夜袭,全被击退,反倒是蒙古人多有踩踏,折损不小。

面对四面楚歌的后金国现状,八旗高层也成天的闹哄哄,豪格、阿敏二人主张八旗先搁置明朝战事,放弃几座前沿城郭,收缩兵力攻打蒙古。

事实上的这个时期,无论是大明还是林丹汗、皇太极,三方势力都陷入了一个粮食剧烈消耗,生产力却不见得能够供应得上,极度尴尬的情况,

林丹汗面对的最大问题,当然也是缺粮。

寒灾越来越严重,直接导致漠南草原,许多的部落都闹饥荒,这些闹灾的部落无可奈何,纷纷向明朝的宣大迁徙,在互市口岸、以及他们的共主林丹汗那请求供应粮食。

就口粮问题,林丹汗并没有太好办法,他自身难保,储备的粮食还不够自己吃的。

一直以来,林丹汗自身也是凭借掠夺弱小部落,来和与明朝互市贸易获得的口粮,而恰巧面对明朝互市口粮的锐减,也导致他麾下部落出售的战马价格,开始由高转低。

现在互市口岸的正常价格,小麦、小米的价值奇高,一匹壮硕的草原马只能换三斗小米,而小麦就只能换到两斗了。

这样的价格,让蒙古人无不是望而却步,但对此他们也并没有什么好办法,时间过去那么久,他们也发现了明朝在长城,以及各重镇的兵力,都增加了数倍。

尤其就是卢象升这一侧,明军以最少十八人一组,最多二十八人一组,驻守边塞。

每组相隔半里距离,这一段长城沿线增设了数十个敌台和上百个烽火台,由这些士兵屯守,防御密度大大增加了。

对此,林丹汗只能再派使臣前往明朝,并且又一次带了大量礼物,这一次的需求,就是希望能获得明朝更多的粮食供应,满足他在米麦粮食上的需求。

此事关系到马市交易,还是引起了朱由检的重视。

蒙古人的缺粮情况,并不是朱由检刻意为之。

相比较八旗奴隶制度化的动员怪物,蒙古人这种长期散漫惯了的游牧部落,朱由检从未当做真正的敌人。

对付蒙古人,只要他把更强大的补给线路,建设到长城,或者拥有更多骑兵和骡马,摧毁掉北方游牧,可以说是轻而易举,根本不是难事。

但这次的林丹汗要求,朱由检还是同意了,他亲自面见了使臣,决定满足林丹汗期待的粮食交易量,五成的需求。

价格上也由朝廷统筹,稳定北方互市口岸的粮价,将降低至六斗小米至四斗小麦来换一匹蒙古良马。

按皇帝的原意说,就是愿意卖林丹汗一份面子,你在和皇太极打仗,粮食我有,你卖命,我卖你粮食,这很划算对吧?

但朱由检话说的还是很委婉的,大明朝最近很多地方闹饥荒,皇帝也没办法,得先照顾自己的百姓,有多少粮食能卖你的?

至于大明朝的粮食是哪儿来的,那就是朝鲜和安南的问题了。

朱由检对朝鲜人是绝对不客气的,朝鲜需要承担的不仅仅是明朝驻军的口粮,每半年都要抢回来数十万石粮食还朝鲜的债。

但即使这样,绝大多数地区还是一个饥饿状态。

而明朝的稻谷,除了湖广、江南、云贵川、山东等地区稍好些,越往内地,灾荒越严重。

在河南、山陕、甘肃地区的麦种,都处于一个大片绝收的状态。

朱由检想过用红薯和玉米,尝试在山陕地区种植,结果很糟糕。

在南方种植过红薯,有经验的老农反映的情况,寒旱的日子种植红薯,仅仅一两个月内就已经是冻坏腐烂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朱由检向荷兰人着重需求得到马铃薯,也就是土豆的主要原因。

土豆除了拥有红薯的高产、耐旱特性,更重要的是它还恰好有一定的抗寒性。

抗寒性和抗旱性必须都有,这样才能在山陕、河南等灾区有一定的收成,否则像红薯、玉米之类的高产作物,也是无法承受北方的恶劣气候的。

但是南方土地是有限的,即使在他朱由检很早安排湖广、江南等地大规模种植玉米和番薯,想要供应整个大明朝吃嚼,显然还是力不从心。

相对来讲,日本、朝鲜的粮食更多。

朱由检尽可能的控制各地的粮价,当然他的手段如何酷烈,对拥有土地和粮食的地主如何盘剥,就要看底下人如何做事。

他只负责下达旨意,在各地的大地主家买粮,给的银子也是时下绝不可能买卖的粮价。

配合朝廷征粮的地主,往往等灾年过去,挨到这,朝廷也就停止盘剥了。

若是不配合,在朝廷眼里你就成了无效人口,无效人口在过去这几年是怎么个处理,那现在就怎么处理。

人口即国运,但是抵抗朝廷纳税、投机取巧躲避征役的无效人口,朱由检从未有过对这些人的仁慈之心。

杀了便是,还能节省粮食。

……

杭州府通到苏州府的双向轨道建成,两台蒸汽列车,满载近十吨重的物产,已经在运行了个把月。皇商们是对这个机械铁骨结构的大家伙,都非常有兴趣,而最终的表现也属实惊艳。

蒸汽列车能够日夜不停地前进,在这些商人绞尽脑汁后,锅炉的原来的银托活塞材料,叫他们捣鼓成更合适的白铜。

这不是传统中国古代,用砒霜与铜冶炼的砷白铜,而是镍矿石熔炼,剔除残余碎渣,与铜汁不断熔炼,硬生生薅出来的白铜。

这些镍白铜的质量,令人难以置信,在替换掉皇帝设计的白银材料后,不仅可以用镍白铜替换白银活塞,甚至可以取缔掉铜、铁制作的外围嵌板,使锅炉蒸汽机的总重量,减少了两成,体积大小也有所缩减。

商人这样那样的改动蒸汽机,令朱由检很高兴,主动询问了皇商们,最终得知材料本身是由云南商人搞出来的,他们只是了解了这种材料后,就向其订购了白铜活塞。

这条苏州、杭州的铁路,属于是民办铁路,整条线路的路权期间搬走了大量的人家,牵扯至少十万亩的土地,也都是花了银子的,不算买下路权的花费,这位皇商光是推动这些工人劳作,就烧掉了九十余万两银子。

这还是开始,还有苏州通往南京的铁路路线要开修,又需要大量银子投进去。

花费巨大,对于被大明朝盘剥许久,以及诸多钱财被用于和皇帝交易,陷在里头无法脱身的江南财阀,也是颇为吃力了。

最终这一次的路权被山东余家财阀购走。

山东余家世代渔业,这一次出了大头,足足拿出一百六十万两白银来做庄,汇聚山东各种银行、民财共约六百五十万两银子,不仅买走了苏南铁路的路权,也买断了山东登州港,至济南府的铁路路权。

有朝廷的路权凭证者,才能开办铁轨路。

山东人跑江南来了,还花大价钱买走了南京通苏州的铁轨路!

这可不得了,朱由检也没想到这些江南士绅,地域歧视那么严重!

被山东富商买走路权的第二天,江南十几家小报就搞起了联名,搞了个类似头版头条的活动,简直是把江南士绅们的脸,拎到江南鱼米之乡的民间去抽。

杭州到苏州的路权,江南士绅们彼此还是谦让,这南直隶的路权那也是挤破头的,结果叫山东登州的海鱼贩子倒腾走了?

这不能说是越界了,而是踩到江南世家财阀的面了。

舆论铺天盖地,把山东余家搞怕了,一些江南的大财阀主动过来联系,攀谈中也有打压之意。

这一番操作,算是将余家掌权人搞应激了,余家人是明确了态度。

南直隶的路权,他不卖!

此事叫这个江南门阀面上无光,连忙联系自己的后台,天启年代下江南,征杂项税科的镇守太监。

这位太监如今攀附上了曹化淳这杆大旗,很是风光。

太监亲自带人赶到民间,想要逼迫这余家卖出手中的南直隶路权。

一些山东商人在南经商,得知了此事后变得十分的抱团,纷纷买通地方小报,同样用小报舆论,来对抗江南世家财阀支持的小报。

双方以塘报、小报来发声,当舆论武器使用,立场还都挺坚定,又都不差钱,玩命的和对方玩起了舆论战互掐。

这件事情是越闹越大,最后也就闹到了朱由检这里。

朱由检一向处理事情简单粗暴,这位已经半百的老太监平常就侵吞民财,锦衣卫查了个底儿出来,曾经有太多收受贿赂的往事,按律来办肯定就是斩刑,但毕竟是内廷的人,而且还是天启年的老人,朱由检干脆就抄没了这太监的私产充入内帑,罚他去了大员岛生活。

而面对以后台方式为自己牟利的这个江南世家,也是处罚黄金一千两,前往余家要挟的族人,发配到长城充军五年,以严惩其不法之举。

皇帝出面,连大行皇帝曾经用过的内臣都不偏袒,抄了家后法外开恩,发配大员也是凄凉。

就这样,此事算是给他平息下来,各路的塘报、小报也算是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