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吕宋之战—控制南洋
- 明末:崇祯二年重建大明
- 念久长合
- 4435字
- 2025-04-19 09:20:07
离港的西班牙舰队与明朝登莱舰队的交锋中,显得颇为困难,双方的规模就不是一个级别的,刚刚开打就是边打边撤,双方没有任何接舷战的机会,明朝舰队的冲击过于凶猛,炮击也十分猛烈,西班牙人只能是一直保持着距离,和明军互相炮击作战,
西班牙人舰队的目的是规避炮击,和尽可能远离明朝的大舰队,对明军海军舰队的较高航速表现,看得是胆战心惊。
这些明军战舰拖着一个烟囱,无论风势如何,都能掉向,尽可能的维持侧面的炮窗,对着西班牙人。
双方的火炮射击,距离并不能太远,即使是大口径的红夷炮,也不能说打出五里,还准确命中西班牙舰船的程度。
从葡萄牙水员那学习来的伏仰角度技术,还是不那么超前的,双方的火炮技术主要靠炮手经验,一些明朝军官会作书记录下这些炮手的经验,监军太监倒是会记录一二,但不会太多。
本次海战比马六甲海战时期的郑芝龙,还是显得有些不太专业,但因为船上有葡萄牙人在给舰长提意见,总算是占着上风,逐渐递进炮击,能够命中西班牙的舰船。
海战经历两个时辰,在马尼拉湾以及其北部海域进行了接舷战,最终大明舰队获得完整的海权。
西班牙人有三艘盖伦大帆船被严重损坏后投降,另有击沉五艘桨板战船,两艘盖伦战舰被击沉了,其余西班牙舰队则借着风势,向东驶离交战海域。
马尼拉城的一千五百名西班牙人与黄得功作战,依靠着屯粮和城中妇孺、雇佣兵集团协助,黄得功硬生生打了两个月之久。
期间,明军是几次想要靠着蚁附登梯战术,以及炮打城墙,依靠火炮的数量,期待能够打出一个缺口出来。
但很可惜吧,马尼拉城内的西班牙人,的确是比较团结和能忍,被火炮的铅丸打了那么久,还想继续坚持作战。
而等海军分出了胜负,在登莱舰炮的攻势下,这才可以说是将整个马尼拉湾,包括马尼拉城和重要港口,都彻底摧毁掉了。
二十四磅炮的威力比黄得功手里的十二磅炮,那可以说差距大的很,对于城墙的损害,提升比较明显。
明军于十月中旬,最终控制整个菲律宾,为了报复西班牙人屠杀当地汉人,黄得功亲手将投降的胡安总督用马刀斩首。
投降明朝的大约八百名西班牙人士兵,有六百人被挑出来,给明军是一个个揪住并缚住手脚,在脚腕处拴住石块,随后驾着船来到近海,全部给丢下船去,沉海溺死了。
而对当地的土著,黄得功也是极其凶狠,他是召集当地明朝的汉人侨民,以报仇血恨为名,用当地土人的财产做饵,召集了大量汉民,分发刀枪和火绳枪,开始对当地的土著进行屠杀和袭击,随行监军的报告传到南京时,很久才得到了朝廷批示:十之留三,发卖于皇客。
就是卖给皇商的意思。
皇商等了两三年了,早就盼着吕宋战报了,得知皇帝出兵,仅仅三个月时间,就席卷吕宋,大将黄得功升任吕宋外省的临时总督,手握六千名天朝士兵,很快就接管了马尼拉。
皇帝也开始兑现承诺,由皇商前往开发矿产资源,开采的利润,则按先前谈好的分成来发卖红利。
江南的外贸好些年疲软了,而现在商人们在得到皇帝的许诺后,纷纷涌向了南洋,至于商人们怎么贪吕宋,朱由检并没空搭理这一层,承诺的事情他也按先前约定办了。
这吕宋上头的矿产和西班牙人产业,都是拿来给皇商们开发的,至于开发出来的矿产和产出,就得按照投资的银两,在商会里头分了。
商会里头可是有皇帝朱由检在其中斡旋,给商人们做主分钱的,产业也都是有专门的朝廷官员、内廷太监、商会会员在里头记录,最终的外省吕宋财产也是需要纳税的。
随后是市舶司官员扩员,增加马尼拉城、马六甲等南洋贸易海关,令登莱舰队去剿灭,盘踞于南洋的刘香、李魁奇等海盗,调任南都海军部左侍郎萧惕,担任泉州水师提督,扫荡浙江、大员、琉球附近海上贼船。
现在大明朝的蓬勃发展有点子古怪,皇帝专权玩起一言堂,商人们在江南大案之后,就一下聚拢成了亲皇派,而朝廷京官在南北融合之后,专心于严厉打压各地方的文官派系。
而地方派系中的县令,就属于从先前的好日子里,一下子跌倒,权利上大打折扣,失去了司法、军队控制的权利。
这其中司法一项不再由一人专责,更多的参与者改成是当地的生员、举人、进士。
若是有商会成员,也可以参与进去,程序是就《新大明律》论罪后,若是有罪,即按罪状呈给县丞或县令,若不能通过则可上呈至府院,再以更高一级的府来安排同样手法处置案子。
而罪状的定论,则是这些文生以及商会成员进行举手投票,按照比例来判定,案子是否符合《新大明律》的程序,
知府和县令只能对判定结果提出异议,并有权将之上呈到省部首府的巡抚、提刑按查使司来做最终判定。
地方的权利,从府到县在被改编后,是大大缩小了。
光是司法上,从决策权贬到了提案上呈的异议权。
前不久户部两位尚书,就又开始主导对地方做出限制的奏疏,交到了朱由检面前。
这次户部提出的是,要将各县州府的地方压仓金,除保边地区的经边银,和各省州府赈灾留用的储备金之外,剩下的收纳钱粮,应该要全部纳入国库统一使用,来防备地方抗税抗命等不良作风。
这一刀可太狠了,完全是不想叫这些地方上的官混呐!在地方上做官,想干点成绩出来,哪儿不得花银子办事?
这不仅仅是叫地方官难过日子,权利缩小……
连地方官升迁都有比较大的影响!甚至说堵上一层墙都不为过!
但这一次户部的上疏是被皇帝驳回了。
皇帝又不傻,他当然看得出此法的利弊,太过苛刻了,而且留下的赈灾备用金不一定够用,毕竟是天灾不断的小冰河期。
但皇帝却很快就下批了,关于户部尚书提议的弱化版本,地方原本截留的压仓银,原本是地方征税总的三成。
户部想将地方税务除必要存留的钱之外,全部上缴国库的要求,是被皇帝削弱了。而是将地方压仓银从三成,降低至不足两成,这其中多扣出来的一成银粮,一半进国库,一半则是流进第一银行。
崇祯六年的十月,孙传庭报告称,北方的皇太极遣使前来,商议和谈之事。
等待礼部官员同意前,皇帝得知了此事,直接就打断了和谈,命人赶往山海关,要求就是用弓弦绞死这名皇太极使者。
用弓弦,此间意味再明显不过了。
和谈?朕可绝无和谈之意!
朕要将你们建奴,一个个全部绞死。
朱由检的态度取决于自身实力,也就是自己可用于野战的战马数量,此时已经十分庞大了。
经过了和林丹汗、蒙古各部的互市贸易,大明朝倾斜利益,花费从开始的每年五十万两银子,提高到每年大约二百万两白银,来平抑互市贸易中的粮价。
小米小麦的价格在短期内就骤降超过三成,一直保持到了现在。
蒙古各部落也怕林丹汗和明朝皇帝的关系会随时崩掉,届时会停止平抑互市粮价的好政策,纷纷是售卖手中的良马,他们买走的小米、小麦越多,大明手里的马匹当然就越多。
至此时为止,大明朝的在册战马数量,在很短时间内就暴涨至四万两千匹,九边就有三万匹的战马。
三边的洪承畴部也获得了大约四千匹马,这四千匹马对洪承畴来说可是宝贝,他加紧时间就重金招募了许多善于骑射的豪杰,有几支贩私盐的盐帮贼人被其说服,加入了官军,成了洪承畴倚仗的两营精骑,又对李自成等流寇是穷追猛打,数次斩获大胜,令朱由检也很是赞许洪承畴的功劳。
历史上他洪承畴的确是汉奸,这毋庸置疑。
但历史上你是什么样的人,讲真的朱由检不甚在乎,他在乎的是眼下你的功绩和能力,只要肯当下用命,给他立下大功,朱由检一样是给予丰厚的封赏。
而北方的孙传庭,现在也在编练辽民骑兵,并且因为这段时日,也有不少蒙古部落归附明朝,明朝手里的蒙古骑兵数量也大幅提升。
这些蒙古人在卢象升手下还算听话,明朝也就给他们大部打散,让他们加入宣大骑兵里头,让这些善于骑射的蒙古骑兵,与宣大的三眼铳骑兵混合,卢象升的野战实力也是大幅度提升,手中也有了近九千名骑兵,实力皆不容小觑。
有饱饭吃,对这些蒙古人的吸引力真的太大了,灾年还能吃得上米面,甚至每隔一两天还能嚼上混了盐巴、豆面酱的猪肉,真的很香。
有人可能会问,你怎么敢让蒙古人在宣大混入明军行伍里,不怕再发生哱拜之乱吗?
那朱由检也有问题了,我这一百三十几万兵马镇守的长城防线,你以为打开互市口岸,蒙古铁骑就能杀进来,变成满清入关一样的惨事吗?
那你要不要看看满清?
他多尔衮为什么不听总兵吴三桂、蓟辽总督王永吉的求援信指示,跑去从喜峰口和密云入关,非要一路向山海关进兵。
绕山海关后长期和李自成打,后勤扛不住的,一旦后路被吴三桂与王永吉一掐,等于是满清替吴三桂打败了李自成,自己则是被吴三桂堵在关内干一仗了。
这不就是卢象升在位时的再现历史吗?
再者哪怕是林丹汗,顶多手里头有个七万上下的铁骑,就算他纠集大半个漠南蒙古,再凑几万,他能不能杀入关内,打赢卢象升?
百万边军搁这跟你是开玩笑的?
抽个四五十万人出来,就能轻而易举的压制你,再加上孙传庭和洪承畴的兵马,还有那么多州县衙门的生员可以用来招募兵勇来抵挡。
真以为林丹汗还能活着回到草原上去吗?
至于历史上的大明,那属于是要钱没钱,皇帝对地方官吏也没啥管控力,边军只有那么几千骑兵,还没有役兵,卫所早就糜烂。
和现在的大明朝完全不是一个东西。
砸个千万两白银在海军上面,你就可以知道,朝廷现在的国库军费有多充裕了。
崇祯六年十二月九日。
崇祯皇帝朱由检,在南京城召见了后黎朝使臣,后黎朝郑主与明朝使臣陈玉鉴,终究是签订了藩属条约。
随后南朝自封广南国的阮主,也立即派了使臣,也就是眼下此人,特地前来觐见大明朝皇帝,希望获得册封。
对此,皇帝的态度是模糊的。一来是对阮主的在南洋势力比较关注,所谓的广南国阮主,至少有四万兵马,手底下士兵作战能力较强。
本来阮主是在对占婆保持压迫,但由于明朝大军在此处的介入,中断并驱逐了当地的阮主军队,在进攻马六甲期间的明朝大军表现,也极大震慑了阮主,他在越南的扩张计划,因为葡萄牙人势力的溃败消失,而中断了快速发展。
可以说,现在阮主面对北方郑主确认签署,与明朝的藩属条约,这样复杂的处境下,他只能是立刻请求得到明朝的册封,来认可其政权合法性,如此才能继续存在下去。
双方交流了一周时间,最终敲定了藩属条约的现况。
朱由检同意将黎朝土地一分为二,由双方现在的实控疆域为线,广南国改名为越南国。
双方都保留有明朝一定兵额的驻军,保证二者的政权不至于被短期内推翻。
至于安抚郑主,朱由检暂时懒得考虑,等你先传使者来再说。
至此,明朝势力再次包括了孟加拉地区的阿拉干全部、从莫朝至南洋苏门答腊岛全部的土地。
这些土地从明成祖朱棣死后的几十年内,就逐一脱离明朝的势力范围,如今,朱由检再次将这些土地全部囊括了进来。
并且另外还有大员、吕宋、日本等地域,甚至是莫卧儿的孟加拉省部分土地,都在明朝的控制之下。
一份份纸页小报在隆冬腊月从南直隶传出,随后传遍江南京畿区,不到一个月,整个大明朝都知道了此事。
民间的撰文中,关于整个南亚,已经完整纳入大明藩属体系内的消息,在民间疯传,不少士子文官为大明朝的中兴之相感到骄傲。
名士们往来称颂皇帝的治国之道,仿佛当初的那个暴君、昏君,此刻被贴上了金纸,成了有道之君、救世明君的模样。
这些小报为民间传播,也为整个大明朝再次打了一剂强心针。
大灾之年,却有明君在世,令小民心安。
在北方的许多流寇得知南方的蓬勃发展,天朝的威仪正播撒海外,也有大量的人由贼转民。过去朝廷苦劝不听,不愿离开祖上传下的基业之民,也是有许多开始南下,远离北方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