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马哈巴特汗的困局

现在本就是各个边军军镇系统,在皇帝面前拼命表现,争名斗勇的时候。

皇帝短短几年,就封了几个伯、侯爵位,而且也很重视武官,这正是搏一搏前程的好时候,相比较平贼将军的授封,倒不如得一句皇帝御笔题名。

名声上去了,封赏自然而然也会来的。

明朝是一个奇奇怪怪的朝代。

皇帝的权利很大,文官的权利很大,百姓的权利也很大。

很奇怪,大家权利都很大,言官可以拿民间的舆论来攻击朝臣、攻击皇帝,朝臣可以靠着吏部拢合文官集团来限制皇权,成年的皇帝可以对任何一个文官生杀予夺,哪怕你是首辅大臣,说杀也就杀了。

而这舆论上来了,你这个武将到底是不是能力厉害,也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至少不再单纯看你武将的个人能力,而更多的侧重于民间文人、百姓,怎么看你这个武将。

他们写的那些个小说、话本里,你有怎样的表现,就等于是你有这样的表现。

小说中的表述,大于现实中存在的人。

而皇帝一个标榜名头,就显得比个授封称号还要珍贵许多,是可以直接抄录到小说里头,当你个人的出场诗。

而实际一点的,诏书中则提到了给众将士补充兵马,恢复各营士气,甚至还提到了皇帝对于俘虏兵的要求。

对于俘兵,予以杀敌者,可入“归汉”籍贯,可以纳入军中领饷,习汉文汉语,战后予以授田耕农,战功突出的,可以让其领兵打仗,最高授予到游击一职。

皇帝很开明,至少对投降到明军阵营里的外族士兵,还算是优待。

得知有援兵即将赶到,且朝廷并未降罪换掉自己的顶头上司,众将心中都松了口气。

相比起其他巡抚、督师,陈奇瑜至少不会责骂、归咎,并且是个谨慎有谋、奖惩分明的上司。

这样的人手底下混饭吃,总比待在一些空有大志,并无实学才干的文官手下,白白送命要安心得多。

接下来的日子,陈奇瑜让各部官兵防守河岸,顺便将几个港口腾出来,准备接收粮船。

陈奇瑜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到了对军帐大营的扩大,和屯田汉民的管理上,至于说马哈巴特汗怎么样的进攻,他都不屑一顾。

有郑芝虎带着舰船环绕在海口,任凭你有强大的锡克骑兵,有规模庞大的象兵,过不了河岸你拿我就没什么好办法。

基于大明军队控制着北岸水域的现状,作为成名老将,马哈巴特汗也只能在和王子奥朗则布沟通后,将现状描绘成文字,书信送回阿格拉。

帝国终于击败了可怕的明朝军队,这使得西孟加拉人总算是松了口气,西孟加拉邦的苏巴达尔称赞了马哈巴特汗的强大,称颂其为“帝国的支柱”。

这员老将也迎来了自己的暮年巅峰。

当地人献上鲜花和赞美之词,自发地为其军营牵来许多的牛羊牲口作为贡物。

尤其是来自于莫卧儿的原孟加拉省难民,这些难民将马哈巴特汗称之为“天眷战神”,是西孟加拉邦的守护神,若有可能,他们希望马哈巴特汗可以出兵,打败明朝军队,让他们能够回归故乡。

原本这样并不会有事,直到当地各种的赞美之词传到了莫卧儿皇帝,沙贾汗的耳朵里。

作为莫卧儿的帝国皇帝,看待这些个西孟加拉人传颂的诗文,沙贾汗的态度是颇为不满。

仗也打了半年多了,明军还占着孟加拉省的达卡等地,这个情况我也就不和你追究了,毕竟你也说了,是因为明朝有强大海军控制着沿岸水域,临时征调的桨板船无法登陆对岸。

这想必是个事实,但你带着大军,不自己去想办法打到北岸去,就驻守在西孟加拉邦不动弹了吗?

甚至于沙贾汗有点怀疑这马哈巴特汗,和明朝是不是私底下达成了什么秘密协议,所以才不继续进攻。

如果过不了北岸,是因为明朝舰队控制着水域,那你也可以从北部阿萨姆的接壤浅滩地区跨越,从北向南进攻明军。

你有象兵,有锡克骑兵,跨越贾木纳河浅滩地区轻而易举,何必在西孟加拉邦踌躇不前?

沙贾汗是什么样的人物?

作为莫卧儿皇帝,沙贾汗在最近几年经历了诸多特殊事件,包括爱妻身死,将大量精力致力于巩固莫卧儿的扩张和建设上,在精神上是一个相当疲倦的状态。

正因如此,他才先让奥朗则布站出来,负责对明战争。

此刻马哈巴特汗打败了明朝军队,一口气将其打出了西孟加拉邦,有一段时间,他对奥朗则布的表现是非常失望的。

自己的儿子出征,拥有更多的兵力,却被马哈巴特汗抢走了胜利,怎么可能不失望。

面对马哈巴特汗在当地的声望高涨,沙贾汗决定还是要压一压这位老将的威风,于是他派了一名近臣,替他带去了一封言辞严苛的责问。

内容是质问马哈巴特汗,在战略上为什么不从北部,绕开贾木纳河浅滩,去进攻占据阿萨姆王国的明军。

这样的责问针对性十足,还提及了马哈巴特汗过往被叛莫卧儿的往事,

全文只有一句认可的话,就是他打跑了明军,称赞了他杀死几千明朝士兵的战绩,而随后就成篇的苛责和敦促,急切的想要让他进攻孟加拉省地区,夺回达卡。

这个命令在所有莫卧儿将领间,短时间内就传播开来,将领们认为,怎么看沙贾汗的直接命令,都是令人担忧的境况。

想要让莫卧儿大军渡过北方,相对较浅的贾木纳河浅滩地带,对于马哈巴特汗来说,是个极其恶劣的决策。

可以这么说,这是一个要命的决策,任何在场的人,站在马哈巴特汗的视角下,都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对此第一个表示反对沙贾汗决定的,就是沙贾汗的儿子,王子奥朗则布。

青少年的奥朗则布身材很健壮,他腰间挎着宝剑,亲自赶到马哈巴特汗营帐,拦住了想要被迫屈从于皇帝压力的老将,表示这样的决策是绝不能认同的,这必然会让莫卧儿承受巨大代价,很可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他的意思是先向自己的父皇沙贾汗,呈送更加详细的局势,不能白白失去,对目前莫卧儿帝国有利的战局。

而沙贾汗的近臣则叫嚣,必须在皇帝的要求时间内,绕过河流去进攻那些,占据达卡地区的明朝军队。

皇帝的直接命令,给予马哈巴特汗很大压力,他这位被重新启用的老将,本身就曾背叛过沙贾汗,现在皇帝逼迫他出兵,他没办法拒绝,好在奥朗则布阻止了他。

为什么莫卧儿军队不能渡过北岸的浅滩地区,去进攻明朝控制的达卡?

理由非常简单。

明朝的火炮吧,还是比较厉害的。

火炮威力不算特别大,但是发射效率上看,炮打得极快。

为了冲溃驻守在西孟加拉邦东部的明军大营,马哈巴特汗一口气用上了手中全部的象兵,用象兵践踏了明军大营,这才有了这一场大胜。

但情况在陈奇瑜率福建兵马驰援后,士气发生了大变。

陈奇瑜绝对是狠人,自己亲自渡船支援了贺人龙与牟文绶两支军队,眼看明军损失惨重,便命携带的炮兵架炮,发动了对己方大营的持续炮击。

这种装有轮毂的火炮,是崇祯二年就开始设计的平射火炮,专门就是用来打击冲向自己的敌军骑兵,只可惜在孙传庭那,孙传庭拒绝了,他认为在北方辽西走廊和八旗女真铁骑作战,使用轮毂步炮,速度依旧太慢,不能够配合大军的需要,进行长途的奔袭。

炮弹主要是铁砂混了铅块,一块大的封口弹丸,也就是普通的子母炮,打出去是一大片扇形杀伤。

这一战,陈奇瑜是带上了三十二门子母炮,就是这些火力猛到夸张的轮毂步炮,一连串的射击,将象兵冲阵的肆虐情况,在他赶到后的很短时间就压制下去了。

有九十三头战象,当场被炮击射出的铁砂、铅丸打死,还有四十余头战象在逃回军营后,因为铅丸造成的伤口感染,和弹丸毒性而陆续死亡。

失去了大量象兵,还不是他马哈巴特汗不敢主动进攻的主要因素。

更重要的因素是因为疾病。

一种可怕的疫病在马哈巴特汗的大营里头蔓延开,感染者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在身上出现溃烂的肿块,皮肤上出现大量血点子,随后变成漆黑的斑点。

所有感染士兵都会咳嗽,咳到吐血,吐到他们死亡为止。

就因为这场瘟疫,现在出兵去进攻陈奇瑜,马哈巴特汗认为是不切实际的。至少得让他休整完毕,将军队士气从瘟疫的打击中提起来,再给他留出一段时间,来造个几千只桨板小船。

难不成真让他带着大军绕北,从那么老远找贾木纳河的浅滩,再回过头来去打达卡?

谁能保证明军不会直接依靠舰队船只,搞一手强行登陆呢?

要是陈奇瑜再次打败奥朗则布,把他马哈巴特汗的军队粮道给掐断了,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