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洪承畴西进的图谋
- 明末:崇祯二年重建大明
- 念久长合
- 3526字
- 2025-04-24 09:38:03
崇祯八年的六月二十八日。
大明朝的兵马突然出关,一股甘肃骑兵席卷了西域,突袭了原来的赤斤蒙古土地。
骑兵向西席卷,保持进攻阵型,速度较快。
副总兵艾万年领兵从赤金堡出发,追剿所谓贼人至四道沟屯庄,但并无讯息收到,于是选择服从军令,继续深入。
事态紧急,布隆吉城的当地畏兀儿人,立刻找到叶尔羌汗国在当地的驻兵卫,请求庇佑。
虽然有人通报了,明军进入叶尔羌汗国境内这一事实,但汗国卫兵除了整顿防务外,并未有什么反应。
这取决于当地汗国屯卫数量的劣势。
随即在崇祯七月的五日晌午,艾万年便带着兵马,发动了对叶尔羌人的攻击。
甘肃镇的三边骑兵们是突袭入场的,在叶尔羌人刚刚反应过来前,这些甘肃骑兵便已经先杀到了城内
布隆吉城内的叶尔羌人骑兵卫,仅有六十来个骑兵,绝大多数士兵都已经出营去随阿济汗征战,正因如此,他们并未做出什么反应。
不是不想,而是难以办到。
短暂的受惊和失利后,这六十来个叶尔羌人士兵开始重新组织从城中突围,他们先是发了疯的不断用手里弓箭,射击明军,也有人用上了不多的火枪,打死了一些保持进攻,涌上来破坏城门的明朝士兵。
仅有的一门小型铜炮,发射了四枚炮丸,在打死明朝两名军士后,被甘肃骑兵冲到眼前,几十支马箭,抛向屯卫,射杀了这几个操作铜炮的叶尔羌人炮手。
十几个叶尔羌骑兵在一个低级将官的带领下,闯出了城池,并甩掉了身后,追逐一路的艾万年亲兵家丁。
这些人向西而去,显然是通报情况的。
于心不忍的艾万年有向三边总督,洪承畴那提过意见:这么多男丁带不走的,都杀光,是不是太过于残忍了,不妨强行拘到国内去屯耕,补充北方辽东地区损失掉的人口。
他的这个建议被洪承畴采纳了,让他先这么做,自己再去劝劝皇帝。
不愿意走怎么了,马刀架着脖子押走也是一样。
洪承畴对于朝廷的意思本身也有异议,所以才同意了艾万年的做法。他于是开始上疏,疏言大致的意思就是:你看看这北方的辽东镇,在万历年解决几十万难民的耕种,朝廷是费心费力。
眼下这些可以拘走的吐鲁番百姓,拿去填补那些不愿回归辽东的难民土地,等于是重新换一批“辽民”耕种地方,充实土地,难道不好吗?
何况国内这不是大搞工厂吗?
我看无论是矿业还是修路,都需要人干,咱们是不是可以把这几万青壮拉过去,替朝廷干活啊!
帮朝廷修路,还不要钱!
对吧?多好!
说实话,洪承畴要不是因为朝廷不愿意在北方留太多百姓了,把南迁北民的事吧,挪到了国策里头。拿甘肃、陕西、河南不少整片的土地,来种植豆苗,豢养马群。
他洪承畴都想请旨,想把这些吐鲁番的人口拉到三边来,给他洪承畴来运作了。
三边现在缺人呐,他虽然得了许多赏赐,但想要靠三边这点人口,来干点成就,着实有难度。
而艾万年则是在打败叶尔羌人的驻军后,命明军官兵,将生活在当地的所有青壮、妇孺拘到控制下,大约有两万两千来人,随后向关内迁徙这些人。
事情发生的一个月后,叶尔羌人的军队才从其他地方赶回来。
眼见地方已然荒凉,只剩下一些老人在哈密当地孤苦求活,领袖全军者正是叶尔羌之主阿济汗,见此情景,他是恼怒至极,怒火中烧。
随即带上两万骑兵,阿济汗是亲自赶到了嘉峪关下,厉声质问明朝边关守将。
艾万年接到关口急报,也来到嘉峪关组织防御,并回骂阿济汗,斥责其安排人手截杀大明使臣和官兵的事。
双方是撕破脸皮,辱骂之声极其难听。
阿济汗带着人马在关外堵着,但见关内大明守兵众多,旌旗招展,炮铳密密麻麻的陈列在垛口处,甚至有二十几门红夷炮,他也不敢强攻城高墙厚的嘉峪关。
如此过了十天,阿济汗仍旧不走,而且兵力越来越多,陆续达到了四万多人。这些骑兵时不时的聚营向嘉峪关,骑马而来,射上几十支弓箭。
明军在三边地区的官兵,犹爱使用毒火飞炮,这是从宣大边军那学来的,炮子虽小,却有毒。
面对这些叶尔羌轻骑的射箭,明军则会拿毒火飞炮以及燧发枪射之,双方互有个别死伤。
叶尔羌人之所以嚣张,就是因为明军一向骑兵稀少,不敢与他们这些游牧汗国交战,
但其实,此刻打理三边军务的洪承畴,手上可是有不少骑兵的。
打败了后金,明朝在辽东取得了大胜,获得了大量辽东八旗留下的马群,手中的骑兵训练立刻赶上日程。
而且明朝皇帝即便是重新获得了辽东马群,也并未关闭和蒙古人的互市。
和林丹汗的马匹、粮食、盐铁、茶叶贸易一直在继续,只是大大减少了铁甲买卖。
到了崇祯八年的二月初,明廷汇总了盐引马市、宣大互市关口、辽东马群中择选的战马,之后,计算上已拥有的四万多骑兵,手中的战马已有十一万匹,驮马十四万匹。
控制了辽东马场,会有源源不断的战马产出。
而九边地区,在洪承畴手中的战马就有两万五千多匹。
而三边总共有多少训练有素的骑兵呢?
弓骑兵九千五百名,还有三百名马槊骑兵,一千出头的左轮长枪骑兵。
另外还有曹变蛟和满桂的骑兵。
一万骑兵,不包括曹满二人手中的骑兵数目,这就是洪承畴手里全部的骑兵了,论力量,堪比崇祯元年时期的辽东镇。
拥有这么大数量铁骑的洪承畴,肯定是不会惯着阿济汗这么在家门闹。
在嘉峪关被堵了关城城门后,消息传达到了洪承畴耳朵里,从他身边人看来,他是拍案惊起,面露喜色的下达了聚兵命令。
当天他就召集了手底下的总兵祖宽,副总兵曹文耀、左光先,兵备使张京,领步兵两万,六千铁骑,亲自驰援嘉峪关地区。
而将流寇,一股脑交给曹变蛟与满桂,觉得无恙才徐徐进军。
洪承畴早想得此大功了,觊觎许久,马不停蹄地从固原、平凉地区聚拢兵将,朝西边而去。
三边的官兵弓马精湛,军容肃穆,总督洪承畴的标兵手持八营虎狼旗、五方旗、日月旗二百余杆,带来两万多匹骡马,士兵们的札甲、布面甲都挂在骡马身上驮运,士兵们的主要武器是长矛、双手剑和倭刀。
三边的燧发枪相对较少,有五千杆燧发枪,另有两万支的火绳枪。
洪承畴的这支部队里头,有三千杆燧发枪,这些上着刺刀的燧发枪兵地位,是不如弓箭手那么重要。
老秦人的箭玩的厉害,比较起来,火枪并没那么多人爱使用,毕竟操作繁琐,射击速度缓慢,一分钟,燧发枪也就是五六发打出去,而老秦人射击,一分钟就能射上十几支。
他们手臂之所以那么粗,也就是强弓拉的多,不至于太酸痛,像三边以及辽兵,都是这样的强弓手。
洪承畴动兵驰援嘉峪关,消息八百里加急送抵至南京,兵部再次觐见了朱由检,商议国策。
三边要打?但奏呈的疏言讲的是支援嘉峪关。
但你支援嘉峪关,洪承畴需要调动那么多人?糊弄谁啊?
朱由检详细打量兵部上呈的三边消息,一时间并未做出决断,让孙承宗先坐,让自己盘算一二。
对此情况,兵部的意思是让洪承畴打退阿济汗即可,不必深追。
对此,身为皇帝的朱由检还是要再三思量后,才能给出答复。
像叶尔羌汗国本身就是贫瘠之地,所谓的西域丝绸之路,在海贸出现后,意义有多大都是个迷。
对于汉家儿郎来说,也就是收取关山五十州,攻取玉门,重开西域都护府等等,是建功立业的地方。
而对于朱由检而言,收复西域是迟早要做的事,毕竟向西推进,是朱由检很早就内定的军事目标。
过了一盏茶的功夫,朱由检才整理完思绪,他面容严肃了些,不见平时的怠慢随意。与孙承宗商议,道:“不妨就让洪承畴暂且试试看,看看这些个畏兀儿人的水有多深。若是打的赢,便容他去战。”
“若是不胜,那就让他守着嘉峪关,大军撤回些,与敌僵持就是了。”
孙承宗很想再劝劝皇帝,西域战端不容轻启,但看向皇帝那严肃的表情,也就明白皇帝的态度。他躬身作揖,不再劝说,而是奉承了一句道:“陛下圣明,老臣这就回去,给予陆兵处安排回疏咨文,由洪承畴自行去办。”
皇帝点头,招手叫来个小内侍太监,让他送一送孙承宗。
孙承宗虽然老迈,但行动自如,不必小内侍的搀扶,而是让他在前面带路,自己后头大步流星的跟上去,老朽之躯行动起来步履还算矫健。
朱由检看着孙承宗走出了殿门,这才看向桌案上的洪承畴呈上疏言,沉思凝神的去想,是否要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西北区域了。
距离大明上一次进攻西域,时间过去实在是太久了,后勤的问题很大,朱由检也得考虑能不能打赢的问题。
战争拼的不一定是战兵的数量,绝大多数情况,就是取决于你在这一块地区的后勤力量。
地区的后勤能力有多重要,看看辽西走廊有多恶心明朝就行了。
如果后勤不足以大规模兵力进入,你强行加大兵力,造成的结果就是松锦之战那样,全军都是饿兵,无法力战。
松锦之战中的明朝军队后勤不足,负责人洪承畴就不得不分出精锐的战兵,在后方用人力给他送粮食。
仰赖移速过慢的车营,又要将粮秣用车营运输,最后战兵分散,被人家骑兵轻易就打烂了车营部队,截断了粮道,空有数万精兵,十万众也是群早死晚死,坐下等死的鬼而已。
而西域的地形比之辽西走廊,恐怕更加恶劣,像艾万年带了四千精兵,也只敢深入个三四百公里,便连忙撤回嘉峪关关内了。
那可是有沙漠戈壁的,也有为数不多的草场。有盆地的同时,还有天山山脉的部分起伏,以及祁连山等山川阻隔。
河流水系分布稀少,这些因素对于明朝进军西域的影响,肯定是会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