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南京城的扩建阁议细则

关于南京的新规划,廷议部分是已经结束了,署议内容转呈至了内阁,阁臣们就此再进一步的考量,并就着其中的项目花费和占用城区土地的面积,做出协商。

廷议的意思是在外郭城的外圈,向外扩去十四里,再建立一圈城郭。

清废田亩,开凿新渠,推平宅院民房,修一道长约一百九十二里长的新城墙。

想要在更外层修建城墙,要求是高度三到四丈,厚度薄处为一丈五尺,最厚处需两丈四尺。

整个工程需发征夫四十五万名,以及十五万名工匠,建造用期估算是二十二年至二十五年。

当然廷臣们计较花费时间最多的,就是花费银两的额度。

如果只算夫子和工匠的口粮,每年就需要三百二十万石,换算成现在的南方粮价,大约是六百六十余万两白银。

另外夫子和工匠也需要酬劳,不能单发粮食,这样的计算银两花销,一年约合一千四百万两。

如果要修建二十二年,就需要三亿两白银!还不够,而二十五年,就是三亿五千万两银子!

真可怕!这是绝对的天文数字!

在仅仅保留征兵制,取消用工时的夫子征役制后,大明的人工成本高的令人发指!

这样的廷议结果推到内阁,阁老们当然是不大满意的。

这个花销用度太大了,并且耗时耗力耗钱,对眼下时局来说,大明王朝还没到能够如此铺张的时候。

倒是新入阁的阁臣张至发提议,不如就不修城墙了,而是环绕南京城,在外城郭外一圈,派遣官吏督管,设立区域衙门,保证秩序如此便宜处置即可。

他的这一提议得到了孙承宗的支持,他也觉得再大修城墙,似乎没太大必要。

“我以为,张阁老的意思不错,就围绕城外建立区划衙门,便宜行事最是妥帖,可以发回廷议了。”

阁老黄道周则提言:“不妨交于圣上过目?”

“可!”

首辅韩爌也觉得可以由皇帝先过目看看,花费确实多了点,但也许皇帝有法子处理。

孙承宗则回答说:“外廷作答,本只该内阁阁议以后呈于御前,此非是廷定钦奏,有何必要呈往批复?总求圣训后,内阁方能断言决策,那内阁究竟还有用处?”

他孙承宗的意思是,你们总是动不动就去找皇帝寻求些看法,好通过廷议结果,既然如此还要你们这些个阁老重臣有何用?

干脆叫皇帝自己做决定,内阁这个秘书处,也就此剪裁掉得了。

在皇帝开始越来越圣裁专断以后,内阁的能力就开始萎缩了,以至于皇帝也开始通过不断扩大内阁阁臣的人数,从原来五至六人,扩大到现今的十二人,期望提高内阁权利。

但就算是扩大阁老人数,这效率似乎并未有什么改善。

在明朝当皇帝,内阁又没有太大实权决断的时候,是非常累人的。

也就朱元璋和朱由检这两位,喜欢把内阁的事情一一过问,结果呢?

一个开创大明二百七十多年的基业,一个给大明送了终。

不得不说,令人唏嘘……

相比较来说,万历和嘉靖,反而是让内阁获得了一定的实权,这样能够替皇帝负担很大一部分精力。

尤其是万历,他对战争可能很感兴趣,其他方面的大事,最好别来打扰朕玩乐的意思。

眼下朱由检的实权化,也导致这几年大明朝有了中兴之象。内阁包括韩爌这类的,早年有想过作为的阁臣,到了此时,都不太愿意负责决断了。

“这样吧!让廷臣们再议议,这花的银子属实太多了些,弄得太铺张了。”

辅臣温体仁掺和进来,左右看看众人反应,随即提议道。

黄道周想了想,还是支持张至发的办法,觉得更加实际妥当:“不如就按照宪松的法子,再由廷议来看看是否可行吧?比起再造城郭,搭几个衙门花的银子,或人力、物力都可谓是九牛一毛。”

孙承宗摇摇头,表示不是很能接受。

一队太监路过,引起阁老们的注意,为首的大太监,人高马大,身量极高,正是御马监掌印太监,方正化。

他生的一副阴柔面容,脸色素白,唇红齿白,眉目间清秀分明,整个人有股玉面郎君的气质。左手抱拳负于腰后,右手护着腰带那枚玉绿银扣环,身后一众太监低着头紧紧地跟随,左右各有一人给方正化带路。

刚刚踏入文渊阁,见到众多阁臣,抱拳一拜,方正化笑呵呵地说道:“诸位阁老,慧妃诞下了龙子,陛下大喜,咱家奉口谕前来敦促,早先定好的备议名仪,准备的如何了,若是办好了未曾递呈至御前,就由咱家过来取了呈去。”

“诶呀!罪过!老臣这是忙昏了头,耽搁了大事!”

韩爌道一句耽误,双手上下一拍,察觉到是自己忙于处理杂事,耽搁这件礼仪票拟的大事,忙起身去搜罗自己的公文,从积压公文中取出礼部的一卷黄锦呈文,转递到他方正化手中,擦擦冷汗道:“麻烦贵监了。”

方正化哈哈一笑,道:“咱家倒无妨,首辅忙于朝廷公务,皇爷必然不会怪罪,不然就不会让咱家来取名仪了。”

他随后看向众阁老,又道:“方才在阁外,咱家就听到阁老们阁议的内容,可是关于外城郭的扩建缺乏钱两人力吧?”

阁臣们面面相觑,都不是很想答他这句话。

太祖定下的宦官不得干政铁律,虽然早就已经变成了废纸空文,但是遵循祖宗朝的遗留祖训,阁老们总归是不大愿意,将朝廷大事与太监们勾兑一处。

朝臣和宦官,总归不是一条心。

阁臣们作为廷臣与内臣间的通信桥,也不能脱了文官阵营这一层关系。

方正化也明知这一点,呵呵一笑倒是并未挂在心上,而继续开口道:“关于钱两,咱家或许没有法子,但这征夫子和匠籍用人上,咱家倒是有个解决的好法子,可供各位阁老们一用。”

此言一出,众人都不由得目光看向方正化,眼神中带着疑问,孙承宗问道:“贵监有何高见,不妨就直接提出来,都是为朝廷尽力尽心,没什么不能在文渊阁里提的。”

“哈哈哈哈哈!”

方正化大笑,他一脸白素,书生般清秀的脸上,挂着浓郁的笑容对孙承宗道:“孙阁老所言极是,诸位都是为了朝廷尽力,咱家同样也是为了皇爷,但有利于朝政之言,理应说来与诸位阁老听一听。”

于是,他清了清嗓子,道:“咱家听闻,征孟总督陈奇瑜,在南洋数战皆胜,如今控制着莫卧儿偌大疆土,这些土地上的土蛮,不是杀了就是驱离。”

他眸子挑起,又继续道:“若是拿这些人来给朝廷建立南京城郭,难不成朝廷还得给这些人发薪金吗?”

众阁臣你看我我看他,孙承宗是思索一阵就一拍手掌,露出原来如此的神情,露出喜色道:“是啊!与其民间招募,倒不如让陈奇瑜直接在南洋,弄上数十万土民回来,给南京建造城墙!如此,便是不挪用金银,他们也得给朝廷干活。”

张至发有些不忍,道:“此法虽减少我朝负担,但几十万南蛮土民,征做奴用,恐引藩国非议。”

“要不再想想?”

孙承宗却不待他多想,回了一句:“大不了多拨些吃用,如此烦劳我大明百姓你便舍得啦?宪松啊,你怎么如此糊涂!”

张至发一听孙承宗针对他发言激烈,顿时就缩了缩脖子。他可不敢和孙承宗这老家伙嚷嚷,那样他只有被嚷嚷的份,嘟囔道:“老都老了,还那么大脾性!”

而资历更老的韩爌,则打断二人,主动言道:“既如此,便让外廷再简略些城郭,不必修的这么高这么厚。”

“再让兵部拟个军令方略吧。”

众多阁臣你一言我一语,还是韩爌回头对方正化夸赞道:“久闻贵监有武艺,擅马术、剑术,却还不知道贵监原来也是聪慧过人,韩某终究是小觑内朝能人了。”

方正化连忙施礼,笑容不改,与其回复道:“韩阁老谬赞了,为皇爷效命,岂能尽是庸庸碌碌,如此得了名仪呈文,咱家便也好回宫复命了。”

他看向众阁臣,又行一礼,阁老们有的回礼,有的自视甚高,只是与其点头颔首,方正化心胸宽广,不以为意的告辞道:“诸位阁老,咱家告辞。”

“贵监慢走。”

噔噔噔……

这些太监先是两侧退开两步,留出方正化的位置,掌印在通道中自如走过,这些太监又纷纷由里侧开始向外走出,跟上掌印的步子。

一队人马出了阁院,方正化一手端着呈文,大步如流星,身后番子不由得快步紧跟,一同出了文渊阁,朝宫内走去。

“好大的派头!”

过了好久,阁臣中的王应熊是不大高兴的吐槽一句,才让内阁重新活络起来,处理其他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