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荷兰的土豆
- 明末:崇祯二年重建大明
- 念久长合
- 3168字
- 2025-04-28 09:30:06
崇祯八年末,大明的西侧边疆,除了西南与莫卧儿的长期战争外,就是洪承畴在对叶尔羌人作战。
叶尔羌人阿济汗的确厉害,连洪承畴都数次上报,详述战事推进的艰难,主要是后勤,后勤问题严重,水资源获取极其困难,骡马数万,仍旧不足以供需大军的用度,三边军士疲惫,战力大削。
三道沟一战,大明折兵五百,伤一千七百众,一连数阵明军都有败退之象,最终靠着弓骑兵的犀利,才打败了阿济汗。
西征大军开入布隆吉,随后向西进攻小宛,遭阿济汗的火枪骑兵夜半突袭,明军营啸,被阿济汗阵斩上千人,还有三百人被俘。
洪承畴大怒,尽起精锐又和阿济汗大战,很难说这一次又是谁胜谁输的,都损失极其惨重。
洪承畴麾下的得力枭将左光先,亲自带家丁骑兵进军,与叶尔羌的阿济汗骑兵大战,被火枪击中盔下面门,当场就被打死了
而阿济汗想继续进攻,在第二天的凌晨追击至布隆吉一带,被得悉了的洪承畴埋伏重兵,他阿济汗不仅自己遭到三边骑兵的弓箭射中肩膀,率领的叶尔羌人铁骑更是损失惨重。
明军是分兵四路,他叶尔羌人一路铁骑四千余被明军骑兵围杀,最后仅有不足千人逃回本阵,丢下大量马匹和火枪。
失去了这几千骑兵,阿济汗就感觉压力太大了,他可不是明朝,叶尔羌有多少人口可以这么经历如此损失?于是当日就撤兵至瓜州城、十工堡、四工堡,准备依托大片的荒漠化地带来阻挡明军,企图拖累明军的后勤。
双方的角逐让洪承畴很难受,明明是想建立功绩,好为自己入阁做点成绩。
原本他的成绩就是够了,但入阁谁不想做上那首辅的位置,他就是在给首辅之位搏一搏西域的。
想法的确不错,皇帝也很肯定,并且给予了大量支持,不仅充足供给了骡马和骑兵,还有皇商在替他补充军中的粮秣。
但这打了个把月,他就感觉到事情不妙了。
正如皇帝给他送来的御书所言一样,这荒漠打仗,粮食很关键,但是水和盐巴更加重要。
盐巴和水的消耗,需要占用大量骡马,而其他粮草、火药的运输就出现一定的缺口。
打到布隆吉城一带,就已经是明军的极限了,冲锋没有一人三马,再想进攻,难度实在太大。
而这么大规模的骑兵,又得需要获得地形图才行,否则得不到绿洲的位置,骑兵去了多少,就能渴死多少。
洪承畴不是没有想过,组建两千左右的骑兵,一人三马的配置去深入西域,但往往因为人数变少,弓骑兵也不能对阿济汗的火枪骑兵,形成什么压制了,往往都会被追着一路打。
而等他向朝廷请求更多的马匹奏报,兵部上呈御前的需求奏疏则是被皇帝留中,意思很明显,马匹不够,没办法补充。
大明哪来那么多马匹给你洪承畴用兵?
朱由检只能是将调遣马匹的军令扣下,暂且让他洪承畴稳住战线就是,他想办法先解决掉辽东再说。
辽东的战事还是那样,孙传庭未能再往前推太多,一连打了三十余场小仗,勉强斩杀三四千名女真兵。
毫无疑问,八旗算是打废了,多尔衮未能再重建八旗,豪格称汗后就没过什么好日子,一路被孙传庭撵着往北跑。
十二万的后金国子民,饿死病死又有数千,求和无望,就还得接着跑。
跑着跑着,总算彻底遁入野人女真的地盘,终于是躲到了孙传庭的攻击范围外,可以安顿下来喘口气。
正因为如此,朱由检最近也很无奈。
把大明朝的重心放到西孟加拉,而辽东是放着让孙传庭慢慢熬,给他自己操作,而洪承畴……
只能说,先晾着再说吧。
崇祯九年的开春,荷兰人给朱由检带来了一个好消息,那就是他们同意了与明朝最终的谈判。
荷兰东印度公司与大明朝的最终谈判,荷兰东印度公司势力撤出其控制的明朝藩属渤泥国土地,转交明朝控制。
其仅仅保留万丹、巴达维亚、美洛居三片殖民地,而明朝将允许荷兰船只在马六甲城、澳门、吕宋、吉大港等地,进行商船停泊修整,和规定商品的贸易活动。
双方签订诏书、契约,达成首次和谈目的,也就是《明荷划分线》协议,谈判并不算特别温和,双方都有坚持的地方,但荷兰人最终是妥协了不少。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付出,可以让明朝释放他们被俘的几百名士兵,以及原先热兰遮城的船只。
并且获得租下马六甲城附近的一块土地,和地区贸易的明廷许可,阎应元会负责给予方便。
这么多东西的签订,让明朝获得的东西,除了那些荷兰人殖民地外,就是些特殊的东西。
就是土豆、苹果等的一些皇帝先前,就想获得的农作物,其次就是要求荷兰人提供十几个荷兰钟表匠。
当然钟表匠的重要性不太高,这种低级物理设备结构,朱由检都能干,重要的是农作物。
尤其是土豆。
番薯的产量在南方移民的种植上,表现真的是很不错,但是土豆的一大优势,就是有一定耐寒性。
这一点在同期的欧洲战场上就能观察到,土豆在寒潮时期,他的防冻害能力很不错,并且拥有一定的耐旱能力。
这土豆是朱由检很早就和荷兰人提过的,这回荷兰人的谈判使团为了给皇帝一个好印象,也是一起带来了。
自由航行主义的荷兰人,早就放弃和明朝继续在东亚角逐利益,给明帝国的皇帝留一个好印象,对公司而言是比较重要的。
对此,朱由检大喜过望,等到三月,他是亲自带着一些农民和太监,在皇庄内组织土豆种植。
土豆直接围绕发芽外的位置,切成两半埋于两、三寸深的土壤内,施肥浇水也就完毕了。
对于第一批土豆的表现,朱由检是给予了厚望,几乎是每两三天,就会带着臣子们过来转悠转悠。
不到一月的时间,种下的土豆块茎上的芽孢终于长成,露出点苗头来。
土豆荷兰人送的并不多,也只有三四百斤样子。
据说本来带的是挺多的,路上因为天气直接腐烂的就有成批,乘船了三回才带来这些已经发芽的土豆。
“居然等了那么久,超出朕的预期,但终于得到了。”
土豆毫无疑问就是大明朝北方,未来的新主食,至少是用来熬过小冰河期用的。
现如今的欧洲,也是在利用土豆,去平衡掉冬小麦减产的粮食缺口,土豆的高产特性和一定抗寒性,让其在小冰河期,能够提供更高的亩产量。
户部新任尚书是侯恂,他就很不理解皇帝对土豆的钟爱,于是问道:“陛下,这土豆一年能够收成几回啊?”
“每年收成两季吧,朕也不甚了解。”
不了解?
侯恂面露不信的怪异表情,说实话,所有人都可能不知道这个叫土豆的农作物是个什么东西,以及有什么样的产量,但皇帝…
他肯定是知道!
文官们现在对皇帝是魔怔的信赖,皇帝是个什么样的能力,在民间已经是个很神秘的存在了。
除了没有马上武功展现过外,几乎全能。
皇帝是众所周知的好色之徒,但很勤政,基本上不给自己放假。
学识渊博,还会一门西夷的语言。朱由检在与荷兰人的谈判里露过一手英语。
介于英格兰和荷兰的复杂关系,荷兰使团中也有会英语的,双方能够相互正常的沟通,这个本事让文渊阁的阁老都很惊讶。
皇帝善计算,这个不是秘密,谁都知道了。大明筹算本事最厉害的人,就是皇帝他自己。
户部干一天的活,搁皇帝眼前,也就小半时辰的工作量。
叫土豆的东西就是皇帝和荷兰人提的,看你那副急不可耐的嘴脸,怎么可能不清楚!
当然,这些话侯恂是没有说出来的,而他是接着问道:“陛下,想必此物的产量颇为丰厚吧?否则也不会叫陛下如此惦记在心上。”
朱由检点头,稍稍估算就道:“朕记得,湖广水田收成极好的时节,能够一年两季,每亩一季大约能得三、四百斤的稻谷吧?”
侯恂作为户部尚书,很快就答复道:“禀陛下,在湖广的水稻,于万历年间尚有此等产量,至天启二年后,无论早稻还是晚稻,每季便不再能达四百斤的亩产。”
皇帝点点头,随后再问道:“番薯在南方种的不错,在北方呢?”
侯恂答回:“据地方奏报,北地仅山东一省种的番薯有所高产,河南大部分的番薯应是受寒烂了根系,至少这两年,都是这般情况。”
“哦?的确,想必是如此情况。”
皇帝终于看了过来,是要回复侯恂的问题,侯恂连忙躬身作揖,像是求取真经似的谦卑。
“这土豆若是拿去河南种,想必与南方番薯相似,亩产每季至少不下三倍的小麦吧……嗯,应该是这样。”
皇帝在微笑,侯恂则露出大吃一惊的表情,心中只有:三倍!
回声一般在脑海中不断回荡,过了半天,他才惊呼:“亩产每季千斤?!”
嘴唇哆哆嗦嗦,很想立即开口,与皇帝对视上,皇帝对他微笑,没有说话。
侯恂喉间发干,不由得过了好半天才吐出一句,道:“陛下!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