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世间知有我刘备乎?

这其中的考虑和利弊,依崔琰转述的陈纪、陈群之言,已经分析得非常清楚。

但刘和却更注意到了崔琰的话。

崔琰说他的志向是保境安民,这当然不可否认;但要说他富有担当,刘和就有所怀疑,以自己这颇为有限的阅历,真能担得起整个青州的重任?

最早的时候,他不过是本着经义和家教,尽着忠于天子的本分,想游说袁术驱逐强臣董卓,拯救天子脱困而已。

郡国之任,乃至军旅之事,都不在他的计划之中。

如今执掌甘陵一国,都已经够他忙乱的了。毕竟现在局势混乱,地方长吏要考虑的事情极多,除了政务、财务,还有军事、外事等,要时刻注意周边的事态,要抵御层出不穷的贼人……其任务之繁重,远非往常的地方长吏可比。

也难怪各州都有郡国长吏支撑不住,纷纷弃官而逃。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他继续支撑?是自己的志向,是麾下的期待,还是对朝廷、天子的忠诚?

刘和想起了天子给自己的两封谕令。

第一封是要转交给父亲刘虞的,提醒父亲注意冀州形势,注意在幽州与公孙瓒的冲突。

很显然,天子希望刘虞能继续维持,替朝廷守住幽州,守住北方边境。

第二封则是专门给他。嘱咐他注意收纳豪杰之士,用以建功立业、守土安民。

而他的“建安中郎将”之号,就承载着天子对他的这份期待。

想到此处,刘和忽然心有所悟。

天子的殷切期待,自然不是他这甘陵一国所能担当得起。

让他建功立业,或许就是嘱咐他扩大控制范围,为朝廷尽到守土安民之责,避免卷入袁绍、袁术的争斗中。

如此一来,既能举州中赋税为朝廷所用,缓解朝廷如今局促于司隶的窘迫;待陛下亲政之后,若有事于关东,也能获得更大的支持。

在袁术身边待了那一阵,又得知袁绍夺取冀州的谋划,刘和算是看清楚了,这袁氏兄弟都不是省油的灯。

他们如今的势力,也已经扩张到冀、荆、豫、兖、徐这五州,形成了两大对峙的阵营。五州之内的所有地方长吏,迟早要各自站队,归于其中的某一方。

刘和甚至怀疑,公孙瓒是不是已经和袁术结盟。毕竟他现在与袁绍敌对,有着和袁术结盟的充分动机。

在两三个月之前,他曾派遣从弟公孙越率领骑军一千,前往南阳袁术的帐下听用。此举虽然被自己拦截,但谁知道这段时间内,两人有没有再通款曲呢?

如果自己继续死守甘陵国,则如那陈群所言,平原国必然会落入公孙瓒手中;而袁绍自然不会坐视,也会以门生故吏介入青州。

届时青州除黄巾贼肆虐之外,还要卷入两大阵营的战火,不知会荒残到什么地步?

与其这样,还不如由他出任青州刺史,努力收合士民,任用豪杰,把州内黄巾贼彻底平定下去。之后谨守领内,让这一州民众远离两大阵营的侵轧。

这想必就是天子乐意看到的情形,也是他发来谕令的用意。

刘和顿时下定了决心。

……,……

数日之后,刘和自父亲大司马刘虞那边请来一封公文,令幽州部从事齐周送往平原高唐县。随行的还有一曲骑军,押送着若干军资。

一行人渡过高唐津,由津关尉张飞护送至高唐县寺。

听闻有大司马、幽州牧刘虞派来的使者,刘备赶忙出了县城,在门口恭敬迎接。

“足下便是涿郡刘备刘玄德?先汉中山靖王之后?”齐周下马问道。

刘备有点莫名其妙,使者提这中山靖王之后,是什么意思?

中山靖王刘胜,生前子嗣过百,又经过上十代的开枝散叶,幽州、冀州各郡到处都有分布。而他涿县好几支刘氏,数百口人,也都是其后代,真没什么必要专门提及。

别说先汉的中山靖王,就是大司马刘虞出身的东海刘氏,先祖刘彊身为光武皇帝曾经的太子,两百年下来,其后裔也是多得很,曾经封侯的就得有二三十支。然而这又有什么用处呢?

按照刘备知道的一点士林花絮,刘虞也是从最底层的县吏做起,由县至郡一步步起家的。

直到他出任宗正卿,其宗室的身份才被天下所重,乃至有宗室长者之名。

但使者既然提及这件事,也不妨认可下来。

他躬身施礼道:“在下正是中山靖王之后刘备,恭迎大司马使者。”

“足下不必客气,”齐周笑着递过来一卷文书,“大司马闻得足下之名,特辟召为幽州部从事,领大司马府别部司马,不知足下可愿就辟?”

刘备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那对大耳朵。

大司马居然知道世间有他刘备这号人了?而且,还是同时入州牧府、大司马府?

虽然别部司马官秩只有比三百石,比他这两百石县尉高不了太多。可那是大司马府的属官!地位犹在三公府之上,哪是区区县佐吏可以比的?

别说是县佐吏了,就是六百石的县长吏,也很难获得这样的机会……

他连忙应道:“能入大司马幕府下,此备之无上荣幸也!备这就收拾行装,辞任现职,前往蓟县效命!”

“足下不必忙着辞职,”齐周笑道,“大司马另有命令,让足下暂时辅佐公子。公子现为甘陵国相、建安中郎将,已经与平原陈国相达成盟约,助他抵御可能大举进犯的青州黄巾贼。”

“高唐津关为平原国内重地,黄巾贼进犯国廨,必由此处渡河。足下为别部司马,可先招兵千人,就地警戒。公子特送来一批军资辎重,并配以骑军一曲,襄助刘司马行事。”

“属下谨遵大司马、公子之命!”刘备心中再次大喜。

千人之众,一曲幽州骑军,这是他从未拥有过的强大军力。更何况,还有这建功立业的机会!

他望向稍后的一位身材壮健、盔甲鲜明的青年,想必这就是率领幽州骑军的骑千人了?

一看其形容,就是极难得的勇武之辈,果然不愧为天下闻名的幽州骑军。

刘备越看越觉得眼热,越看越觉得亲切,忍不住出言请教道:“敢问骑千人名籍?”

青年微微一笑:“在下乃常山赵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