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招工

通州粥厂。

衣衫褴褛的难民排着长长的队伍,一眼望不到头。

面黄饥瘦、目光呆滞、蓬头垢面、木无表情……

整个粥厂的气氛格外的压抑,除了那些舍粥的衙役会时不时地喝骂几声之外,长长的队伍几乎看不到任何生气的存在,缓缓移动的人流就如同一队队的僵尸,麻木而机械。

陈应运站在城门口边,此时的他并没有身着官服,而是穿了一件藏青色的立领大襟,望着长长的流民队伍,不禁是感慨万千。

昨天这个时候,陈应运还挽着袖子,在这里挥汗如雨地煮粥。

而今天出现在这里,却是以另一种身份。

这不禁让陈应运感慨命运的齿轮,就是这么的奇妙。

县衙里的主薄典史书吏衙役一看陈应运来了,连忙地围上去行礼,极尽奉承。

毕竟陈应运昨天刚从正七品的知县升到了正六品的主事,这些曾经的下属如何敢不巴结。

“本官今日此来,另有公干,你们各忙各的吧,舍粥之事极为重要,万万不可懈怠。”

陈应运挥手将他们遣散,然后留下了师爷和班头几个人。

师爷不是朝廷官吏,算是陈应运自己幕僚班子,马上就会有新的知县上任,基本上新知县是不会再用旧师爷的,所以陈应运回到通县,就是要问问这两位师爷愿不愿意跟自己去蜂窝煤厂。

马上就要失业的刑名师爷马文涯和钱粮师爷何果同当然不会放弃这个机会,欣然同意。

陈应运很快就搞定了车间主任和财务科长的人选。

至于班头李大狗,也是陈应运比较欣赏的人,踏实勤快,办事可靠,陈应运询问过他之后,也把他拉到了自己的麾下。

李大狗又向陈应运推荐了几个得力的小弟,保卫科的班底也初具了。

这次来通县,陈应运还有一个更大的任务,那就是招工。

虽然说昨天王承恩已经和牙行的人谈妥了,将招工的事宜交给了牙行的中介去办理,但陈应运上任之后,还是决定自己来把把关,把招工的事情办好。

毕竟蜂窝煤厂需要的是强壮的劳动力,如果牙行给招一批老弱病残进来,活干不动,事办不了,那可要了老命了。

陈应运是一个头脑灵活思虑周全的人,继然他受命担任这个蜂窝煤厂的厂长,昨天一宿,通宵达旦地就在考虑如何将这个蜂窝煤厂办好。

说实话,对于这个厂子,陈应运纯粹就是一个门外汉,属于那种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但这并不妨碍陈应运大展拳脚,毕竟昨天下午和朱由检长时间的谈话,陈应运实益良多,这个蜂窝煤厂如何生产如何销售如何管理如何运作,已经是有了一个大致的框架。

陈应运所需要做的,就是往这个框架之中添砖加瓦,具体成型。

“招工了!招工了!西山蜂窝煤厂招工了,包吃包住,每月工钱三两银子!”一个嗓门大的壮汉在粥棚前面高声地吆喝着。

一块七尺高的木板上还写着大大的招工两字。

吆喝声立刻引来了不少流民的围观,毕竟这个年月,能包吃包住的工作就足以吸引人的眼球了,每月还有三两银子的工钱,那几乎是做梦也能笑醒。

很快招工的地方就引来了无数的流民,里三层外三层,围了个水泄不通。

但围观的人虽然多,但也仅限于围观,那怕牙行的那个伙计把喉咙都快喊破了,也没有一个流民肯上前去报名。

毕竟这些流民只是穷,但却不傻,这天下掉馅饼的好事,往往只是陷井和圈套,没人敢轻易地来尝试。

陈应运主动地站了出来,冲着流民喊道:“大家都认识在下吧?”

“你……你不就是陈知县吗?草民昨天还吃过您舀的粥。”

“对,在下正是通县知县陈应运。不过从今儿起,陈某就不再担任通县的父母官了,奉陛下之命,出任西山蜂窝煤厂的厂长。

“这西山蜂窝煤厂是陛下出资建的,目的就是为了救济广大流民,让大家有地方住,有饭吃,有工钱拿,不再过这种颠沛流离朝不保夕的生活。

“不过呐,这蜂窝煤厂干的都是体力活,所以暂时招收的,也必须是青壮劳力,只要符合体检要求的,便可以上工了。

“看大家一时还难以接受,我陈某人在这里以人格做为担保,到月底拿不到工钱,大家可以去我家,把我的房子拆了。

“愿意相信我陈某人的,可以到这边来报名。”

流民中的一个汉子对四周的人道:“如果这几天不是吃陈县令的粥,我等早就饿死了,我相信陈县令,我报名!”

“我也报名!”

“我也要报名……”

“……”

一时之间,流民们是纷纷报名。

本来还持着观望态度的流民,看到有人抢先报名,于是个个就不淡定了,争先恐后地围了上去,生怕去的晚了,没有名额。

陈应运哈哈一笑,朗声道:“大家不要着急,这次蜂窝煤厂一共要招三千人呢,名额多的是,大家排好队,按顺序来。”

在招工的质量上面,陈应运把的关还是十分严格的,毕竟蜂窝煤厂招收的都是重劳力,干的话都是体力活,身体孱弱的年老的有病的,根本就无法胜任这个工作。

不过大部分的流民以前都是农民出身,苦哈哈一个,虽然长期的饥饿让他们看起来面黄饥瘦,但身体的底子还在,完全是能胜任蜂窝煤的劳工工作的。

在这些流民之中,陈应运还发现了一些读书人,甚至有些人还有秀才的功名,虽然身体素质不能和那些苦力相比,但至少这些人是识字的,用在工厂的管理上,还是十分合适的。

报名的工人经过初步的体检之后,合格者就会由何师爷登记在册,发工签一根,明日凭此签到西山蜂窝煤厂上工。

凡录用者,一律发一升米的安家费。

返回去的路上,背着个一小口袋流民是笑逐颜开,仿佛看到了生存下去的希望。

而那些双手空空的流民则是更为地沮丧了,眼神麻木而空洞,不知道前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