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研究的反身性书写
- 权福军
- 4242字
- 2025-04-08 15:04:29
二 社会工作理论研究多元化的启示
1.从实证主义到解释主义:重新审视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科学-实证主义的认识和分析理路在学术研究中一直占据着主导性地位,社会工作也是以实证主义作为其理论逻辑基础。实证主义科学强调社会工作必须借鉴自然科学和循证医学,通过严格的科学实验方法来检验其实践成效,用强硬的科学证据来指导其实践。实证主义认为,社会现象像物质事物那样是一种客观事物,即存在一个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独立存在。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要求研究者保持价值中立,以此来获得研究的客观性。
在实证主义逻辑框架的指导下,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追求的是一种超越具体场景和时间的普遍、一致的规律。这种规律可以用来指导工作者在其他不同的实务场景中理解服务对象的问题,寻找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因,并依据问题分析制定社会工作服务的具体方案,帮助服务对象消除困扰。“这种看法似乎也将社会工作理论看作课本里对相关理论的描述,而实务理论即是根据这些描述发展出的实务原则或方法,而实务技术则是将这些实务原则和方法应用到实务情境的技术,并认为这样的实务行为才符合专业水准。”(刘晓春,2006)因而,工作者坚信,通过科学研究揭示的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是社会工作本身固有的特征,不受工作者个人意志的影响,具有客观性。工作者就是要发现和认识社会工作的普遍规律,并把它运用于具体的个案、小组等工作场景中。
然而,在社会学和相关的社会科学中,“社会现实是客观可认知的”这一概念在20世纪中期受到了挑战。20世纪40年代,现象学被引入人文社会学科领域,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在各学科中应用,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方式,其中,出生于奥地利后来移居美国的著名社会科学哲学家阿尔弗雷德·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是社会学中移植运用现象学方法的典范。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把人的主体性问题纳入研究的核心,“将个别行动者赋予行动的意义与他们所在的生活世界相联系,这不仅是指行动者就某一目标的行动计划会构成一个系列从而使行动的意义不明处形成一种内在的联系,并且也因为行动的指向而与他人赋予行动的意义发生关联,或者因为行动发生在一个‘意义’的情境里而与过去行动者赋予行动的意义或与他人对其行动的回应所蕴含的意义发生关联。这样,生活世界因此也成为一个意义的世界”(杨善华,2007)。在现象学社会学的视野下,存在能够得以展现,完全是由于有了人的主体性,只有被人意识到或成为人的活动对象的东西才存在,才是有意义的。“社会和人文知识是蕴含着相关者以第一人身份做出的价值介入。”(阮新邦,2005)
20世纪70年代之后兴起的被称为建构主义或者解释主义的思潮更是对实证主义进行了深入的批判。解释主义认为,没有可估量和评价的可知社会现实存在。相反,社会是一个结构,个人的观点和视角以及它们与事物的相关含义是理解的关键,因此,研究者的主要作用之一是从个体视角找出他们是如何观察世界的。可以看出,实证主义认为有大家共同接受的客观标准去理解社会现象;现象学则认为理解是要从被理解者的角度入手;而诠释主义则主张理解是双向的,是理解者和被理解者的对话和相互合作,构成理解社会现象的可能。而具体到社会工作领域来说,解释主义认为,社会工作是一个人文道德、政治实践,不能遵循自然科学的机械逻辑,把社会实践简化成一种技术治疗和行为改变。香港理工大学阮新邦教授指出:“社会工作是项以实践为主导的学科和专业,无论在对相关情境的理解还是在对知识建构和技巧运用的层次上,道德实践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可惜的是,发轫于西方的社会工作未能觉察问题的所在,更有甚者,社会工作的学者把这些问题还原至与自然科学一样的技术层次,因而导致对这个学科的严重误解。”(阮新邦,2005)
由此说来,社会工作实务的过程,不是简单地把理论应用于实践、把实务原则和方法应用到实务情境的技术的过程,而是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一个间隙地带。在这个间隙地带,人参与和理论的对话,将自己的自传和价值带进诠释的过程中,以较为个人化和独特的、自传的方式方法参与到理论和实际的关系中,扩大对世界和现实的理解。工作者在与服务对象彼此交融、互动、感通的过程中,“如果能将人的潜能和冥想的、积极的知识生产时刻联结起来,将身心灵联结起来,不仅明察秋毫,以减少偏见,更善用人的潜能,重新看问题,生产新知识”(欧用生,2012)。因此,社会工作实务知识,除了写在书本上的、印在教科书里的通用原则和方法外,必定还散发着社会工作者个人智慧的光芒。所以,在社会工作过程中,要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观感受,要尝试着通过人的主观感受来解读这个“世界”,这就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新的观察视角,同时也澄清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2.从定量研究到质性研究:尝试做一个“热情学术”的探究者
定量研究是指通过测量手段,用测量所得的数据来描述被研究的事物或过程。定量研究主要是建立在实证主义理论基础之上。实证主义认为,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本质上是相同的,社会生活是一种客观真实,这种客观真实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独立存在的,是有规律性的,并且可以通过人的不带主观偏见的观察和分析去把握,社会科学的研究目的就是揭示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定量研究强调研究者(观察者)和被研究者(被观察者)保持一定距离,这样可以不影响被研究者的态度和立场。定量研究的工具在不同的情境和脉络是可以被重复使用的,为了强调研究的代表性,相信通过研究可以归纳出普遍规则。要使研究结果可靠,定量研究必须有系统地选择样本,实施标准化研究的过程,通过分析可以找到变项与变项之间的因果关系。
质性研究则是指通过观察和访问的手段,用所记录的词语来描述被研究的事物或过程。质性研究方法采取的对世界的探究态度与方法源于自然主义、解释学、现象学等反身性理论。反身性理论认为,人们在认识对象时,总是处在外在文化、主观情绪等主客观的成见之中,这些成见往往左右着人们能否真正地认识对象。例如,现象学指出理解是要从被理解者的角度入手,诠释论则认为理解是双向的,是理解者和被理解者的对话和相互合作,构成理解社会的现象。
质性研究不追求所谓的普遍适用的客观规律,通常描述的是某一特定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重视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选择性及其背后所体现的主体价值倾向性。质性研究强调保持研究情境的自然状态,认为任何事件都不能脱离其环境而被理解。为了更好地接近被研究者和他/她们的生活世界,理解他/她们的经验和思想,最适合的方法包括非结构性的访谈、深入访谈、口述历史、生活/命史、参与式观察等。质性研究重视意义的解释性理解,主要目的是从被研究者/行动者的观点出发,对他/她们个人经验和意义建构做诠释性理解或领会。研究者也是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经验,对被研究者的生活故事和意义建构做出解释。另外,质性研究强调研究关系,需要对自身的角色、个人身份、主体位置、思想倾向、自己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对研究过程和结果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反思。由于质性研究要求研究者深入被研究者的生活实际,强调从被研究者的角度看问题,重视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因此质性研究注重研究伦理。例如,征得被研究者同意、对信息严格保密、尊重被研究者、公正地对待研究结果等,从而使质性研究透露出较强的人文关怀色彩。
(1)由“测量”到“理解”。早在1883年,狄尔泰就以“解释”和“理解”这两对范畴来说明自然科学方法和历史学方法的不同。定量研究要求研究者保持价值中立,以此来获得研究的客观性、科学的价值追求。而质性研究方法则要求将研究者自己作为研究工具,亲身体验、理解被研究者的生活经验,了解他们的思想以及价值观,经过解释性理解和领悟,对被研究者的世界做出描述、解释和分析。与此同时,研究者必须反思自身的角色、与研究者的关系、个人立场、前提假设、情感等因素对研究过程和结果产生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定量研究就是“测量”,而质性研究等于“理解”。
(2)由“求同”到“求异”。“我国目前最常见的调查方法是,确定一个研究目标之后,收集几个(或者几十个,甚至更多)个人(或者其他调查单位)的情况,从不同的人的不同访谈记录中摘取某些相同的侧面或者片段,来证明在这些人之间存在某些共同现象,然后用这些共同现象来说明自己的研究目标。这就是‘求同法’,其目标就是去发现共性,而且必须依赖共性才能做出相应的解释。”(潘绥铭、黄盈盈、王东,2011)质性研究范式下的个案访谈,“既不是要‘说明问题’,也不是要比较对照,更不是总结出‘共性’,而是要发现我们所不知道的或者不愿意承认的某个现象的内部差异性与多样性,或者努力去发现同一个现象在不同调查单位中的不同存在形式”(潘绥铭、黄盈盈、王东,2011)。质性研究所强调的是深度和丰富,因此,在质性研究访谈过程中,研究者会使用各种各样的近乎无限开放的询问技术,来努力寻找无穷的差异。
“回顾国内社会学领域已有的方法学文献,汗牛充栋的是问卷调查的定量方法介绍,而定性调查及其操作方法的资料却是凤毛麟角,真正有价值、有新意的更是寥若晨星……缺少有血有肉的经验的呈现和分析。”(潘绥铭、黄盈盈、王东,2011)而在质性研究的视域下,服务对象不再是一串串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不再是被“测量”的对象,而是被“理解”的主体;不再是属于一类,而是被还原为一个个真实的人。在质性研究过程中,“到处弥漫着情感。研究者本人的心情与感受、研究对象的生活、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交流、研究者的观察过程等等方面,均充满了情感”(邓金,2004)。情感是权力的组成部分,质性研究有关权力与情感的分析充分说明所谓超然、不受情感左右、纯粹客观的研究与解释其实根本不存在。“质性研究不只是个研究,她借着研究来丰富受访者和研究者的生命,透过叙说得以再一次厘清、看清,透过分析得以理解生命中的差异性和无限的可能性。”(万育维,2008)质性研究放慢人觉察的速度,吸引人做进一步的探究,并且让我们从熟悉的僵化麻木中解放出来,因此促成一种“宽阔的觉醒”状态,从而使严谨的学术研究具有了“温度”(Ian Shaw & Nick Gould,2008)。
社会学大师米尔斯曾经说过,要成为一个最出色的思想家,必须学会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用到你的知识工作中去。一个人要想对人类经验做出真正有意义的解释,就必须将自己彻底投身到他想要解释和理解的现象中去,保持对学术的热情。因此,质性研究范式下的研究者,将认识到他不再只是传统的、冷冰冰的和现实保持客观距离的学者,而是一个“热情学术”的探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