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物流业发展:动力机制与路径选择
- 梁红艳
- 2583字
- 2025-04-08 14:20:29
前言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并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现代物流业和现代供应链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备条件。物流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在新时代面临着新要求、新任务。如何发展新时代的新物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新任务。
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我国物流业从探索起步到创新发展,在供给推动、市场拉动、技术驱动与政策促进的综合作用下,取得了巨大成就。一是物流业规模扩张、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2017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252.8万亿元,相当于同期GDP总量的3.27倍;全社会货运量达到472亿吨,全社会货物周转量达19.3万亿吨公里,比改革开放初期分别增长14倍和18倍;全年快递业务件量超过400亿件,连续四年稳居世界第一;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下降为14.6%,比有记录的1991年下降近10个百分点。二是物流企业群体趋于成熟。通过改革国有企业、引进外资企业、发展民营企业,我国物流市场出现了多种所有制企业参与竞争、繁荣发展的局面。目前,全国物流相关法人单位已近40万家,其中A级物流企业5355家。各类物流企业坚持创新驱动,转换发展动能,服务能力和运行效率不断提升,基本符合市场需要的物流企业群体趋于成熟。三是物流基础设施跨越式发展。截至2017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2.7万公里,其中高铁2.5万公里;公路总里程477.3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3.6万公里;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达1913个;民航运输机场229个;规模以上物流园区超过1600家,物流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与运作基础设施网络基本成型。
经过四十年的发展,我国物流业多项指标排名居世界前列,在规模上已成为世界“物流大国”。但我国物流业在运行质量和效率、服务能力和水平、行业和地区结构等方面,还有许多不平衡、不协调、不充分的地方,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物流需求还有许多方面不相适应,打造世界“物流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新时代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对我国物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提升国家物流竞争力提出了新课题。我们要深刻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结合物流业发展的实际,把建设物流强国作为战略目标,把促进物流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根本途径。
那么,我们需要思考新时代的物流业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加快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根据经济增长理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在增长速度由两类因素共同决定。首先是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速度,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时,劳动力、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快速增长,有利于潜在增长率的提升。其次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其含义是即使生产要素投入不再增加,要素配置效率提高或者生产技术进步也能够使全要素生产率得到提升,进而提高潜在增长率。与各种通过增加要素投入提高潜在增长率的措施相比,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潜在增长率的影响是显著且可持续的。据此,本书指出,中国物流业的转型升级需要重塑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需要从传统的要素驱动转向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物流业增长的动能转换。
围绕“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这一动能转换核心思路,本书重点分析两大问题:一是我国物流业生产效率如何,有着怎样的演变特征,对物流业增长的贡献情况如何。二是应如何提高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从而推动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即中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有哪些?针对这两大问题,本书的结构安排如下。
(1)第一章主要分析中国物流业的成长轨迹与基本特征,考察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总结其发展成就,并剖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2)第二章主要从需求、供给、创新与制度四个方面分析中国物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并探讨在当前新的经济阶段下,实现中国物流业高质量且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动力机制及其实现路径。
(3)第三章重点研究中国省际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趋势及其贡献,主要包括中国物流业生产率水平、演变特征及其区域差异性,生产率变化对物流业增长的贡献。
(4)第四章至第八章重点研究中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理论上,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来源包括技术进步和制度改革。根据相关理论,结合物流业的产业特征与发展实际,本书从区域空间结构配置、产业互动协同、技术创新驱动与企业组织形式四个方面,探寻如何通过技术进步与制度改革来提高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而实现物流业高质量发展。
①第一条路径是站在区域物流的角度,讨论如何通过制度变革来优化区域空间结构配置,从而实现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第四章与第五章都是从区域空间结构配置的角度展开分析,其中,第四章重点研究物流业的空间分布体系,第五章重点研究物流业的区域空间结构。
②第二条路径是站在物流产业的角度,讨论如何通过制度变革促进产业互动融合,从而实现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第六章重点研究物流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互动融合关系,主要考察物流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关系。
③第三条路径是站在物流产业的角度,讨论如何通过技术创新驱动来实现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第七章从物流业与信息业融合出发,探讨两业融合的理论机制,测算两业融合程度,并检验两业融合对物流业生产率的影响。
④第四条路径是站在物流企业的角度,讨论如何通过制度变革推动我国物流企业之间形成优质的战略联盟关系,从而实现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第八章基于战略联盟中的关系质量,分析中国物流企业战略联盟发展进程中,联盟关系质量对联盟绩效的影响,以及关系质量影响联盟绩效的内部机理与调节因素。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效应研究”(14YJC790074)、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供给侧改革下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2016JDZ049)的研究成果,并得到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福州大学物流研究中心的资助,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编辑的帮助下得以出版,在此致以真心的谢意。
本书第五章第三节、第七章、第八章的主要内容是我指导的硕士生董慧丽、郑丽升、刘翊、王栋的研究成果;在本书研究和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大量的文献资料,吸收并借鉴了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谨此一并致谢。
鉴于作者的学术水平所限,书中不足之处恳请读者不吝指正。
梁红艳
2018年深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