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营企业国有股权及其效用研究
- 余汉 宋增基
- 1190字
- 2025-04-08 18:24:33
2.3 “无形之手”、“支持之手”与“掠夺之手”
在当今理论界,根据企业与政府间的关系大致可以总结出“无形之手”、“支持之手”与“掠夺之手”三种观点(Frye and Shleifer,1997)。
西方经济学理论奠基人亚当·斯密认为,市场自身所形成的一套运行机制就能够保证经济秩序高效运转,从而形成了“无形之手”的理论学说。根据福利经济学理论,如果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存在瓦尔拉斯均衡(Walrasian Equilibrium),那么该均衡就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从而该市场的资源就可以合理地进行配置,社会的总体福利也可以实现最大化。持“无形之手”理论学说的学者们认为,在市场经济中,政府部门扮演维持市场基本运转的“守夜人”角色即可,诸如法律制定、产权保护等方面,而把配置资源这一权力交给市场本身来完成。从而让市场这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各项资源的配置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Oslington,2012)。
然而,在当前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各级政府部门对市场的干预几乎无处不在。在我国,中央政府部门通常运用货币、财政等一系列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而地方政府则依据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对具体的行业实施较为严格的管控(钱颖一,1988)。Atkinson和Stiglitz(1980)与Stiglitz(1989a)构建了“支持之手”的理论基础。在现实的生活中,完全竞争市场的理论假设条件并不能得到满足,从而导致了“市场失灵”。具体来说,失控的自由市场往往会产生行业垄断、劳动人口失业甚至是经济波动等一系列严重问题。持“支持之手”理论学说的学者们认为政府运用行政干预的手段是为了让社会的总体福利得到最大满足,从而解决市场失灵这一突出问题。但真实的状况却与其初衷存在较大的差异。
对“支持之手”理论学说的批判大致有以下两点。①各级政府部门在对市场进行干预的同时,也会遇到严重的市场失灵问题;还有政府部门通常会遇到激励因素缺乏,因而会产生政府失灵问题(Stiglitz,1989b)。②部分学者认为,政府部门通常会出于各种因素的考量对市场进行干预,如寻租、政治献金等(Becker,1983;Peltzman,1976)。
而Shleifer和Vishny(1998)则认为,政治实施的过程通常是由一系列政府行为构成的,从而产生了“掠夺之手”理论。在该理论中,无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政治家施政的最终目的是保全自身的各种利益,而不是让社会的总体福利达到均衡。在发展中国家,政治家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往往会不顾及社会的总体利益也要将各种资源分配给“自己人”。在发达国家,政治家为了在竞选中谋求连任,就会祭出公共利益的“大旗”。这一做法也会导致其最终违背社会总体福利均衡的初衷。具体而言,竞选的获胜者大多会制定某些具有破坏性的再分配法规,从而对竞选的失败者实施报复(Buchanan and Tullock,1962)。另外,商业集团会针对政治家及其团队开展游说活动,就会对相关政策的制定产生部分影响,因此商业集团就会主导社会财富的再一次分配,从而损害社会的总体利益(Becker,1983;Rajan and Zingales,2003)。上述行为均会严重地打击中小民营企业家经营的积极性,阻碍国家的经济发展,并形成昂贵的交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