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研究意义

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尚不完善,政府角色也未完全转型,市场的很多行为仍是面向政府,制度环境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若民营企业与政府部门或官员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将有助于企业在项目审批、税收优惠、政策扶持等方面获得较大的优势,同时也为企业传递出良好的声誉,帮助企业获得来自金融机构等各相关方的认同与信任,从而为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对我国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政治关联现象进行深入探讨,剖析其内在机制,分析政治关联的作用机理及其影响效果,在为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路径提供经验证据支持的同时,也为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提供有益的政策参考。

以往关于民营企业政治关联的研究大都集中于企业家的政治参与,即企业实际控制人或公司高管通过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等方式参与政府工作,从而为企业谋求经济利益与法律保护。但还有一种尚未广泛引起学者关注的政治关联方式,即民营企业通过在公司股权结构中引入或保留一定比例的国有股权(王砚羽等,2014),从而使企业与政府建立一种“共生”关系。与企业家个人的政治参与相比,这种建立在制度层面上的政治资本是一种更为直接且有效的联系,这种政治关联方式对企业获得来自政府的帮助有何效用值得探讨。同时,国有股权在民营企业中如何发挥作用,它与民营企业家参政的方式又存在何种关系,这些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入分析。另外,除了上述的显性政治关联之外,还有一种隐性政治关联方式尚未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在中国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这种基于企业家社会关系而形成的社会资本也在企业寻求政治关联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书有助于我们对政治关联有更深、更广的认识,为全面了解民营企业政治关联及其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

综上所述,本书对民营企业政治关联的研究不仅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而且在理论上丰富了其内涵。本书拓展了我们对公司治理理论的认识。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主要基于股权分散情形,集中于公司代理人制度等内部治理,而本书对国有股权这种政治关联方式的研究基于股权的性质,探讨法制环境、人文环境等公司外部因素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扩展了公司治理的研究范畴,为更好地理解企业行为提供合理解释。另外,本书还将管理学和社会学领域的社会资本理论引入公司金融的研究范畴,拓展了现有民营企业政治关联的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