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四年春,冀州大地仍被冬日的余寒笼罩,呼啸的寒风如刀割般凛冽。南皮城上,袁熙一袭黑袍在风中猎猎作响,那黑袍看似朴素,却剪裁得宜,衬出他身姿挺拔,尽显英气。腰间所悬的青釭剑(即祖父佩剑),剑身寒光闪烁,仿若有灵,微微颤动,恰似呼应着袁熙心底那股难以抑制的澎湃。他凭栏而立,俯瞰着城内景象,往来百姓神色匆匆,或担货赶路,或携家穿行;军士们则整齐有序,巡逻、操练,各司其职,好一幅繁忙景象。袁熙目光坚定而深邃,似在这城中百态里寻觅着什么。
身旁,文丑宛如一座巍峨铁塔,身披厚重的黑色大氅,将魁梧身形衬得愈发高大。他拧着眉头,眼中满是疑惑与担忧,侧身看向袁熙,粗粝的嗓音带着几分急切:“公子,此番出行,听闻要深入各处险地,可咱只带了些许人手。那前路多有不测,万一遇伏,如何抵挡?这般行事,是否太过冒险了些?”袁熙微微仰头,迎着寒风,嘴角扬起一抹自信的笑容,说道:“文将军,古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既决心助父亲成就大业,便不能畏首畏尾。况且,我此去,是为了招揽天下良才,为袁家军注入新的活力,此乃重中之重。”文丑虽仍有忧虑,但见袁熙心意已决,也只能重重地点了点头,将担忧暂且压下。
二人商议已定,袁熙只挑选了十名精锐的亲卫,皆身着轻便的皮甲,腰佩利刃,骑上矫健的骏马。文丑则手持那柄沉重的铁胎弓,跨上自己的枣红战马,威风凛凛。一行人趁着晨曦,悄然出了南皮城,踏上了招募人才的征程。
北平访子龙
袁熙出了南皮,马不停蹄地渡过濡水,穿越蓟州,一路向北平奔去。他心中装着大事,就是要寻得那常山赵子龙。到了北平后,袁熙一边暗中打探赵云的消息,一边感叹北平城的城防坚固,寒风中旗帜烈烈作响。多方打听后,他才得知,赵云如今只是个小小的什长,埋没在军中。
袁熙寻到机会,终于见到了赵云。赵云身姿挺拔,面容英俊,眼神清澈,一看便是不凡之人。袁熙上前,开门见山地说:“赵兄,我乃袁绍之子袁熙。如今天下大乱,百姓苦不堪言。我心中有一治国理念,应以百姓为中心,轻徭薄赋,让百姓安居乐业。”
赵云听后,微微皱眉,说道:“公子所言,虽有道理,但谈何容易?这乱世之中,强者为尊,百姓的日子,岂是轻易能改变的?”
袁熙早料到赵云会有此问,他接着说:“赵兄,我知道这很难,但并非不可为。我设想建立学堂,让天下孩童,无论贫富,皆能读书识字;设立医馆,为百姓免费治病。而且,我还想改革军制,让士兵们不仅是为了打仗而打仗,更是为了保护百姓。”
赵云心中一动,这些想法,他从未听过,虽有些匪夷所思,但细细想来,却又充满了希望。
袁熙趁热打铁:“赵兄,你空有一身本领,若能助我,定能实现这些抱负,让天下百姓免受战乱之苦。”
赵云沉思良久,说道:“公子所言,云虽有些难以理解,但能感受到公子的诚意。只是,云还需些时日考虑。”
当晚,袁熙在城中客栈设宴,再次邀请赵云。酒过三巡,袁熙起身,对着赵云说道:“赵兄,我再与你讲讲我心中的未来。这天下,应是百姓的天下,官员要为百姓谋福祉,军队要为百姓保平安。人人皆有尊严,人人皆能温饱。”
赵云被袁熙的话深深打动,他起身,对着袁熙单膝跪地,说道:“承蒙公子赏识,云愿效犬马之劳!”
三日后,赵云带着他的常山八百骑兵,加入了袁熙的队伍。文丑看着这支纪律严明、装备精良的骑兵,不禁赞叹道:“真乃‘匹马单枪出重围’的好汉!有了这支力量,我军如虎添翼!”袁熙看着意气风发的赵云,心中也是欣喜万分,他知道,自己踏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欣喜之余,袁熙思索一番,旋即取出一枚刻有袁家徽记的玉佩,郑重地递给赵云,神色肃然道:“子龙,如今诸事初定,我有一要事相托。你速带此信物,护送家眷前往南皮。南皮乃我袁家旧地,然如今局势复杂,各方势力暗流涌动。你一路之上务必小心谨慎,不可有丝毫差池。到了南皮,寻一安全之处安顿好家眷,再暗中联络可靠之人,打探消息。此去干系重大,全赖子龙了。”赵云双手接过玉佩,单膝跪地,朗声道:“主公放心,云定不辱使命!”言罢,赵云翻身上马,率领麾下骑兵,护着家眷车队,扬尘而去,朝着南皮方向疾驰。
陈留会虎痴
自北访子龙归来,袁熙马不停蹄,率麾下亲随朝着陈留进发。陈留,地处中原腹心,四通八达,乃兵家必争、商贾云集之地,市井巷陌中藏龙卧虎,各方势力暗流涌动。
一入陈留境内,袁熙便听闻诸多奇人轶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两位豪杰。其一,陈留己吾人典韦,字恶来,力大无穷,传闻曾单手逐虎过涧,手中一双铁戟重八十斤,舞动起来虎虎生风,有万夫不当之勇,时人赞曰:“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此刻的典韦,正因往昔行侠仗义,杀了本地豪强,正隐匿身形,四处逃亡。
其二,谯国谯县许褚,字仲康,亦是威名远扬。他生得虎背熊腰,腰大十围,勇力绝人。曾有一日,许褚驱赶着数百头耕牛回村,途中遇山贼抢夺,他竟双手拽住牛尾,倒行百余步,惊得山贼四散而逃,人送美誉:“勇力绝人世莫当,双手掣二虎如羊。”许褚平素率宗族子弟,在许家堡结寨自保,守护一方安宁。
袁熙深知此二人乃当世猛将,若能收入麾下,必如虎添翼。于是,他以袁氏四世三公的名望,广散消息,称欲招募天下豪杰,共扶汉室,以武致太平。消息如春风般传遍陈留的角角落落,很快便传入典韦、许褚耳中。
典韦听闻后,虽仍心有疑虑,但念及自身漂泊无依,又为袁熙宣扬的大义所动,便决定前往袁熙营帐一探究竟。许褚在许家堡中反复思忖,觉得乱世之中,若能追随明主,一展抱负,亦是美事,遂告别族中老小,朝着袁熙所在之处赶来。
二人先后抵达袁熙营帐。袁熙见典韦身形魁梧,宛如铁塔,目光如炬,威风凛凛,当即赞道:“久闻将军大名,‘铁戟双提八十斤,单手逐虎过山林’,今日得见,果然名不虚传!如今天下大乱,汉室衰微,正需将军这般豪杰匡扶社稷,以武止戈,还百姓太平。”典韦听后,心中热血涌动,单膝跪地,沉声道:“愿为公子效犬马之劳!”
转头看向许褚,袁熙又道:“许将军‘勇力绝人世莫当,双手掣二虎如羊’,威名远播。袁某帐下,正缺将军这等猛士,共图大业,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许褚挠了挠头,憨厚一笑,拱手道:“既如此,俺许褚愿追随公子!”
袁熙大喜,当即任命典韦、许褚为左右近卫亲军统领,负责护卫中军安全。二人自此鞍前马后,对袁熙忠心耿耿。离开陈留时,典韦跨下骏马,手持双戟,威风凛凛;许褚则骑在马上,虽身形略显憨态,却难掩周身雄浑气魄。文丑望着二人背影,笑着打趣:“有这两位虎将护卫,我军中军,固若金汤!”袁熙亦是满脸笑意,信心满满道:“有此二将,我军冲锋陷阵,必所向披靡,太平之日,指日可待!”
宛城请汉升
宛城,地处南阳郡,城墙高大厚实,城门前人来人往。袁熙一行来到宛城驿站,驿站内的梧桐树下,袁熙见到了黄忠。黄忠此时已年过半百,但身形依旧挺拔,他正在擦拭自己的铁胎弓,那弓在他手中,仿佛是他身体的一部分。月光洒在弓上,弓弦如银,散发着一股肃杀之气。
袁熙走上前去,对着黄忠拱手行礼,说道:“久仰老将黄忠大名,‘能开二石弓,百发无虚矢’,今日得见,三生有幸!”黄忠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他放下手中的弓,还礼道:“公子过奖了,某不过是一介老兵,何劳公子如此夸赞。”
袁熙说道:“老将军,我此来,是为了邀请将军加入我袁绍的阵营。如今乱世,各方势力纷争不断,将军如此大才,不应被埋没。‘将军气概与天参,白发犹然困汉南’,将军难道愿老死于此,而不施展自己的抱负?”黄忠听后,心中一阵感慨,他叹了口气,说道:“某虽有一身本领,但一直未能遇到明主。”
袁熙见黄忠眉头紧锁,面露忧色,关切道:“将军似乎有心事,不妨与我说说。”黄忠长叹一声,道出了儿子重病之事,眼中满是焦虑与无奈。袁熙闻言,亦是忧心忡忡,说道:“将军爱子心切,令人动容。华佗医术精湛,天下闻名,若能寻得他来,令郎或有转机。此事我定会全力相助,无关将军是否加入我军。”黄忠听闻,眼中闪过一丝希望的光芒,看向袁熙,心中满是感激。次日,袁熙与黄忠来到校场,二人决定比试箭术。袁熙故意射偏了三箭,而黄忠则张弓搭箭,箭箭射中红心,周围的士兵们纷纷喝彩。袁熙看着黄忠,大声说道:“将军箭术‘能使箭法通神出,全凭臂力可穿杨’,某甘拜下风!若将军能随我,定能在战场上大显身手,立下不朽功勋!令郎的病情,我也会全力相助。”黄忠看着袁熙,心中被他的诚意所打动,他走上前,对着袁熙抱拳说道:“承蒙公子赏识,某愿跟随公子,效犬马之劳!”
就这样,黄忠也加入了袁熙的队伍。文丑看着黄忠,说道:“老将军箭术惊人,有老将军在,我军远程攻击能力大增!”袁熙笑着点头,他知道,黄忠的加入,为自己的势力增添了重要的力量。
许昌聚智囊
许昌,曹操未来将苦心经营的势力范围,现在还只是一个普通的城池。袁熙一行快马加鞭,终于来到许昌城郊一处清幽之地。只见一片郁郁青青的竹林环绕着一座简朴茅舍,微风轻拂,竹影摇曳,沙沙作响,似在低吟岁月的诗篇。袁熙等人翻身下马,袁熙整了整衣衫,怀着几分敬意,轻轻叩响那扇看似普通、却又似藏着无尽智慧的门。
门“吱呀”一声缓缓打开,一位身着素袍的男子出现在门口。他面容儒雅,气质卓然,举手投足间尽显名士风范,此人正是荀彧,字文若。荀彧目光如炬,扫视着袁熙等人,微微皱眉,带着一丝疑惑与警惕,开口问道:“诸位是何人?为何来此?”袁熙见状,连忙双手抱拳,恭恭敬敬地行礼,言辞恳切道:“在下袁熙,久闻先生大名。世人皆赞‘彧有王佐之略,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熙倾慕已久,特不远千里前来拜访。”荀彧听后,微微一怔,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惊讶。他打量袁熙片刻,心中暗自思忖,随后侧身将袁熙等人请进屋内,并吩咐下人煮茶相待。
屋内茶香袅袅,袁熙与荀彧相对而坐。袁熙正襟危坐,神色凝重,朗声道:“先生,方今天下大乱,汉室衰微,苍生蒙难,苦不堪言。吾父袁绍,四世三公,素怀忠义之心,欲兴义兵,讨伐逆贼,重振汉室山河。先生乃王佐之才,腹隐韬略,胸藏良谋,若能襄助,大业必成。”荀彧静听袁熙之言,手指轻叩桌面,暗自思忖。俄而,他抬眸望向袁熙,目光深邃如渊,徐徐而言:“公子所言,虽具远见,然董卓势力日盛,根基稳固。袁绍公虽兵强马壮,然欲与董卓抗衡,尚需深思熟虑,从长计议。”夜宿驿馆时,月色如水,洒在庭院之中。袁熙正坐在屋内,对着烛火沉思,突然,房门被轻轻推开,郭嘉不请自来。郭嘉,字奉孝,只见他身形清瘦,一袭长袍在夜风中微微飘动,眼神中透着一股灵动与聪慧,仿若能洞悉天下万物。他大步走进袁熙的房间,随意地斜倚在梁柱上,嘴角微微上扬,笑着说道:“公子可知‘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某听闻公子前来许昌招揽人才,心中满是好奇,特来见识见识。”袁熙见是郭嘉,立刻起身,对着郭嘉长揖行礼,态度极为诚恳,说道:“久仰郭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某近日苦思天下局势,正欲请教先生,还望先生不吝赐教。”
郭嘉微微一笑,笑容中带着几分自信与洒脱,说道:董袁之间的优劣对比。董卓虽势力庞大,然袁绍亦有诸多优势。袁绍以宽厚待人,深得民心,且家族声望极高。如今袁绍若能广纳贤才,整顿军备,严明军纪,团结各方势力,未尝不能战胜董卓。”袁熙听得入神,不时点头,与郭嘉彻夜长谈,从天下局势的风云变幻,到用兵之道的奇正相生,二人你来我往,见解不谋而合,相谈甚欢,仿若遇到了生平知己。
就在这时,一阵爽朗的笑声打破了夜的宁静,戏志才抱着一坛酒,脚步踉跄地闯了进来。戏志才面色微红,显然已有些醉意,袁熙看着戏志才,眼中闪过一丝惊喜,连忙说道:“戏先生,久仰大名。如今正值乱世,正是用人之际,先生智谋超群,若能加入我军,定能为我军出谋划策,共图大业。”戏志才听后,仰头喝了一口酒,哈哈笑道:“好!某就跟着公子,看看能否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随后,袁熙又多方打听,不辞辛劳,找到了陈群和钟繇。陈群,字长文,为人正直,言行皆守礼法,平日里对治理政务颇有心得,善于洞察民生疾苦,制定合理政策。钟繇,字元常,不仅书法技艺精湛,闻名于世,其笔下字体或古朴苍劲,或灵动飘逸,令人赞叹不已;在政治和军事上,他亦颇有才能,深谙谋略,能在复杂局势中把握先机。袁熙找到二人后,诚挚地向他们阐述了自己的抱负,描绘了未来的宏伟规划,从兴复汉室的远大理想,到如何在乱世中立足、发展势力的详细策略,无一不展现出他的远见卓识。二人被袁熙的诚意和那充满激情与智慧的话语所打动,对视一眼后,皆点头应允,决定加入袁熙的阵营,携手共创大业。
招募到两位良才后,袁熙便带着众人踏上了返回南皮的路途。归程漫漫,足足耗费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考虑到文官们体力不如武将,袁熙特意安排他们乘车赶路。一路上,车马劳顿,众人却未曾有丝毫抱怨,彼此间交流不断,为即将开启的大业积极谋划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