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天攻克小学语文阅读核心考点
- 刘剑 张雅男编著
- 1611字
- 2025-04-16 13:04:35
第6天 考点6 表现手法
为了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回味无穷,作者在写作时往往需要使用一定的表现手法。恰当地使用表现手法,能让文章增色不少。在解答赏析类题目时,很多时候也需要从表现手法入手来分析句子的含义及其妙处。
题目示例
1.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2.文中第×段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用的好处是什么?
3.文中第×段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用的好处是什么?
答题方法
一、衬托
不直接对主要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与之相关的人物或事物加以描绘,这种手法叫作衬托。很多时候,用次要人物或事物作陪衬来突出主要人物或事物,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衬托主要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写A好,B更好,从而突出B的无可比拟。而反衬是写A坏,从而突显出B的好。无论是哪一种,其核心的目的都是突出B的好。使用衬托的手法,能从侧面突出事物特征,表现主旨,且表意含蓄委婉,耐人寻味,使得主要形象更加鲜明——毕竟,无论怎么衬,都是为了突出主要人物或事物。
二、对比
将相反的两个事物或事物相反的两个方面进行比较的表现手法,叫作对比。
与衬托不同,对比可以是自己和自己比较,如把A的过去和A的现在进行比较,也可以将同一事件中不同的人物进行比较。同样,使用对比也是为了衬托出正方,突出其特点,从而突显主旨。在这个过程中,作者也将自己的情感寓于其中,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三、借景抒情
如果作者自己心情低落,写出来的景色也是苍凉肃杀;如果作者自己志得意满,写出来的景色也是五彩缤纷。作者在写作时,常常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所写的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借景抒情的方式,能使抒情方式更加含蓄,使文章更有画面感。
四、托物言志
作者表面上写的是物,实际上写的是人,多数时候写的是自己。作者将自己的“志”寄托在某个具体的“物”上,从而使“物”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成为作者志趣、理想的化身。从古到今,有很多“物”是文人墨客的偏爱,如迎霜的菊、傲雪的梅、不屈的石、高洁的莲,频频出现于文学作品之中。
托物言志,会使作品更加含蓄,富有哲理,大大增加了文章表达的生动性、形象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五、先抑后扬
人们往往都喜欢逆袭反转的剧情,即在逆境中不懈努力奋斗,最终成功地实现了反击。我们之所以喜欢逆袭的剧情,是因为它代表了一种不服输的斗志,正能量满满。
同样,很多文章使用先抑后扬(也叫欲扬先抑)的手法,也起到了类似这种逆袭反转的效果。作者在开始仅对主要的人或物进行抑制、否定或贬低,随着文章的展开,再充分展示人物或事物,对其进行肯定、赞扬。前面“抑”得有多难受,后面“扬”得就有多畅快。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写作中运用这种手法时,一定要“抑”少“扬”多,在“抑”的时候不能抑得太狠,否则一抑到底,再“扬”就没有说服力了。
文章的抑扬结合,使得前后产生了落差与反转,使人物、事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同时也使得文章迂回曲折,增加了可读性。
在解答这一类问题时,我们常常使用“法+事+情+人”的结构,即:
法:运用了……的表现手法
事:写出了……事件/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情: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人:突出了人物……的特点,塑造了人物的……形象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文章的同类题目都会涉及所有项目,在作答时需要区别对待。
强化训练
鲁迅先生在其作品《阿长与〈山海经〉》中,为什么要写长妈妈的种种令人讨厌的行为?
参考答案:
作者运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法使情节多变,波澜起伏,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写出了“我”对长妈妈的情感从“不大舒服”,到“空前的敬意”,事再到“敬意逐渐淡薄直至消失”,最后“发生新敬意”的过程
,表达了“我”对长妈妈的感激、怀念之情,情
塑造了长妈妈善良、质朴、真诚的人物形象。人
速记口诀
表现手法合理用,衬托对比印象浓。
突出主要人和事,态度情感寓其中。
借景抒情更委婉,含蓄表意更朦胧。
托物言志有哲理,感染有力也生动。
夸人之前先贬抑,落差反转求鲜明。
赏析作用答题目,法事情人不落空。
思维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