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碳中和行动:“双碳”愿景下的绿色金融创新路径(碳中和行动指南)
- 冀志磊 刘彪 周锐
- 1537字
- 2025-04-16 14:46:19
第2章 路径选择:我国绿色金融的创新与实践
顶层设计:完善绿色金融制度体系
随着我国政府和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协同合作逐渐深入,我国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这也推动了我国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投资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逐步向绿色低碳转型。
2016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出台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初步确立了绿色金融发展“五大支柱”(包括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政策激励约束机制、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绿色产品创新体系和市场体系、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制度),并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在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方面的作用。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绿色金融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成为我国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同时也为气候投融资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助力。
绿色金融的体系建设、产业发展、工具创新和产品创新等均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因此,我国应加强政企合作,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双方的力量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法规,完善标准体系,构建规范、高效、多层次的绿色金融市场,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政策层面的支持,并积极开展碳金融、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绿色担保、银行绿色化转型等建设工作,加快绿色金融试点落地。
与此同时,我国政府部门还要满足多元化、多层次的绿色证券投融资需求,在资源配置方面不仅要注重政府的调控,更不能忽视市场的决定性作用。除此之外,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绿色低碳投融资标准、气候变化投融资顶层设计、绿色低碳转型激励机制等相关标准制度的建设也与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息息相关,具体来说,我国需要采取以下几项措施,如图2-1所示。

图2-1 完善绿色金融制度体系的主要措施
1.制定并实施绿色金融激励政策
我国应持续完善绿色金融激励机制,落实财税优惠、贷款贴息、风险补偿、担保补助等政策,为节能项目、节水项目、环境保护项目、污染治理项目、能源管理项目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等提供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和相关企业推进绿色转型的动力。具体来说:
● 可以在贷款投放、风险权重设置等方面为绿色低碳项目和产业提供优惠政策,并完善绿色金融业绩评价、贴息奖补等政策,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支持绿色低碳发展。
● 金融监管部门应要求金融机构加强碳足迹[注]和高碳行业的资产信息披露。
●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气候风险应对的顶层设计和宏观审慎管理。
● 利用金融科技提高ESG水平以及碳足迹、高碳资产信息的计算和披露效率,从而达到加强风险管理、推进绿色金融发展的目的。
2.提高绿色金融参与主体的多样性
现阶段,我国绿色债券的参与主体主要包括银行等金融机构,投资类型通常为ESG投资。
随着绿色金融的不断发展,我国应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发展养老金、社保基金、气候基金、社会公益基金、保险资金、政府资金、民间资本、国外资本等绿色投资,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将更多不同类型的资金引入绿色产业当中,并鼓励商业银行在投贷联动方面进行创新探索,加速推进试点落地。
3.加强绿色金融制度和产品的创新
我国应加强绿色金融制度和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促进跨境绿色资本流动,并在各个自贸区开展离岸金融业务,鼓励上海自贸区、深圳自贸区、陕西自贸区等各个自贸区与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自贸港联动发展。
同时,也要提高我国绿色金融市场的管理能力,并不断增强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对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从而助力我国绿色低碳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4.以绿色金融赋能乡村振兴
具体来说,我国应支持地方政府围绕当地农村发展特点制定绿色金融实施方案,并建设乡村振兴项目库,构建支持小微、支持“三农”的金融服务体系。
同时,也要建设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推进绿色种养循环,降低农业碳排放,并通过绿色金融助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从而为农村地区的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活享受,为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协调统一筑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