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2022年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双高建设系列成果:典型案例汇编(第一册)
- 王光文 李雄威主编
- 6字
- 2025-04-21 20:26:51
学校建设案例
“2+2+N”塑造“三度”立体式“三全育人”模式
蒋小燕 孙津津
摘要:学校党委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建设为契机,在立德树人全过程中熔铸学生两种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构建“并行式”党建育人两类平台(实体、网络),依托行走课堂、精准资助、志愿服务、党建品牌、文化项目等多种渠道,塑造“有温度、有亮度、有厚度”的立体式“三全育人”模式。
关键词:三全育人;立德树人;党的建设;育人模式
一、实施背景
长期以来,党建育人与业务工作融合不紧密一直是高校党建提质增效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学校党委通过进一步完善“54321”党建工作体系,坚持“党建+育人”“全融合”理念,通过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坚持擦亮红的底色,培育一批“四有”好教师,在行走课堂、精准资助、志愿服务、党建品牌、文化项目等方面以“播撒爱的种子、传递爱的希望”为主线开展育人工作,在立德树人中充满浓郁的爱之味,形成了有温度、有亮度、有厚度的育人模式。
二、主要做法
(一)熔铸劳模精神、工匠精神
(1)明确建设思路。学校党委始终注重“党建+专业”建设,打造融合式发展新路径,将党建融入专业发展血脉,通过建设任务图和时间表,坚持以“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为主线,融合人才培养,深化示范引领,形成了一套标准化党支部工作制度体系和党支部工作创新成果,为推动学校基层党建工作提质增效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2)构建发展格局。打造“一专业一劳模”“一专业一工匠”人才培养体系,坚持打造“四化一体+主题活动”的样板支部,通过创新支部标准化、严格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式,促进党支部育人成效(图1)。

图1 熔铸劳模精神、工匠精神
(3)丰富教育活动。坚持多样化开展教育活动丰富支部组织生活,定期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守初心、劳模和工匠精神感匠心、劳模工匠进校园话成长、青年学子进企业寻访、传承工匠精神社会实践、“我行,请为我点赞”等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集线上线下、课堂内外于一体的教育模式。
(二)构建“并行式”党建育人平台
(1)“2148”线下阵地育人平台。学校党委以“强化工作平台,打造育人阵地”为工作主线,形成了“2室1园4家8校”的组织育人新载体,即“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和“劳模工作室”、1个党建园、4个“民主党派之家”、党委党校和7个分党校。“2室1园4家8校”突出“阵地严、活动实、路径新、目标明”的建设思路,结合网络、新媒体等信息技术,使组织育人工作载体更加鲜明化、实体化。
(2)“332”线上网络育人平台。探索“党建+新媒体”育人模式,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党建育人工作,重点建设“智慧党建”“智慧学工”“智慧团建”三大信息管理服务平台,着力打造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号和学校共青团组织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平台集党务管理、学生管理、团务管理、师生展示等多重功能(图2)。

图2 “并行式”党建育人平台
(三)打造“立体式”育人载体
(1)行走课堂。以“走近三杰、感悟三杰、践行三杰”为主线,紧紧围绕瞿秋白纪念馆、张太雷纪念馆、恽代英纪念馆、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华罗庚纪念馆等本地红色资源,就地取材红色基因,录制了“对话常州三杰”“弘扬铁军精神”“探寻生命属性”“数学家华罗庚的赤子之心”等微课,把党史作为思政资源,提升学生共情能力,讲好党史故事。
(2)精准资助。学生资助工作依托“智慧学工”信息平台,引导学生扎根人民、奉献国家,立志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构建“三阶梯”学生资助工作育人模式,建立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全员覆盖、全程参与、全面受益”的资助工作体系,“线上线下”协同,困难帮扶有温度,实现学生“少跑一趟路、少进一扇门、少找一个人”工作目标。近五年累计投入资助经费近1亿元,累计受资助学生10000余人次,确保困难学生“零负担”入学、就读、就业。
(3)志愿服务。实施“青程·淬炼”行动,抓住青年思想引领主线,以服务学生成长发展,丰富大学校园文化为抓手,形成了“一个目标、一条主线、两大平台、四项行动、五育并举”——11245总体工作思路,播撒爱的种子,传递爱的希望,助力学校“三全育人”工作。十年来,学校社会实践项目始终贯穿和闪耀着爱的光芒,在“人道、博爱、奉献”理念指引下,一批又一批朝气蓬勃的青年志愿者聚集起来,他们走向社会、勇于实践,体验社会甘苦,将个人获得的关爱传递给更多的人,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4)党建品牌。以党建工作的高质量提升为目标,坚持推进学校“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建设,实现党建工作的“提质增效”和“强基创优”,先后完成对3个校级标杆院系培育单位、12个校级样板支部培育单位的验收。以“一总支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为工作抓手,聚焦党建主题主线,针对党支部建设中的短板弱项,抓好党建“最后一公里”,压紧压实党支部的主体责任,按照“接地气、切口小、示范性强”的原则,打造“党总支书记项目”“党支部书记项目”。通过对标争先、提质增效、强基创优行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党支部党建工作的新方法,探索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新途径。
(5)文化项目。着力打造美丽校园,构建了九个“一”工程,即“一园一路一地一窗一屏一景一牌一基地一中心”美丽校园提升工程。与新华网共同打造思政融媒体国家重点实验室试点先行校,把课程思政理念引入专业课堂,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运用手绘、计算机绘图、平板绘、篆刻、拓印等各种表现形式,创作一系列富有家国情怀、极具时代特色的设计作品,通过“听说读写画”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党同心,与国同频。如图3所示为“立体式”育人载体示意图。

图3 “立体式”育人载体
三、成果成效
(一)党建引领作用持续加强
党委坚持党建引领,坚持“三全育人”工作“一盘棋”,创建“54321”(5纵——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五个方面纵向全面覆盖;4横——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党员四个层面全部参与;3度——力度、亮度、温度;2化——制度化、信息化;1条主线——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模式,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2019年学校获得全国高等职业院校育人成效50强,教师在教学研究、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获奖207项,3名教师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二)育人成效显著提高
师生获奖多。“54321”工作模式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发挥着核心引领作用。由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获得者为主要成员的“爱之翼”志愿服务队共开展了约280次志愿服务活动,帮扶约10000人次。2020年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职教赛道江苏省选拔赛一等奖,“蜘蛛一号小型焊接机器人”团队4名成员有2人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人为退役士兵。学校“博爱青春”暑期志愿服务项目连续7年获省级立项支持,多个项目获评“优秀项目奖”。这些项目的主要策划者都是共产党员。我校学生席一然2021年应征入伍,他的父亲曾经是“杨根思连”的一员,2021年7月,河南遭受特大洪涝灾害,席一然毅然驰援抗洪一线,他的事迹被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报道。
支部荣誉多。“三全育人”推进学校支部建设、师生发展再上新台阶。智能制造学院焊接及理化党支部是教育部2019年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高校党建信息化的创新路径》获评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党委书记论坛优秀论文;2022年化工与制药工程学院第二党支部、经济管理学院第二党支部获评全省首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智造学院党总支焊接及理化党支部的“党员教师当先锋,技能竞赛创佳绩”获2019年度省高校“最佳党日活动”优胜奖;后勤党支部获得2019年度常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表彰;2021年获评教育工委“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1人、“先进基层党组织”1个,获评常州市“优秀党务工作者”1人、“先锋90后”1人。“红色教育融入育人底色,打造学生党员教育体系”案例获评2021年度常州市基层党建优秀案例;“抓党建促双高,用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入选2021年度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党建联盟典型案例。
宣传报道多。“十年‘博爱’深情,为爱笃定前行”“聚焦重点精准施策就业扶贫有力度更有温度”等7个案例,被新华网、《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科技日报》《新华日报》等15家媒体集中采访,《江苏教育报》、交汇点、新华网等进行报道;“数治驱动精准资助,全面提升育人实效”作为江苏省学生资助工作典型案例面向全省高校进行交流推广,2020年“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和《常州晚报》通过《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打出精准“组合拳”,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后疫情时代,常州工程学院巧解毕业生难题——精准“把脉”对症“下药”,护航“最后一公里”》作了详细报道。
四、经验总结
(一)“三全育人”的立足点——“红”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学校党委有效地将“红”作为实施“三全育人”最重要的底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新时代的工匠,必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红色”工匠,必然传承和赓续社会主义的“红色”血脉。
(二)“三全育人”的着力点——“爱”
“爱”是“三全育人”的本味,通过资助育人这一抓手,有效地将“爱”融入教育工作,让广大青年学生以理想信念为根基,成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者”,在价值观教育中塑造“爱”,在成长成才中传播“爱”。
(三)“三全育人”的落脚点——“三度”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学校通过聚焦“有温度、有亮度、有厚度”的育人模式,进一步筑牢了人才培养之基,奠定了人才培养之魂,实现了育人资源的共融、共享、共促,凝聚了育人力量的合力、动力、活力。
五、推广应用
“三全育人”工作需要精准滴灌、润物无声,更需要创建赋能社会的新机制,实现“受助者”蜕变为“助人者”。《“2+2+N”塑造“三度”立体式“三全育人”模式》适用于高职院校提升党建质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进一步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适用于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多措并举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落地、落实、见效,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