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匠心筑精品课堂 用匠技育未来工匠

——打造高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陈保国


摘要:以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竞赛为抓手,组建高水平团队,开发高水平课堂,搭建高质量创新平台,能较好地解决高职人才培养中“重教书轻育人、重技能轻素质”的问题。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高水平团队为载体,深化教材、教法、教师改革,国字号团队、国家级教材奖、全国创新创业金奖等高质量成果不断涌现,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

关键词:结构化团队;人才培养模式;“三教”改革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了“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日益受到关注,全国职业学校开设了1200余个专业和10余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每年培养1000万左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是来自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越来越多的职校毕业生凭借扎实的技能在就业市场上被抢空的话题常引起讨论。

目前,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仍然有很多问题,特别是工匠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但忽视学生创新素养、职业素养教育;没有认识到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精神标杆和灵魂,导致学生职业意识缺乏、入职盲目、离职随意、求职功利现象严重等问题,与企业人才需求存在很大的不匹配。针对上述问题,近年来,学校大胆改革,以技能大赛为抓手,组团队、搭平台、改机制,为培养工匠型人才提供了引擎动能和展示舞台。

一、精益求精,打造高水平特色课堂

(一)组建高水平团队

学校以教授、博士领衔,带领骨干教师、新入职教师,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每个学院结合专业学科特点,组建了不少于2支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丰富教学经验和青年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开发数字化、现代化的高水平课堂。

(二)开发新形态教学课堂

工科类团队以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为主线,艺术类团队以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为主线,药学类团队以加强仁心、责任担当教育为主线,开发新形态教材、在线开放课程和微粒化课程资源库。每支团队对接3~4个校外合作企业,合作开发课程项目,将生产项目、技能竞赛融入课程教学过程,将校内课堂搬移至企业实际生产岗位,打破课堂、教室边界,推动企业生产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打造后疫情时代课堂教学新生态。

(三)参加高水平教学能力竞赛

2021年9月,团队提前谋划,选作品,从教学设计到教学课堂展示,“白+黑”“5+2”,面对各种难题和困难,从容应对,最终12件作品参加江苏省教学能力大赛(图1),10件作品获奖,2件作品获得一等奖,2件作品获得二等奖,6件作品获得三等奖,取得参赛以来的历史性突破。

二、专创融合,打造高水平创业平台

(一)搭建创新创业驱动中心

整合实验实训室、博士工作室、协同创新中心等资源,搭建创新创业驱动中心,实施科研项目融入创新创业竞赛、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技能培训融入创新创业培训“三融入”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全方位培育学生创新创业素养。

(二)设立“青创”孵化基金平台

整合省市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资源,设立“青创工程”孵化基金,孵化创业企业,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对接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师生服务行业企业寻找机会,创新创业项目落地提供资源和渠道。开展“跟党学创业、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活动,组织师生团队分赴四川大凉山、青海玉树、甘肃临夏、陕西安康、江苏盐城等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增长才干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参加高水平创新竞赛

学校搭建校-省-国家三级创新创业竞赛体系,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三阶四融五保障”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入选教育部教指委特色典型案例。学生获得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职教赛道金奖1项,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全国大学生微创业行动乡村振兴奖1项,江苏省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9项,党建引领下的创新创业成果,有力支撑了学校高质量发展。“‘蜘蛛一号’小型焊接机器人”项目斩获职教赛道创意组金奖,实现了学校在该项赛事上新的突破。

三、立德树人,筑牢工匠素养根基

(一)推动课程思政教育

学校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统领,坚持“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围绕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人才培养等方面,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进教材,充分挖掘课程、教材中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切实增强课程思政意识和育人能力,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

(二)突出产教融合

坚持以产业发展需求和学生发展为中心,聚焦教法改革,协同大院大所、名企名社,构建校-省-国家三级教材建设体系。融企业新岗位技术技能、融技能大赛新标准、融产业发展新工艺,着力推动个性化、项目化、特色化的新形态教材建设。与上海景格、中检邦迪等成立数字化课程资源创作中心,建设集项目、视频、动画、虚拟仿真于一体的线上教学资源库。把行业头部企业的典型案例及时引入课堂教学,把体现真实工作任务、项目及工作流程、过程融入实训教学,拓展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的深度和广度,打造“双元四阶”“四劲四能”“四融四促”等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成效的针对性、展示点和认可度。

(三)高质量成果涌现

《流体输送与非均相分离技术》等16部教材获评江苏省重点教材。《传热应用技术》等7部教材获评国家职业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其中《传热应用技术》教材荣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优秀教材一等奖(图1)。人才培养模式获得2021年江苏省职业教育类教学成果奖3项,其中薛叙明教授申报的“高职化工技术专业‘双元四阶、三融三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荣获2021年江苏省职业教育类教学成果特等奖,陈保国教授申报的“高职院校‘四劲四能’工匠型焊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荣获一等奖,黄一波教授申报的“四融四促赋能发展——高职检验检测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荣获二等奖。

../Images/43725-24-01.jpg

图1 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四、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通过竞赛促进学生技能技艺的掌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对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未能实现全员化。无论是职业技能竞赛,还是创新创业竞赛,仅有少数学生参与,大部分学生还是通过课堂、教材、资源等方式掌握技能、学习知识。如何打造高水平课堂、高质量教材,如何将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等贯彻于课堂、教材、资源中,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职业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社会输出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为企业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甚至是工匠型人才,“工匠精神”最佳传承者就是技术人才。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高水平团队、高水平职业技能竞赛、高质量创新大赛都是工匠精神培养的舞台,加强顶层设计、弘扬工匠文化、创新培养方式、培养更多的工匠型人才也是高职院校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