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训练基础

入门阶段:歌唱的基础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老年人从声带、口腔、气息等条件来看,都与少年、青年有着一定的区别,与歌唱相关的器官组织的机能状态也有所改变。

这些变化包括:喉肌略有萎缩;女性声带增厚,真假声音域变窄,男性声带萎缩变薄,致使其真声音域变窄,假声音域变宽;声门闭合不全,开放速度减慢;肺活量减小;口腔肌肉活动迟缓;大脑反应灵敏度减弱;身体耐力下降;整体协调性略不平衡。

因此,在刚开始接触歌唱时不能盲目地使用不适合自己的发声曲,也不能演唱一些过于宏大、高亢的作品。应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先学习一些基本的知识,包含歌唱姿势、歌唱方法及日常训练方法,然后练习演唱一些初级的歌曲,再逐步提高,这样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歌唱的心理及正确唱歌姿态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歌唱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它是人的呼吸、发声、共鸣、咬字等多种动作的结合,这些动作的协调配合,主要是通过大脑对演唱器官的控制来实现的。歌唱这种高级的心理活动,如果中老年朋友在练唱时萎靡不振、思想不集中,缺乏应有的演唱激情,那么,他就不可能获得正确的声音。因此在歌唱时我们要具有自我控制和思想高度集中的能力。在开始唱歌或做发声练习前,调动内心美好的歌唱欲望,让与发声有关的呼吸器官如喉头、咽腔、腔、软腭等部位都处于积极、协调一致的状态,这样发出的声音才能通畅自然、优美而富有生气。

正确的歌唱姿态应该是:

站得直而稳,身体重心略前倾,两脚前后稍分开,前脚着力,身体的重量要平稳地落在双脚上。

头部位置端正,眼睛向前平视,双肩自然下垂,胸部略微挺起,腹部肌肉放松。

注意:肩要松弛,不要紧张;胸要微含,不要挺起;背要微曲,不要挺直;颈要微缩,不要梗直;腹部要向外,不要向内。

这些都需做得尽量自然、不拘谨,要保持自然舒适的状态。唱的姿态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歌唱方法的好坏,在整个学习歌唱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经常注意身体的姿态以便更好地为歌唱服务。

不正确的歌唱姿态,会导致各种不良的声音效果。例如有些演唱者习惯低着头、目光俯视,其喉头、颈部和上胸必然受到压迫,致使声音紧张或造成喉音;有的人吸气时双眉上提,这样使得肺部明显扩张,缺乏深呼吸支持,使声音变得不饱满,没有弹性;还有的人歌唱时爱提起臀部、上身向前倾、两手不断晃动,这都会影响气息的支持和呼气的平稳、通畅,发出的声音会失去应有的泛音而变得暗淡。

总之,不良的歌唱习惯一旦养成就不容易纠正,它不仅影响发声的方法,也影响歌唱者的舞台形象。大家在歌唱时应做到神态自然、体态端庄、内心诚挚、外表朴实,既有礼貌又大方自然。

二、歌唱的呼吸知识及训练方法

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没有呼吸就没有歌唱。歌唱的呼吸有别于生理上的自然呼吸,是经过专门训练而形成的用于歌唱的呼吸状态。我们必须对歌唱的呼吸知识及训练方法认真学习,才能更好地进行歌唱。

(一)歌唱呼吸器官及方式

医学上将鼻、咽、喉划为上呼吸道(口为念字器官),气管、支气管划为下呼吸道。肺是用来容纳和储存气息的。

横膈膜也称“膈肌”。它形如草帽,位于肺的下部,将胸腔和腹腔隔开。吸气时,“草帽”顶下沉,胸腔变大,呼气时“草帽”顶回升,胸腔变小。在歌唱时,横膈膜是控制呼吸的重要器官。

肋间肌是胸廓运动必需的肌肉组织,分吸气肌肉群(肋间外肌)和呼气肌肉群(肋间内肌)。平静状态下,这两组肌肉群没有明显的活动迹象,只有当歌唱时需要做深吸气并控制呼气发声时,才能显示其功能。

腹肌深吸气时放松,呼气发声时收缩。收缩的速度和力度由歌唱的快、慢、强、弱来决定,腹肌收缩时向里、向上的力量与横膈膜向下、向四周扩张的力量形成对抗,产生歌唱发声时的力量支点。

人类日常的呼吸仅仅是用来维持正常的生理需要,吸气位置浅,吸气量少,循环流量仅有500毫升左右。因为平时的呼吸只到上胸部,所以又称“浅呼吸”,这时肋间肌、腹肌基本不参与工作。而歌唱的呼吸在吸入的气量和吸气的深度上都远远超过日常吸气,最大循环量可达2500毫升左右。更重要的是,在歌唱整个过程中必须控制气息,必须动用所有的呼吸器官以及相关的肌肉组织(包括吸气肌肉群)。因此,有效地训练这些器官组织在歌唱过程中的协调运动,是发声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歌唱中的呼吸主要有以下几种:

1.胸式呼吸

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常常采用这种呼吸方式:吸气时,上胸部明显抬起,双肩略耸,这就是典型的胸式呼吸。这样吸气自我感觉吸入很多气息,其实气息只是堵在胸口,吸气量少,气位高。如果用这种呼吸方式歌唱,发出的声音既紧又干,缺少表现力,唱高音困难。实践证明,胸式呼吸是一种不科学的歌唱呼吸方式。但遗憾的是,很多中老年歌唱爱好者采用的正是这种不科学的呼吸方式。

2.腹式呼吸

主要是运用横膈膜下沉,腹部撑开来控制呼吸。腹式呼吸往往将气息吸得过深,气息不能对声带产生积极的作用,导致发声僵直,缺乏灵活性,声音难以进入共鸣腔体,所以音色也会大打折扣。所幸的是,这种呼吸方式在中老年同学中并不多见。

3.胸腹式呼吸

这是目前被声乐界普遍认同的呼吸方式。胸腹式呼吸是运用肋肌、横膈膜、腹肌共同来控制呼吸的。其特点是:吸气深、气息量大,胸腔始终保持张开状态。横膈膜和肋肌的力量与腹肌力量相互对抗形成力的支点,可以让胸部、喉部完全放松,使气息能够顺畅地进入共鸣腔体,最大限度地拉开了声音与用力点之间的距离。胸腹式呼吸是我们在发声训练中必须掌握的技巧之一。

(二)歌唱呼吸的训练

1.准备

心理准备:丁字步站立,腰要直;胸肩放松,头自如,眼望远处;身心愉悦,从内心到脸上直到目光里都充满笑意。始终保持这种状态,直至完成演唱的歌曲或练习。

生理准备:叹一口气,使气完全放出来,胸口完全放松,放到最低位置,也就是胸口的正常位置。

在准备过程中容易出现两种问题:其一,人为地叹气和放低胸口,这样胸口虽然放下来了,其实并不放松,而是有压迫感,这与胸口往上顶是一样的问题。正确地把胸口放下来,是自如地、舒服地叹气之后的必然结果,要没有一点压迫感才行。这点需要大家仔细体会。其二,全身都松了,连腰也软了,腿也弯了,这也是不对的。所谓“放松”是指腰以上的部位。腿要直,腰要挺,在叹完气胸口放松时,腰部不仅不能放松,相反的整个腰围要更加充实,后腰感到增加了压力。

2.吸气

吸气要吸到大家平时“闻花”的位置上,也可以是咳嗽的位置上。口、鼻同时吸气,在前面准备的基础上,兴奋地以后腰为主地将腰围放宽,让气自然地流入并充满后腰和整个后背,后背有感觉时,胸口就自然有了宽阔感,这样的吸气才是最舒服、最自如的。

3.呼气

在保持前面所述吸气时的胸、腹、腰的感觉,做下面两种练习。

(1)长音练习 小声“哼唱”将气送往头顶,后腰继续保持往外扩张的感觉,胸口的力量似乎在往后腰走。上腹部力量有往外、往上的感觉。这样一直哼唱完,立即原地放松,恢复准备阶段时的状态。再进行吸气后,又哼唱第二句,如此循环练习。

(2)弹性练习 在吸气之后,腰围虽充满气,腹部仍然应该是柔软有弹性的,而不是坚硬的。这时口与鼻都先不呼气,将腹部很松软地往内收一些,随即往前上方弹出,后腰也往外弹,同时发声。轻唱带“哼唱”位置的“啊”音,注意不要用喉头唱“啊”,而是用气弹出的“啊”音,这样的“啊”是通的、柔的,而不是挤的、紧的,感到“气”和“声”好像同时从头顶和耳中弹出,接着又放松,又照原样弹出,依此循环。

4.日常生活中的歌唱呼吸训练

歌唱的呼吸有时会让许多中老年同学感到茫然,实际操作时更是困难重重。其实,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下意识的本能反应,正是我们在歌唱时所要求的呼吸状态,只是我们平时不曾注意而已。

(1)“像闻花一样”深吸气 在鼻子底下放一朵玫瑰,然后放松地、陶醉地去闻它。此时此刻,你的胸腔会渐渐打开,横膈膜下沉,玫瑰的清香沁入肺腑。这就是歌唱时所需要的深吸气。

(2)“像打哈欠一样”深吸气 我们打哈欠吸气的那一刹那,口腔内部、喉腔、鼻咽腔、胸腔都会充分打开,这时气息迅速进入肺底,于是完成了歌唱所需要的深吸气动作。必须注意的是,这一深吸气动作是指打哈欠刚开始时吸气的状态。

(3)用“吹蜡烛”体会歌唱时呼气的感觉 面对几十根生日蜡烛,从容不迫地一口气吹灭它们。当我们深吸气,然后连续去吹蜡烛的时候,腹肌和横膈膜会同时用力,这种感觉就是歌唱时呼气的感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用气息支持发声的感觉。

(4)先屏气然后从牙缝慢慢发“嘶”的声音,体会呼气的感觉 先深深地吸一口气,屏住气息,然后慢慢地念“嘶”字,只出气不出声,小腹部渐渐收紧,胸廓保持张开,时间保持得越长越好。用这样的方法也能体会到歌唱用气的感觉。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可以帮助体验歌唱的呼吸,我们不妨多观察、多体验、多思考。通过这些极平常的体验,逐步掌握正确的歌唱呼吸方法。

(三)歌唱呼吸的方法

首先要注意吸气,切忌张大口猛吸,而要用鼻孔和上下齿间的缝隙同时吸气。吸气时,要注意吸得快、吸得深、吸得柔而轻,动作敏捷自然。其次,在呼气的时候,必须在声音延长的全过程中保持吸气的状态,横膈膜、腹肌的张力控制呼气,使气息出得慢,出得匀、净,出得平衡而舒畅。

歌唱的学问,就是呼吸的学问,在练习呼吸时最好是结合发声来练,不宜单独练气,因为不发声的呼吸和发声时的呼吸感觉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用嘴唇打“嘟”音的方式来练习。练习技巧:口、鼻同时吸气,双唇闭实向前吹,用嘴唇产生“嘟”的震动音,结合音阶来练习。这种练习最容易体会到呼吸对抗所产生的支持点的感觉,易学易练,对锻炼横膈膜的控制力很有效果。可采用一些音阶练习进行。如谱例:

谱例:

另外还可以通过结合歌曲来练,要练得既有句法,又有节奏。因为歌唱时的吸与呼,都必须按照乐曲的句法、节奏、速度以及表情等来进行的。例如:歌曲《牧歌》《嘎达梅林》《花非花》等都可以拿来结合音乐练习气息。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闻花”“打哈欠”“吹灰”等动作,都可以用来帮助我们体会歌唱的呼吸状态。吸气时要柔和、平稳,使胸腔及横膈膜自然扩张,切不可用强制的力量使两肋张开和横膈膜下降,同时要做到不耸肩和无声地吸气,以免影响歌唱的仪态及歌曲的表现。

发声与呼吸的配合——起音,声带发声时的闭合与气息的配合是密切相关的,声带闭合得恰如其分,气息就能很好地振动声带,这样就能使人们在歌唱时用得上“气”、使得上“劲”而发出明亮的声音。形成声音的一刹那,称之为起音。起音一般有如下三种方式。

硬起音:声带先闭合好,然后再让气息通过声门、声带发声,这样发出来的声音硬而有力。一般要唱“短促有力”的声音,这需要硬起音。

软起音:声带的闭合动作与气息往上送同时进行,气息通过声门的力量比硬起音要小,声带所发出的声音也就柔和平稳。一般唱较缓慢、抒情的歌曲,就需要软起音。

气起音:声带闭合不紧,先出气后发声,如叹气一样。

在歌曲中,根据不同歌曲的要求,分别采用不同的起音。唱雄壮的进行曲,可用硬起音,如《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歌》;唱徐缓、抒情的歌,可用软起音,如《渔光曲》。为了歌曲中某种情绪表达的需要,有时也用气起音。

发声练习曲

练习提示:声音要连贯、流畅、圆润。

练习提示:连音、跳音要分明。韵母转换时,要注意声音位置的统一。

练习提示:闭口音哼唱时,嘴唇轻轻闭拢,口腔内像含半口水似的。时要有气流畅通、声音在眉心处振动的感觉。

练习提示:声音要轻巧、灵活。

练习提示:声音要连贯、饱满。

练习提示:连音、跳音要分明,声音要连贯、饱满。

三、歌唱的发声

歌唱的发声与说话的发声在音质与音量上有着根本的区别。歌唱的发声不仅在音量和音高方面有着特殊的要求,而且需要音色优美、音质纯净,以符合人们歌唱审美标准。

(一)歌唱发声概述

(1)喉 既是呼吸器官也是发声器官。它上接舌骨下连气管,由十一块大小不等的软骨和喉肌支架围成桶状空间(亦称“喉室”),声带位于其中。人在吞咽食物或说话时,喉会上下移动,头部侧向转动时,喉部左右移动,可见它的状态是极不稳定的。

(2)声带 由黏膜、声带和声带肌组成,分左右两条。正常吸气时,声带左右分开形成声门,气流通过喉室进入气管抵达肺部。发声时,声带闭合,挡住由气管呼出的气流,声带由于受气流冲击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声带的打开与闭合、紧张与松弛,包括声带振动的部位,都是由声带周围的各部分喉肌协调控制的。

(二)发声练习

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说:“在发声三要素(气息、音源、共鸣)的关系中,最要紧的是气息和声门的关系,歌唱时一定要把这种关系找对,摆在最协调、最合理的状态中。”

开始学习发声时,首先要练正确的起音方法。起音正确,才能唱出好的声音,建立起发展声音的可靠基础。所以我们不能一开头就追求音量、高音和扩大音域,而应力求掌握正确的方法。起音练习应该在每个学生各自掌握的所有音高上练。

起音的方法:要求把吸气、放下喉头、提起软口盖等动作在同一刹那间完成,同时应使吸进的气立即通过紧闭的声门,这样发出的声音才是干净利落、稳定柔润的。对大多数没有声乐基础的人来说,适宜用纯净而圆润的“a”元音作为起音练习;如果发音有靠后发闷的毛病,也可以用“i”元音练;有喉咙逼紧现象的则可试用“o”或“u”元音;遇到单独用元音练习不能收到好效果时,就不妨加进辅音练,例如:“M—a,L—a,K—a,K—o”等,总之要因人而异,对症下药,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发声练习的进度,应掌握由浅而深、先易后难的原则。一般可以用短小乐句、中等速度、适中的音量和力度,在自然而舒适的音域内进行练习,可以多用“a”元音唱,因为这个元音的位置适中,比较容易掌握并增强对发声位置的体会。随着能力的慢慢提高,其他元音也要分配一定的练习时间,并要求每个乐句用一口气唱。

歌唱的发声方法,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应该十分重视发挥发声器官各部分的合乎自然规律的机能作用。它的基本方法是:依靠胸部、咽部和头部的腔室起到扩音器的作用;加上舌、上颚、齿和双唇,用以在扩大了的声音中加强吐词咬字的清晰。

无论是练发声曲还是歌曲,对基本方法的要求都应做到下列几个“保持”:保持美好的歌唱情绪;保持正确的歌唱姿态;保持发声器官各机能部分的正确位置,即保持胸部的向外扩张和腹肌、横膈膜对呼吸的支持,使肺部呼出的气息压力和流量保持均衡和稳定;保持吸气时喉头的低位置;保持软口盖的提起;保持咽部扩展即打开喉咙的状态。

歌唱发声前,像打哈欠一样地深吸气,借助打哈欠的动作,软腭会自动提起,喉部放低(其位置大大低于平常状态),整个咽腔完全打开。保持这种打开的状态,喉肌就可以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控制声带的闭合并发声。声带发出的原声首先在喉室产生共鸣,然后到咽部,再顺着后咽壁向上进入头腔,在头腔产生共鸣;向下进入气管在胸腔产生共鸣。反之,如果咽腔不能充分打开,喉部紧张或上下乱动,不仅声音的状态无法稳定,还会直接影响气息的畅通。对每一位学习歌唱的人来说,打开咽腔、稳定喉部是发声训练的又一个重要环节,而控制好气息的进出,在这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喉部各种问题导致错误的声音现象

没有接受过科学发声方法训练的人,在歌唱时喉部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正是由于这些问题,使得发声无法得到正常的控制,因而也无法使声音进入最佳状态。

1.歌唱时喉部用力过度

由于气息太浅(在上胸部)的缘故,喉位偏高,发声时喉部肌肉过度用力,声带过于拉紧,难以正常闭合、振动,发出的声音又紧又亮,且亮得让人不舒服。这样的嗓音难以持久,容易出现嘶哑和嗓子痛等问题。

2.歌唱发声时喉肌松垮

歌唱时喉部不能积极地配合深吸气打开并保持稳定的状态,而是松松垮垮、无所作为,导致呼气发声时声带不能完全闭合而挡住气流,于是出现漏气现象,也就是我们常常听到的虚虚的声音,没有音色,没有音质,也没有音量,可以用空心萝卜来形容这种声音。

3.歌唱时喉部不稳定

歌唱时因为深吸气,喉部会相对稳定在一个较低的位置上,如能保持这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去发声,那么发出的声音一定是自然放松的。可是生活中我们常看到有些人唱歌时喉部明显地上下颤动。颤动的幅度越大,声音就会摇晃得越厉害(多见于男声部);如果颤动的幅度小、频率快,声音就会出现不正常的抖动(多见于女声部)。人的声波正常颤动频率为每秒钟6次,高于或低于此频率均属于非正常颤音,其根源就在于喉部状态的不稳定。

4.歌唱时喉部受外力压迫

有些人唱歌习惯下巴和舌根向下用力,迫使喉部稳定在一个很低的位置上,这时发出的声音僵硬呆板,音色灰暗,缺少表现力。我们称此现象为“喉音”,大多出现在男、女中低声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歌唱者对声音概念的认识上有偏差。

歌唱时咽腔的打开是绝对的,而喉部在较低位置上的稳定是相对的。气息的状态决定了喉部状态。所以在进行发声训练时,控制呼吸,稳定喉部,打开咽腔,这几个部分是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必须同步进行。

四、混声训练

对于初级阶段的声乐爱好者来说,学习歌唱的重点,第一是气息,第二就应该是学习混声了。混声指的是头腔共鸣和胸腔共鸣两种共鸣的混合运用,单有头腔共鸣则声音明亮而不够浑厚;单有胸腔共鸣则显得低沉而不明亮,只有把两种共鸣腔混合着灵活应用时,声音才会均匀、明亮、甜美和通畅。我们很多朋友习惯用真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白嗓”唱歌,但这样的歌唱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既不优美又容易把嗓子唱坏。不能形成统一的音色来演唱优美的歌曲。

混声唱法不是指发低音时用真声,发高音时用假声,把真声和假声换来换去地应用。而是指喉头的位置和咽腔打开的长短、宽窄和收缩比例调节到恰到好处的意思。决不允许形成低音用真声,高音用假声,分为上下两截的音色,极不协调的演唱方法。

如何得到混声?如果我们把唱假声时喉头自然向上移动改为自动的(不是强制的、硬压的)向下移动,并且能够和真声的喉头位置接起来,使喉头在一个适当的位置上保持不动。所谓适当的位置,就是喉头与整个咽腔共鸣管道的比例既适于唱出高音的混声,也适于唱出低音的混声,喉头一般在“半打哈欠”的位置上,这时,咽腔正好打开,软腭也适当提起来了,形成了一个通道,这时发出的高音和低音比较统一均匀,这就是混声。注意软腭不能抬过高,这样会堵塞鼻咽腔,使声音得不到头腔共鸣。

我们推荐的科学的唱法是混声唱法,就是以真声为基础按比例混合真假声的唱法。无论女高音还是男高音,都应该使用混声唱法。